辫发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980
专题名称: 辫发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1/001
起始页: 0027.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考古资料表明,西域地区在距今3800年左右,就进入了辫发时代。考古工作者在罗布泊孔雀河古墓沟墓葬中发现了一组女性雕像,距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皆“梳短发,垂与颈后”。哈密五堡出土的古尸头发棕黄色,直发梳辫,长及腰际,也见剪发和短辫。且末扎滚鲁克出土的两具古尸,男尸“头发半白编成两根辫子..辫梢加有红毛线”辫长30厘米;女尸辫发四根,辫长20厘米,其中有两根长约4,5厘米的假发。鄯善苏贝希古墓数十具干尸,女性的发式多变,她们将头发梳成辫子然后拢合到一起用细致的发套包住。发套的种类多样,有对角、尖锥、彩绘皮套等形式。汉晋时期的洛浦山普拉古墓、民丰尼雅古墓和尉犁营盘古墓,都发现了西域女子辫发的相关材料。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推测,先秦汉晋时的塞人、丁零人、羌人、车师人、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南北朝时的铁勒、高车、柔然、鲜卑等民族都是以辫发为主的民族。 到了汉代,辫发已成为西域居民的主要发式,无论男女都梳辫发。多辫是于阗国妇女的显著特征(图2)。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出土的女尸,其辫发分为两种,一是编发,均为三股编成一根,多达四根;二是搓辫,将二股搓成一根,最多达16根,其中夹杂假发辫。精绝国女子除了双辫外,也喜欢多辫。1995年民丰县尼雅1号墓地5号墓出土的女尸“黄褐色头发从中央分梳,两边各编发4根放置于胸前,辫长65厘米。同时,在前额、后脑中部各见一细辫”[2]。根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匈奴的发式为披发,如《淮南子·齐俗训》中曰“胡貉匈奴之国,纵体披发,箕踞反言”。但到了汉代匈奴人已有辫发的习俗。1924年,前苏联考古学家柯兹洛夫等人在蒙古色楞格河上游诺颜山发掘匈奴古墓221座,古墓中有许多黑色粗细不等的发辫。一座墓室竟发现发辫17条之多[3]。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推测,先秦及汉晋时期的塞人、车师人、月氏人、羌人都是以辫发为主的民族。 隋唐时期,生活在西域的回鹘、突厥、吐蕃等族仍以辫发为主,髻发虽然已成为汉族人民的主要发式,但一部分汉族女子仍梳着辫发。关于突厥人辫发的形象,见于伊犁昭苏发现的小洪那海石人像(图3),石人垂于腰下的辫发多达十七根。对于突厥人的辫发习俗,史书记载颇多,《北史·突厥传》:“其俗披发左衽,穹席毡帐,随水草迁徙,以畜牧涉猎为事,食肉身衣裘褐。”唐代高僧玄奘在西行求法中曾看到突厥人的围猎场面,记下了突厥人的衣饰特征:“可汗身着绿绫袍,露发,以一丈许帛练裹额垂后,达官二百余人,皆锦袍辫发围绕左右。”南朝梁人皇侃曾解释说“被发,不结也。礼,男女及时,则结发于首,加冠笄为饰;戎狄无此礼,但编发被之体后也”。可见“被发”或“编发”古可通指。清人刘宝南《论语正义宪问章注》中说之含义[4]。 山戎“编发”,“编”古读“辫”。颜师古注:“编,读曰辫。”由此可知,“被发”、“编发”都有“辫发”隋唐时期,辫发是回鹘女子的主要发式。《旧唐书铁勒传》记载:“铁勒诸姓,回纥胡禄侯利等总百万编户,并垂冠带。”现藏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的东门景教寺院一幅壁画中有回鹘女子辫发垂背的形象。该景教寺院的另一幅壁画中回鹘女子,虽是辫发,但将辫子盘于脑后,如同《册府元龟》外臣部·高昌条记载:“女子辫而不垂。”这两幅画同为唐代末年的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高昌回鹘女子的辫发习俗。 吐蕃是生活于青藏高原的主要民族,八世纪中叶以来,势力不断渗透到西域地区,他们的一些生活习俗也为人们所熟悉。据汉文史料记载“以赭涂面”是吐蕃妇女所喜爱的一种装饰,辫发是吐蕃妇女的主要发式。新疆考古工作者在若羌县东75公里发掘的米兰古城里的吐蕃墓葬,其墓主人为单辫或双辫。关于吐蕃女子的发式《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衣率毡韦,以赭涂面为好,妇人辫发而索之..”《册府元龟》卷961《外臣部土风三》记载吐蕃毗邻的白兰国“妇人以金花为首饰,辫发萦后,缀以珠贝”。由此可知,吐蕃女子是辫发的,与此同时说明吐蕃周边国家的妇女同样是辫发的。 汉唐之际,生活在吐鲁番的汉族人民,受当地及周边民族风俗的影响,在发式上除了发髻之外,还有辫发的习俗。在高昌王麴伯雅与隋炀帝出征高丽回国后,曾下令:“先人以国处边关,境连猛狄,同人无咎,其庶人以上宜解辫削衽。”试想,如不辫发,解辫又从何而来?到了唐代,高昌汉人仍或多或少地有辫发的习俗,如唐杜佑《通典》中记载:“服饰丈夫从胡法,妇女略同华夏..其人面貌类高丽,辫发垂之于被,女子头辫而垂。”《新唐书·太宗诸子传》记载,“常山愍王李承乾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类胡者,披以羊裘,辫发,五人建一落。”“使户奴数十百人学音声,学胡人椎髻”。由此可见唐朝汉人对西域辫发的喜好。 粟特男子是剪发的,《魏书·西域传》记载“康国丈夫剪发”,但粟特女子是辫发的,品治肯特壁画中少女发型梳成五辫,左右各二,胸后一。《康国传》记载粟特女子盘髻,其实是用辫子盘梳而成,且面蒙黑巾,总的来说,还是属于辫发。康国粟特人用发油美发,杜环《经行记》记粟特人“以油香涂发”,《酋阳杂俎》卷18明确记载这种油香是用一种名为“野悉蜜”的花压制而成,“西域人常采其花,压以为油”[5]。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新疆古代服饰文化,包括新疆古代服饰文化概览、冠冕堂皇新疆古代的帽子、新疆古代居民的发式等内容。我国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王国”而著称于世。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西域地区,服饰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毛织服饰和汉唐时期的丝绸服装,在中外服饰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