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菏泽地区” 相关
共 693 条 9 / 47
121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有残丘44座,大小山头108个,属泰沂山切断余脉,多为第四纪黄河冲积物掩埋后残留的孤山,由平缓的单斜岩层构成,基岩多裸露地表。由于长期遭受剥蚀,丘顶浑圆。这些残丘,除巨野县金、独二山外,皆在梁山县境内。
122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古代河流济水:济水古代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在荥阳与黄河分流,自蒗荡渠(亦名鸿沟)东流,至今兰考县北折向东北,进入境内。在定陶东北注入菏泽湖,然后分为两支。一支名菏水,东流至今鱼台注入泗水,沟通济、泗两流域;另一支称济水,出菏泽湖,流...
123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由于地处黄泛平原,古代著名湖泊,如菏泽、雷夏泽等都已湮废。现存的东平湖,位于梁山、东平、平阴三县交界处,由古代大野泽演变而成,宋、金时称梁山泊,明、清时称安山湖,民国以后改称东平湖,是黄河下游仅有的一个天然湖泊。
124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区内土壤类型,经过1979年的第二次普査,划为5个土类、11个亚类,27个土属、103个土种,各类土壤面积共为1504.9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1961.93万亩的76.71%。全区地处中纬度地带,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自然植被...
125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区内土壤类型,经过1979年的第二次普査,划为5个土类、11个亚类,27个土属、103个土种,各类土壤面积共为1504.9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1961.93万亩的76.71%。
126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全区地处中纬度地带,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自然植被约41万亩,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09%,多系野草杂生的荒滩、荒山。
127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荷泽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度一般为200—400米,最厚达1000米以上。地势较平,土质较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961.93万亩。可分耕地、园地、林地、居民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特殊用地、未利用土地8部分。
128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自然灾害主要有黄泛灾害、旱灾、涝灾、病虫害、震灾等。
129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自大禹治水,迄今4200余年间,黄河历经26次改道,其中6次大徙。从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第一次大徙至今近2600年中,黄河泛滥溃决达1593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其中黄河改道波及鲚泽区内达12次之多;黄河决口发生在鲚泽...
130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旱灾主要由于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而形成。区内陆地水面蒸发量以6月份最大,为223毫米;以1月份最小,为29毫米。除7、8月份降水量尚能满足蒸发外,其他月份则远远不够。
131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涝灾主要由于暴雨集中和大量降雨而形成。区内暴雨年内最早的出现于4月上旬,一般始于6月下旬到7月下旬,最晚结束于11月份。暴雨出现往往表现强度大,历时短。1970年单县贾楼村,一小时降雨121毫米;1975年郓城县玉皇庙乡6小时降雨208.6...
132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小麦病虫害小麦锈病:锈病是区内小麦的主要病害。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中期,以条锈病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
133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地处华北震区南部,属地震频发区。自公元76年(汉建初元年)至1985年,全区有史可查的3.3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39次,其中大于5.0级的地震8次,破坏最大的为1937年8月1日发生的7.0级地震。
134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74年3月,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始设环境保护办公室,隶属于计划办公室。1978年7月,改为菏泽地区行署环境保护办公室。1984年5月,下设3科、1站(环境监测中心站)。
135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的水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其次为医疗废水和生活废水。1985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087.98万吨,万元产值排放量为137.18吨。造纸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是区内主要污染行业。1985年,这四类行业累计污染负荷比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