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927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R129
页数: 15
页码: 95-109
摘要: 菏泽地区自然灾害主要有黄泛灾害、旱灾、涝灾、病虫害、震灾等。
关键词: 菏泽地区 自然灾害

内容

第一节黄泛灾害
  自大禹治水,迄今4200余年间,黄河历经26次改道,其中6次大徙。从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第一次大徙至今近2600年中,黄河泛滥溃决达1593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其中黄河改道波及鲚泽区内达12次之多;黄河决口发生在鲚泽区内的有164次。其中主要有:
  公元前132年(汉元光三年)黄河于河南瓠子决口,大溜东南行直趋巨野泽(又名大野泽)。“是时,山东(崤山以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史记·平准书》从公元前132年决口至公元前109年堵塞,黄河洪水在境内泛流23年。
  1168年(金大定八年)六月,河决李固渡(今河南浚县南),水溃曹州城(今曹县堤上范村),分流曹州之境。这次河决,淹没了曹州城,淤平了广济河,菏、济二水从此消失。
  1330年(元至顺元年)正月,河决大名路东明、长垣,六月五日济阴县魏家道口黄河旧堤将决。至二十一日,水忽泛溢,新旧三堤一时全部决口,次日外堤复决。
  1344年(元至正四年),曹县白茅堤决口,大溜顺赵王河、宋金河北侵安山,侵夺会通运河及清济故道(今东平湖以下故道)入渤海。曹县、单县、菏泽、郓城、城武、定陶、金乡、鱼台、嘉祥、济宁等县均遭黄水侵袭,直到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贾鲁治河才堵塞决口,黄河漫流达7年之久。
  1368年(明洪武元年),东明、济阴等县黄河决口,溺死人畜,坏官民庐舍不可胜计。
  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四月,黄河从原武黑羊山决口,东至寿州正阳镇,又由旧曹州、郓城两河口漫东平之安山湖,会通河亦淤。
  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城武黄河决口,城墙倒塌。六月,河南、山东淫雨,河水泛滥曹县、单县。
  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七月,河决河南八柳树口,漫曹、濮二州,坏沙湾等堤。
  1489年(明弘治二年)五月,河决,水入南岸者3/10,入北岸者7/10.南决者自中牟杨桥至祥符(今开封)界折为二支,北决者自原武往阳武、祥符、封丘、仪封、考城,其一支决入封丘金龙口,至山东曹、濮冲入张秋槽河。
  1493年(明弘治六年)六月,河复决黄陵岗,张秋东堤复决百余丈.曹县、定陶、城武、巨野、郓城、曹州、濮州、鱼台、寿张、聊城等县受水浸,坏官民庐舍无数。
  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秋,河决王牌口至黄陵岗,经曹、单连虞城。因黄河南徙,巨野、定陶、城武均遭水灾。
  1507年(明正德二年),河决梁靖口,淹没民居庐舍殆尽,曹县、单县、鱼台、成武均受洪水。
  1509年(明正德四年)六月,河决黄陵岗,曹、单田庐多淹没。
  1513年(明正德八年)六月,河决黄陵岗。七月,河决曹县娘娘庙、孙家口以及曹县、单县、成武之间。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均受灾。
  1515年(明正德十年)四月,曹县大雨,河决焦家泽。成武黄河决口,城墙倒塌,定陶被水淹。
  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九月,黄河决口,冲没成武县。曹州、曹县、成武大水灾。
  1528年(明嘉靖七年),河决曹、单、成三县,夺运河道。
  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八月,河溢鱼台。曹县、成武、单县、金乡等县洪灾。
  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秋,河决曹县,水入城二尺,人溺死者甚众,漫定陶、成武、谷亭。
  1557年(明嘉清三十六年),河决原武,冲陷曹县城关北堤,由成武、金乡入运河。定陶、鱼台、单县均大水。
  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河决曹县旧老堤、南长堤,直抵运河。七月,河决原武判官村800丈。曹县、定陶、成武、单县、金乡、鱼台、济宁等7县受灾。
  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七月,河决沛县,逆流至曹县棠林集而下。曹县、成武、定陶、巨野、单县、金乡、嘉祥、济宁等县因河决遭受水灾。
  1576年(明万历四年),曹县、单县、金乡、鱼台、成武因黄河决口受灾。十月,丰县、金乡、曹县、单县等县因黄河决口,田庐尽没。
  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六月,河决单县东南,灌及城北40里,漂没庐舍。是年,秋水泛涨,黄固口复决,筑塞。
  1631年(明崇祯四年)夏,河决原武胡村铺,又决封丘荆龙口,冲曹县塔儿湾太行堤,趋张秋。再决单县柳家口,筑塞之。九月,河决曹县荆龙口,水涨城南,历时8个月,平地丈余,尸流遍野。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河决曹家口,坏稼漂庐舍,灾及百里。
  1650年(清顺治七年),河决曹县荆龙口,水围县城,南北达40余里,横流东下,5年始平,地尽荒芜。
  1662年(清康熙元年),曹县石香炉2次决口,历时5个月,塞工告成。
  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六月,黄河溢,单县大水。
  1739年(清乾隆四年)五月二十一日,曹县、单县、菏泽、金乡、济宁、临清6州县黄水漫溢,成灾地10430余顷。
  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七月,河决曹县,冲金乡、鱼台,境禾尽没,宁阳、汶上、寿张俱大水。
  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七月初八,河决小宋,直冲黑村,经魏家湾、大黄集、洪府寺东入城武。至1783年4月中旬,黄水干涸,淤丈余。
  1855年(清咸丰五年)六月,黄河从铜瓦厢决口,夺溜改道。大溜一股经曹县、单县、定陶、成武东流;一股经长垣、东明、菏泽、濮州、范县、寿张东流。两股在张秋汇合,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境内全部被淹。
  1864年(清同治三年),曹州黄水漫溢, 泛菏泽、定陶、曹县、濮州、巨野、成武诸县。
  1866年(清同治五年)八月,东明黄河决口,水东流至定陶城南王店,水势汹涌。至二十八日尽退,人咸以为奇。
  1878年(清光绪四年),河决东明高村口,水入山东菏泽、郓城、巨野、嘉祥、济宁诸县境。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六月,曹州府郓城境内南岸八孔桥民堰决口,水向东北流数十里,复决杨庄大堤,水淹梁山南北,东淤运河,过东阿仍归旧河。
  1925年;黄河在黄花寺附近决口,被淹区域2000平方里,灾民200万人,受灾村镇2000余村,财产损失数千万元。
  1935年7月,黄河决口于鄄城县董庄,分正河水十分之七八,东流折而南分为两股:小股由赵王河穿东平县运河汶水复归正河,大股漫菏泽、郓城、嘉祥、济宁、巨野、金乡、鱼台等县。
  第二节旱灾
  旱灾主要由于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而形成。区内陆地水面蒸发量以6月份最大,为223毫米;以1月份最小,为29毫米。除7、8月份降水量尚能满足蒸发外,其他月份则远远不够。
  旱情以3月份到5月份出现的次数最多。据1949年到1982年的34年统计:旱情发生于3月份的12次,发生在6月份到9月份的有1次,发生于3月份到9月份连续干旱的有4次。
  旱灾的周期性。据史料载,从1368年到1982年,共计615年,其中旱年173年,平均每3.6年发生一次。1949年到1982年,共34年,其间旱年15年,平均每2.27年发生一次。
   历代发生的特大旱灾记载于下:
  1470年(明成化六年),城武、定陶、巨野、曹县大旱,泉流枯竭,民食草皮及树根。
  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曹州、郓城、巨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等县夏大旱,有人相食。东明岁大旱,人饥相食。
  1493年(明弘治六年),菏泽、郓城大旱, 民饥掘鼠而食。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郓城、东明大旱,自春至六月不雨,地皆赤。次年城武、定陶、曹县、郓城、菏泽大饥,人食树皮,草根既尽,遂相食。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菏泽旱蝗。郓城春大旱,井泉大竭,且黄风时作,飞沙遮天。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荷泽大旱,蝗飞蔽天,蝻生遍地,黑鼠遍野,衔尾南渡,数日不绝。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荷泽大旱,春不雨,岁种不入至于六月,飞蝗蔽天,继而蝗蝻相生,禾尽食草,草尽食树叶,屋垣井灶皆满。是岁井泉涸,二月人相食。单县蝗旱大饥, 斗米价银三两,瘟疫盛行,人相食。
  1665年(清康熙四年)春,菏泽、成武、曹县大旱,风沙弥月不息,人多饿死。
  1732年(清雍正十年),菏泽、郓城、巨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等县大旱。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菏泽、郓城、巨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等县旱。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濮州、菏泽、郓城、巨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等县大旱。
  1876年(清光绪二年),山东特大旱灾。范县、濮县、菏泽、巨野、郓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等县特大旱年,赤地无禾,大饥。
  1929年,东明春夏大旱,禾苗半枯死,七、八月间大旱,田苗枯死,民不聊生。
  1942-1944年,荷泽大旱,庄稼严重歉收。
  1966年,全区遭百年未遇的大旱,大部分县春夏旱,夏秋连旱,受灾面积586万亩。由于发挥了灌溉工程效益,以及国家在物资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粮食总产仍达到11亿公斤,亩产达到114公斤°第三节涝灾
  涝灾主要由于暴雨集中和大量降雨而形成。区内暴雨年内最早的出现于4月上旬,一般始于6月下旬到7月下旬,最晚结束于11月份。暴雨出现往往表现强度大,历时短。1970年单县贾楼村,一小时降雨121毫米;1975年郓城县玉皇庙乡6小时降雨208.6毫米,曹县青堌集12小时降雨293.3毫米。由于暴雨集中,降水量大,加之地形平缓,汇流时间长,河道排泄能力低,径流排泄不及时,则酿成涝灾。
  据历史资料记载,1368年(明洪武元年)到1982年,共计614年,其中涝灾年224年,平均2.74年发生一次。建国后,1949年到1982年,共计34年,其间汛期发生涝灾13年,平均2.54年发生一次。
  历代特大涝灾记载于下:
  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山东大涝,死民禾,免当年田租,十一月免山东田租。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十一月,青、兖、济宁三府遭涝灾。
  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郓城、巨野等县夏涝。
  1489年(明弘治二年),曹县、郓城、定陶、城武、单县等县秋涝。
  1523年(明嘉靖二年)春,东明昼夜大雨,逾旬始息,夏秋复大雨,民死者十之五六,政府不赈。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四至八月,曹州、曹县、定陶、城武、单县大雨,麦粟淹没,房屋倾塌。曹县城内行舟,次年始开城放水,岁大饥。
  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郓城大雨,平地出泉。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夏,曹州淫雨百日。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城武秋雨连绵,两月不止,麦不能种。定陶、单县秋涝。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七月十六日至十八日,曹县大雨,水深2尺余,晚禾尽伤。菏泽八月淫雨,平地水深2尺,禾尽淹没。东明秋大雨,水深2尺。菏泽、定陶、曹县、汶上等地秋涝。
  1866年(清同治五年),曹县大雨。六月,定陶大雨,八日,平地水深5尺,秋禾尽淹。立秋后又炎热异常,屋内物炙人,热死者甚众。七月又大雨四昼夜,屋多倒塌,八月大雨。
  1879年(清光绪五年)六月十五日,巨野大雨如注,淹伤禾稼。菏泽、郓城、城武、巨野等县夏秋涝。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巨野、单县夏秋涝。
  1918年,单县大淫雨,自6月19日至9月30日连绵不断80余日,护城堤西北角被水冲开,堤内水深丈余,城内街巷均可行船。菏泽伏天大雨,连下3日余,黄河水暴涨,7月19日河决。9月30日又下大雨,昼夜不。停,一片汪洋,颗粒不收。
  1926年,东明7—8月淫雨连绵,城东北一带水深2—3尺,房屋倒塌数千间。
  1957年7月20日后,连降暴雨,雨量之大和降雨时间之集中,为百年所未有,以致内河普遍决口漫溢,洪水横流,田禾淹没,受灾面积达960万亩。
  第四节病虫害
  小麦病虫害小麦锈病:锈病是区内小麦的主要病害。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中期,以条锈病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常年发生面积30—40万亩,其中,1960年发生200万亩,防治5.8万亩,挽回损失24万公斤,实际损失738万公斤;1964年发生463.2万亩,防治27.8万亩,挽回损失148万公斤,实际损失2377万公斤;1975年发生221.9万亩,防治130.2万亩,挽回损失615万公斤,实际损失2190万公斤;1983年发生298.2万亩,防治88.1万亩,挽回损失1759万公斤,实际损失1999万公斤。自70年代后期起,叶锈病发生频率升高,危害程度加重,常年发生面积20万亩左右,其中,1979年发生面积235.3万亩,防治22.7万亩,挽回损失604万公斤,实际损失1378万公斤;1980年发生153.8万亩,防治53.4万亩,挽回损失255万公斤,实际损失613万公斤;1983年发生279.8万亩,防治54万亩,挽回损失891万公斤,实际损失1823万公斤。杆锈病在局部晚熟麦田有轻微发生。
  小麦黑穗病:1955年全区小麦发生面积81.8万亩,损失175.4万公斤。进入60年代以后,则逐年减轻。到70年代末期,已基本消灭。小麦散黑穗病发生较广,一般年份为轻发生,70年代末发生面积大,危害较重。1975年发生面积128.2万亩,损失22.6万公斤。小麦腥黑穗病,70年代中期以后,有零星发生,80年代初期已基本消灭。
  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自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发生,常年发生面积10万亩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发病率明显升高,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左右。1983年发病153.2万亩,防治48.4万亩,挽回损失462.5万公斤,实际损失1575.5万公斤;1985年发生94.4万亩,防治38.6万亩,挽回损失430.7万公斤,实际损失485.74万公斤。
  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70年代中期发现黄矮病,常年发生面积5万亩左右。1979年发生29.6万亩,损失237.6万公斤;1982年发现小麦丛矮病,发生面积2-10万亩;1983年发生25.5万亩,防治1万亩,挽回损失25万公斤,实际损失1582万公斤。
  小麦线虫病:在50年代每年都有发生。1956年发生35万亩,防治31万亩,挽回损失75万公斤,实际损失10万公斤;1957年发生68万亩,防治3万亩,挽回损失3万公斤,实际损失1.7万公斤。60年代以后此病基本消灭。
  麦50-60年代发生较轻,常年发生20—40万亩,占麦田面积的5—10%;70年代以后麦蚜的发生有加重趋势,常年发生面积100万亩左右。1971年发生129.43万亩,防治111.72万亩,挽回损失804.3万公斤,实际损失205.1万公斤;1982年发生410.2万亩,防治319.2万亩,挽回损失5187.5万公斤,实际损失2412万公斤;1985年发生288.8万亩,防治206.6万亩,挽回损失2600.9万公斤,实际损失1469.8万公斤。
  麦蜘蛛:麦蜘蛛(以圆蜘蛛为主,麦长腿蜘蛛次之)是区内的重要害虫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50-7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40万亩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发生面积达100万亩以上。1959年发生120.85万亩,防治96.53万亩,挽回损失211.5万公斤,实际损失88.5万公斤;1971年发生140.07万亩,防治117.33万亩,挽回损失686.3万公斤,实际损失643.45万公斤;1982年发生183.4万亩,防治142.37万亩,挽回损失2299.9万公斤,实际损失914.15万公斤;1983年发生186.1万亩,防治143.7万亩,挽回损失2439万公斤,实际损失776万公斤。
  麦叶蜂:50—60年代,麦叶蜂(以小麦叶蜂为主)很少发生,常年发生面积1万亩左右。70年代以后,发生频率明显升高,常年发生面积10—20万亩。1976年发生面积33.58万亩,防治22.75万亩,挽回损失57.05万公斤,实际损失51万公斤;1977年发生62.09万亩,防治23.42万亩,挽回损失45.95万公斤,实际损失33.8万公斤;1984年发生39.9万亩,防治29.8万亩,挽回损失76.25万公斤,实际损失56.3万公斤。杂粮(含地瓜)病虫害玉米大、小斑病:随着杂交玉米的推广,曾一度成为玉米的主要病害。此病多在6月份开始发生,7、8月份发生最重。50-60年代,玉米种植面积不大,发病也轻,常年发病面积2-5万亩;70年代发病面积大、危害重,常年发病40万亩左右;1977年发病75.8万亩,防治1万亩,造成损失642.25万公斤;1979年发病48.5万亩,防治11.1万亩,挽回损失60万公斤,实际损失165.5万公斤。进入80年代发病面积大大减少,常年发病2万亩左右。
  玉米茎腐病、茎基腐病、青枯病:玉米茎腐病在区内比较常见,多在7月中、下旬发生,主要特征是茎秆腐烂、倒折。玉米茎基腐病,幼苗期发病,根部腐烂,成株发病多在抽穗期。青枯病多在灌浆后期到乳熟期发病,从感病到枯死一般5—8天,最快2-3天,是近几年新发现的病害。在区内发生面积不大。
  地瓜黑斑病:黑斑病是地瓜的主要病害, 在区内发病比较普遍。50-60年代,常年发病面积10—40万亩。70年代常年发病50-60万亩,其中1975—1977年连续3年发病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仅1975年发病135万亩,防治45.6万亩,挽回损失420万公斤(鲜地瓜),实际损失950多万公斤。进入80年代以后,常年发病面积降为1-8万亩。
  高粱黑穗病:高粱黑穗病破坏穗部籽实, 产生黑粉。50年代常年发病10-20万亩,其中1957年全区高粱黑穗病发生面积达31万亩,造成损失108.2万公斤。此后,高粱黑穗病逐年减少。60年代常年发病5—10万亩;70年代常年发病2-5万亩;进入80年代, 随着高粱种植面积的减少,黑穗病也几乎见不到了。
  谷子白发病:谷子白发病是区内谷子的主要病害。50年代发病比较严重,常年发病20万亩左右°1953年发病30万亩,损失22.5万公斤;1956年发病35万亩,防治5万亩,挽回损失154.5万公斤,实际损失255万公斤。60年代以后,发病率大大下降,常年发病2万亩左右。
  大豆菟丝子:这是一种寄生性杂草,每年都有发生,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50年代常年发病10万亩左右°1951年发病面积达65万亩,损失大豆5万公斤。60年代常年发病5—10万亩。1964年发生18.5万亩,防治8万亩,挽回损失10.55万公斤,实际损失215.75万公斤。70年代以来发生率又有所升高,常年发病10万亩左右。1980年发生23万亩,防治14万亩,挽回损失127.35万公斤,实际损失100万公斤。
  玉米螟: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其次危害高粱、谷子,也危害棉、麻、豆类、花生等作物。50-6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左右。1956年发生121万亩,防治87万亩,挽回损失107.4万公斤,实际损失416.9万公斤°1959年发生108万亩,防治23万亩,挽回损失90.65万公斤,实际损失125.85万公斤。70年代以来发生面积有所扩大,常年发生面积100万亩左右,其中1976—1978年连续3年发生面积均在150万亩以上。1977年发生210万亩,防治168万亩,挽回损失2777.5万公斤,实际损失738.5万公斤。1985年3代累计发生211万亩,防治154万亩,挽回损失1868.5万公斤,实际损失772.85万公斤。
  粟灰螟(谷子钻心虫):粟灰螟是谷子的主要害虫。第一代危害春谷,造成枯心苗。第二、三代危害夏谷。一般年份枯心苗率5%左右,重发年份枯心苗占30—50%,对产量影响很大。50-70年代中期,粟灰螟发生较重, 常年发生面积30—50万亩。1954年发生67万亩,防治30万亩,挽回损失87.75万公斤。实际损失27&4万公斤°1962年发生98万亩,防治41万亩,挽回损失252.1万公斤,实际损失102.3万公斤。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谷子种植面积减少,虫源基数降低,粟灰螟发生程度减轻,常年发生面积20万亩左右。1979年发生29万亩,防治25万亩,挽回损失144.85万公斤,实际损失54.4万公斤。
  大豆造桥虫:这是大豆上的一种主要害虫,种类很多,在区内以银纹夜蛾和大豆小夜蛾为主。云纹夜蛾、棉大造桥虫、长须夜蛾、豆卜馍夜蛾,每年也有发生,但虫量较少,危害不重。50年代以后,有三次虫害,危害严重。1958年发生298万亩,防治276万亩,挽回损失1193.15万公斤,实际损失598.25万公斤;1970年发生162.5万亩,防治140.3万亩,挽回损失680万公斤,实际损失245万公斤;1980年发生253.4万亩,防治236.9万亩,挽回损失3382万公斤,实际损失954.5万公斤。
  豆天蛾(豆虫):豆虫除了危害大豆以外, 还危害绿豆、豇豆等豆科植物。50-60年代中期,豆虫发生较重,常年发生面积50-80万亩.1956年发生130万亩,防治50万亩,挽回损失49.45万公斤;1963年发生108万亩,防治23万亩,挽回损失173万公斤,实际损失62.1万公斤。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由于大豆种植面积较小,豆虫发生面积不大,常年发生面积5—10万亩。自70年代末以后,大豆种植面积扩大,豆虫发生面积也大大增加,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左右。1980年发生72.25万亩,防治44.11万亩,挽回损失43.3万公斤,实际损失90.05万公斤;1982年发生177.35万亩,防治185.6万亩,挽回损失1622.15万公斤,实际损失453.8万公斤;1983年发生140.7万亩,防治112.7万亩,挽回损失1015.9万公斤,实际损失361万公斤。
  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在区内每年都有发生。50-60年代发生较轻。70年代以来发生加重,常年发生面积10-20万亩。1975年发生35万亩,防治0.2万亩,造成损失107.3万公斤;1977年发生40万亩,防治5万亩,挽回损失4.1万公斤,实际损失53.75万公斤。
  高粱蚜虫:50年代区内高粱种植面积大,高粱蚜虫时有暴发,常年发生面积30-40万亩。1954年全区发生面积达231.8万亩,防治107.88万亩,挽回损失613.1万公斤,实际损失1413.5万公斤。6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5—10万亩。1961年发生59.7万亩,防治50.6万亩,挽回损失262.35万公斤,实际损失190.45万公斤。7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30—40万亩。1970年发生91.1万亩,防治29.9万亩,挽回损失306.15万公斤,实际损失679.5万公斤;1973年发生12&82万亩,防治101.17万亩,挽回损失477.5万公斤,实际损失297万公斤°进入80年代以来发生面积大减。常年发生面积5万亩左右。
  高粱穗虫:以粟穗螟、玉米螟、桃蛀螟三种为主,还有少量棉铃虫、小穗虫(暂定名〉、高梁条螟等。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虫种比例有所变化。幼虫集中穗部,危害籽粒。紧穗型高粱受害重。50年代发生较轻,常年发生面积2-5万亩。60-70年代中期发生较重,常年发生10—20万亩。1963年发生106.98万亩,防治26.2万亩,挽回损失200.75万公斤,实际损失311.15万公斤。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量大大减少,常年发生面积5-7万田。
  地瓜天蛾:是地瓜上常见的害虫,常年发生较轻,但有的年份却危害成灾。1965年全区发生32.8万亩,防治26.9万亩,挽回损失(鲜地瓜)356万公斤,实际损失179.75万公斤。
  高粱钻心虫:50-70年代中期发生较重,常年发生面积50—80万亩°1954年发生208.01亩,防治53.11万亩,挽回损失325.9万公斤,实际损失498.3万公斤;1955年发生102.18万亩,防治32.6万亩,挽回损失225万公斤,实际损失262.8万公斤;1956年发生281.64万亩,防治25.24万亩,挽回损失77.5万公斤,实际损失103.45万公斤;1972年发生130.75万亩,防治59.51万亩,挽回损失285万公斤,实际损失161.75万公斤。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面积减少,常年发生面积20万亩左右。
  地下害虫和其他杂食性害虫地下害虫:地下害虫发生很普遍,对农作物的危害也较严重。常发生的地下害虫以蝼蛄、蛴螬为主,个别地块也受金针虫危害。地下害虫食性很杂,对粮、棉、油、菜等各种作物均有危害,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要重播。蛴螬在粘土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1957年全区遭受严重水灾以后,蛴螬数量明显下降,危害极轻。70年代末期虫口密度回升,1983年因蛴螬危害,损失大豆180万公斤。1977—1982年通过普查,鉴定区内农田蛴螬种类共有22种, 其中以暗黑鳃金龟和华北大黑鳃金龟数量最多。
  全区地下害虫常年发生面积200万亩左右。1962年发生面积达469.9万亩,防治281.02万亩,挽回损失(粮食)1027.9万公斤,实际损失1355.25万公斤;1965年发生面积608.89万亩,防治454.16万亩,挽回损失(粮食)4069.5万公斤,实际损失749.5万公斤,1975年发生面积641.3万亩,防治面积534.1万亩,挽回损失(粮食)2202.5万公斤,实际损失1190.65万公斤。
  地老虎:地老虎食性很杂,主要危害棉花、玉米、高粱、地瓜、芝麻、瓜菜等作物幼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小地老虎主要发生在黄河滩区淤洼地块,常年发生面积5-30万亩。1958年发生111.5万亩,防治96.9万亩,挽回损失(粮食)1300万公斤,实际损失150万公斤。发生面积超过50万亩的年份还有1964年(62.7万亩).、1966年(62.9万亩),1984年(58万亩)。
  黄地老虎分布普遍,50年代发生很轻,60年代以后,危害加重,常年发生20-70万亩,超过100万亩的年份有:1975年发生113.9万亩,防治90.3万亩,挽回损失(粮食)337万公斤,实际损失205万公斤;1977年发生103.9万亩,防治67万亩,挽回损失 (粮食)155.75万公斤,实际损失73.75万公斤.
  粘虫:粘虫是一种爆发暴食性害虫,主要危害小麦、谷子、玉米、高粱、水稻等作物。从1885-1909年24年间,菏泽、东明、单县等县,共有7次秋季粘虫(黑虫、五色虫)爆发,危害谷子、稷、黍等作物,重者将叶片全吃光。造成农业歉收°建国后至1985年,爆发4次三代粘虫危害。1960年发生50万亩,因防治偏晚,减产粮食189.2万公斤;1969年发生466.7万亩,防治14.2万亩,挽回损失(粮食)45.3万公斤,实际损失62.15万公斤;1971年发生49万亩,防治43万亩,挽回损失(粮食)135万公斤,实际损失142万公斤;1975年发生60万亩,防治55万亩,挽回损失(粮食)300万公斤,实际损失36万公斤。
  一代粘虫发生在麦田,50年代很轻,进入60年代以后有加重趋势。1964年发生22.8万亩,防治21.9万亩,挽回损失(小麦)190万公斤。70年代以后,常年发生面积10万亩左右。1977年发生41.44万亩,防治17.09万亩,挽回损失(小麦)40万公斤。
  大豆、玉米红蜘蛛:这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不仅危害大豆、玉米,同时也危害棉花、谷子、高粱、绿豆、小豆、地瓜、芝麻、瓜菜等多种作物。5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2-5万亩。1959年发生面积达108万亩,防治94万亩,挽回损失668.5万公斤,实际损失189.45万公斤.60年代以后,常年发生面积10-20万亩。1964年发生67万亩,防治41万亩,挽回损失205.7万公斤,实际损失252.5万公斤。1983年发生面积119万亩,防治77万亩,挽回损失654.7万公斤,实际损失368.4万公斤。
  地瓜斜纹夜蛾:是一种偶发性害虫,食性杂,危害重。1958年全区大爆发,发生面积108万亩,防治76万亩,挽回损失677.4万公斤,实际损失788.85万公斤。地瓜叶片几乎被吃光,棉花、烟叶、大豆、玉米等作物受害也很重。
  水稻病虫害稻瘟病:自70年代以后,稻瘟病有轻微发生。1972年发生4.7万亩,防治0.69万亩,挽回损失18万公斤,实际损失109.25万公斤。
  稻苞虫:区内以直纹(一字纹)稻苞虫为主,隐纹稻苞虫次之。新稻区发生重,但连续发生2-3年以后,数量逐渐减少。1971年发生21万亩,1972年发生15万亩。以后虽有发生,但面积小,发生轻。
  稻飞虱:是一种爆发性害虫°1971年发生面积14.9万亩,防治8.4万亩,挽回损失70万公斤,实际损失64.6万公斤,郓城县有部分地块绝产。
  稻纵卷叶螟: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谷子.1977年发生面积15万亩,防治9万亩, 挽回损失84万公斤,实际损失210.5万公斤。
  花生病虫害花生叶斑病:这是花生的主要病害。过去很少发生,近几年来有发展趋势。1985年全区发病面积16.91万亩,防治2.1万亩,挽回损失(花生果)145万公斤,实际损失350万公斤。
  花生蚜虫:50-7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2—5万亩。1953年发生16.5万亩,防治12.3万亩,挽回损失(花生果)2.3万公斤,实际损失1.25万公斤。进入80年代以后,危害程度加重。1985年全区发生57.7万亩,防治46.4万亩,挽回损失(花生果)439.9万公斤实际损失224.6万公斤。
  棉花病虫害棉花苗期病害:区内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立枯病,其次有黑斑病、茎枯病等。50—70年代中期,发病面积较小(棉花种植面积不大),常年发病面积10万亩左右。1956年发病20万亩,防治11万亩,挽回损失(皮棉)39万公斤,实际损失67万公斤;1964年发病面积52万亩,防治32万亩,挽回损失(皮棉)57万公斤,实际损失74万公斤.70年代中期以后,棉田扩大,棉花苗期病害也明显增加,常年发病面积30万亩左右.1975年发病100万亩,防治96.5万亩,挽回损失(皮棉)121万公斤,实际损失37万公斤;1977年发病119.8万亩,防治80.5万亩,挽回损失(皮棉)207.5万公斤,实际损失211万公斤;1982年发生99.46万亩,防治42.31万亩,挽回损失(皮棉)7万公斤,实际损失34万公斤;1985年发生99.7万亩,防治43.8万亩,挽回损失(皮棉)220万公斤, 实际损失350万公斤。
  棉花害虫:棉花害虫种类很多,区内时常发生的有10多种。按其发生时间和危害特点可大致分为3类:
  苗期害虫。主要有棉蚜,其次有黄地老虎、蓟马、红蜘蛛、小地老虎、蝼蛄、蛴螬等。棉蚜每年都有发生,50-60年代中期,常年发生面积30—50万亩。1956年发生116.6万亩,防治70.9万亩,挽回损失(皮棉)176万公斤,实际损失188万公斤。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120—150万亩。1974年发生166.5万亩,防治158万亩,挽回损失 (皮棉)605.5万公斤,实际损失645万公斤。进入80年代以后,棉田扩大,蚜虫发生面积增加,常年发生面积200万亩以上。1982-1985年,每年发生面积竟达300—400万亩,1984年发生424万亩,防治423万亩,挽回损失(皮棉)3418万公斤,实际损失524万公斤。
  蕾铃期害虫。主要有棉铃虫,其次有盲椿象、象鼻虫、红铃虫等。棉铃虫在50-60年代初期发生较轻,常年发生面积20-50万亩。1956年发生97万亩,防治7万亩,挽回损失(皮棉)21万公斤,实际损失89万公斤。60年代中期以后,危害逐年加重,至7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100-120万亩。进入80年代,随着棉田扩大,棉铃虫更加猖獗1984年发生498.7万亩,防治498.4万亩,挽回损失(皮棉)5198.5万公斤,实际损失747万公斤,1985年发生470万亩,防治443万亩,挽回损失(皮棉)2210万公斤,实际损失750万公斤。红铃虫50年代发生非常严重,每50公斤籽棉多者含虫0.25—0.5公斤。60年代中期以后,红铃虫逐年减轻。
  后期害虫。主要有棉造桥虫、叶跳蝉等。棉造桥虫在50-70年代中期,常年发生面积5—10万亩。1972年发生31万亩,防治0.4万亩,造成损失(皮棉)30万公斤。70—80年代初期发生较重,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左右。1978年发生99万亩,防治81万亩,挽回损失(皮棉)153。5万公斤,实际损失105万公斤。1982年以后发生较轻,常年发生面积5万亩左右。
  其它虫害
  飞蝗:区内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适于东亚飞蝗发生的自然地理条件。建国前夕,按蝗区类型可分为湖(东平湖)库(太行堤水库)区,面积120多万亩;内涝蝗区,面积300多万亩;河泛蝗区,面积70多万亩。50年代前,蝗灾频繁:1854年单县发生夏蝗;1856年定陶县夏蝗遍野,食害禾稼,次年巨野、郓城发生秋蝗;1857年夏旱,郓城县、定陶县,飞蝗蔽日,7月蝻生;1862年定陶县夏蝗遍野,飞去东南;1863年荷泽县夏蝗过境,秋蝗遍野;东明县夏蝗过境,蝻遍野,3年不绝。曹县秋季有无数小蛤蟆,皆自北向南,见蝗便食,不日而尽;1869年巨野、郓城春旱,夏飞蝗食禾几尽,适逢大雨,而苗复生,收成尚好;1877年定陶县飞蝗落,秋蝗害禾稼;1928年东明县夏旱,5月飞蝗大至,田苗食之过半。继之蝗蝻复生,遍野皆是,村人挖沟驱逐,不能制止为害,所有高粱、谷子、玉米俱被食尽,县内四、五、六区尤为严重,勘定成灾9成;1932年7月东明县第六区发生蝗蝻,食害禾苗.50年代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依靠群众,勤俭治蝗,防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方针,对蝗区进行了防治,蝗区面积逐年缩小,蝗虫发生程度逐年减轻。据1983年勘査,内涝蝗区37.6万亩,占整个蝗区面积的27.1%,70年代以后发生很轻,已不是査治的重点;河泛蝗区70万亩,1972年前发生面积小、密度低,不是查治重点。1972年后发生严重,成为治蝗的重点,这类蝗区,每隔2、3年重发生一次;湖库蝗区41.1万亩,占蝗区总数的30%,1967年前发生较重,是治蝗的重点。最重年份发生面积达80多万亩,密度也较高。1967-1973年发生较轻°1973年以后湖区又呈重发趋势。
  菏泽地区部分年份蝗虫发生情况表
  单位,万亩、万公斤续表
  第五节震灾
  菏泽地区地处华北震区南部,属地震频发区。自公元76年(汉建初元年)至1985年,全区有史可查的3.3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39次,其中大于5.0级的地震8次,破坏最大的为1937年8月1日发生的7.0级地震。
  1622年(明天启二年)二月七日郓城、巨野间发生6.0级地震,宏观震中在丁里长、郭屯一带,震中裂度8度。据《巨野县志》载;“天启二年,邑地大震,雉堞墙垣倾圮过半。”另据 《郓城县志》载:“天启二年二月初六日夜地震,有声如雷,自震而坎,地裂泉涌,鸡犬鸣吠,墙屋皆仆
  1937年8月1日凌晨4时35分,菏泽发生强烈地震,仪器测定震级为7.0级。震中位置:北纬35°12′,东径,震源深度17公里。宏观震中在城西解元集、穆李一带,震中裂度9度。约12小时后,在城西北吴店、小留集一带又发生6.75级地震,震中裂度8度。这次地震影响范围较广,自北京至镇江, 从洛阳到黄、渤海岸均有震感;波及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西、北京、天津等省市的部分县市,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
  两次强震灾害非常严重,尤其是凌晨4时的一次。据1937年8月21日《华北新闻》载:“本月一日早四时半,惨烈之地震突然发生,鸣声如雷,房屋及室内床张器物均跳动巨响,人们从梦中惊醒,逃至室外,呼号之声惨不忍闻。房屋倒塌十之八九,人们多被压毙,有全家罹难者,死尸遍地,血肉横飞,万余人民瞬息牺牲,牲畜死亡尤不可胜计。”另据同月28日《济南日报》记载,仅菏泽县22个乡之中的16个乡的不完全统计,死伤人数达14285人,牲畜死亡2719头,房屋倒塌32万余间。
  这次地震,地表破坏严重,极震区广泛岀现地裂和喷水冒沙及地面塌陷现象。据史料记载:“荷泽城西十余里平地龟裂,黑水流沙涌满,陷坑水眼极多,深一、二丈,冒出黑沙及含硫物质,高至一丈数尺。地震后黄河土堤亦发现裂痕甚多,灾民1000余人前往抢筑。”
  地面裂缝是这次地震造成地表破坏的主要形式,裂缝宽几厘米至数十厘米,最宽达1米左右。解元集村北,北东向地裂宽一米,长500米以上;菏泽城东护城河东侧,北东向地裂长达20多米,穿过民房,造成破坏。喷沙冒水和地面塌陷,在极震区分布普遍。解元集一农民,连同牲畜、住房、磨坊一起陷入坑中,后又被冲出。杜庄乡潘庄,有人陷入坑中,又随水喷出。
  1977年7月9日16时43分51.2秒,成武发生5.2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34°53',东径115°44′。宏观震中在九女乡郭庄一带,震源深度25公里,震中裂度6度强。地震有感范围:北到河北省的衡水,南抵安徽省的蚌埠,西达河南省安阳、开封,东至山东省临沂地区平邑、费县。整个有感范围呈椭圆形,长轴为南北方向。这次地震,未造成人、畜伤亡, 未发现明显的地面破坏现象,但一部分年久失修的房屋遭受轻度破坏。
  1983年11月7日5时9分49秒,菏泽发生5.9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35°16',东径115°17′。宏观震中在菏泽、东明两县交界处的马岭岗、王浩屯、大屯、胡庄、通堌集一带。震中裂度7度强,震源深度12公里。震感东至青岛,西至三门峡,南抵武汉,北达石家庄。破坏范围涉及菏泽、东明、定陶、成武、曹县、单县、巨野、嘉祥、金乡、济宁、微山、鱼台、邹县等13个县市。菏泽地区遭受震害的有7个县(市),119处公社,6054个自然村,367843户,18450.06人,其中死亡45人,重伤433人,轻伤441人。这次地震共损坏房屋1086393间,其中倒塌56525间,损坏严重的280171间,局部损坏的749697间,院墙倒歪892000米;死牲畜603头,砸坏家具418000件,农机具145000件;损失粮食177.5万公斤;桥梁1237座,涵闸194座,机井1881眼, 扬水站60处,砖瓦窑112座,烟囱136个,教学仪器和教具15460件,共折合人民币约3.046亿元。
  菏泽地区≥3.0级地震年表续表续表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