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旱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92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旱灾
分类号: S423
页数: 1
页码: 97
摘要: 旱灾主要由于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而形成。区内陆地水面蒸发量以6月份最大,为223毫米;以1月份最小,为29毫米。除7、8月份降水量尚能满足蒸发外,其他月份则远远不够。
关键词: 菏泽地区 旱灾

内容

旱灾主要由于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而形成。区内陆地水面蒸发量以6月份最大,为223毫米;以1月份最小,为29毫米。除7、8月份降水量尚能满足蒸发外,其他月份则远远不够。
  旱情以3月份到5月份出现的次数最多。据1949年到1982年的34年统计:旱情发生于3月份的12次,发生在6月份到9月份的有1次,发生于3月份到9月份连续干旱的有4次。
  旱灾的周期性。据史料载,从1368年到1982年,共计615年,其中旱年173年,平均每3.6年发生一次。1949年到1982年,共34年,其间旱年15年,平均每2.27年发生一次。
   历代发生的特大旱灾记载于下:
  1470年(明成化六年),城武、定陶、巨野、曹县大旱,泉流枯竭,民食草皮及树根。
  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曹州、郓城、巨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等县夏大旱,有人相食。东明岁大旱,人饥相食。
  1493年(明弘治六年),菏泽、郓城大旱, 民饥掘鼠而食。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郓城、东明大旱,自春至六月不雨,地皆赤。次年城武、定陶、曹县、郓城、菏泽大饥,人食树皮,草根既尽,遂相食。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菏泽旱蝗。郓城春大旱,井泉大竭,且黄风时作,飞沙遮天。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荷泽大旱,蝗飞蔽天,蝻生遍地,黑鼠遍野,衔尾南渡,数日不绝。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荷泽大旱,春不雨,岁种不入至于六月,飞蝗蔽天,继而蝗蝻相生,禾尽食草,草尽食树叶,屋垣井灶皆满。是岁井泉涸,二月人相食。单县蝗旱大饥, 斗米价银三两,瘟疫盛行,人相食。
  1665年(清康熙四年)春,菏泽、成武、曹县大旱,风沙弥月不息,人多饿死。
  1732年(清雍正十年),菏泽、郓城、巨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等县大旱。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菏泽、郓城、巨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等县旱。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濮州、菏泽、郓城、巨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等县大旱。
  1876年(清光绪二年),山东特大旱灾。范县、濮县、菏泽、巨野、郓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等县特大旱年,赤地无禾,大饥。
  1929年,东明春夏大旱,禾苗半枯死,七、八月间大旱,田苗枯死,民不聊生。
  1942-1944年,荷泽大旱,庄稼严重歉收。
  1966年,全区遭百年未遇的大旱,大部分县春夏旱,夏秋连旱,受灾面积586万亩。由于发挥了灌溉工程效益,以及国家在物资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粮食总产仍达到11亿公斤,亩产达到114公斤°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