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湖口县” 相关
共 755 条 8 / 51
106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湖口县粮食经营以私商为主,粮价不稳,米质低劣,经营形式多样。当时湖口只种一季稻,产量不高,品种低劣,县城居民吃粮靠外地供给。 当时双钟镇市场贸易额以粮食买卖为最大,抗日战争前尤为兴隆。每年在市面上的粮食流动量达800万斤,粮行米店遍...
107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湖口县粮食经营以私商为主,粮价不稳,米质低劣,经营形式多样。当时湖口只种一季稻,产量不高,品种低劣,县城居民吃粮靠外地供给。 当时双钟镇市场贸易额以粮食买卖为最大,抗日战争前尤为兴隆。每年在市面上的粮食流动量达800万斤,粮行米店遍...
108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湖口县是缺粮县,吃粮多从彭泽、都昌、波阳等地输入。建国后政府积极发展粮油生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70年)的18年里,本县平均每年向外输出粮食达779万斤。
109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粮食部门对工商行业用粮实行计划安排,严格控制,堵塞漏洞,反对浪费。工商行业用粮(油)均按核定的供应数凭证供应。用粮行业主要有饮食业、糕点业、副食酿造业等。
110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湖口县对原农业区改为经济作物区的口粮实行定销粮供应,供应标准原则上不低于邻近产粮区,除自产粮外,不足部分由粮食部门定额供应,供应对象主要是棉农、林农、菜农及部分渔民等。
111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1960年至1962年本县物资供应非常紧张,尤其是粮油市场很不稳定,价格高涨,黑市交易盛行。为补充国家计划供应的不足,稳定粮油价格,搞活经济,1963年开始粮油的议销工作。
112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加工问题,1950年创办了华大加工米厂,当时该厂只有一部16马力的动力机,每天能加工7000斤大米。此后,粮食加工业不断发展,1957年,成立了湖口县粮油加工厂。1953-1984年,采用工商委托加工的形式,19...
113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加工问题,1950年创办了华大加工米厂,当时该厂只有一部16马力的动力机,每天能加工7000斤大米。此后,粮食加工业不断发展,1957年,成立了湖口县粮油加工厂。1953-1984年,采用工商委托加工的形式,19...
114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1年湖口县土产经营购销处建立榨油厂,有周常、棠山、马影、象山、城山、流芳、老山等8个生产组。成立油脂公司后榨油,一归其管理。油脂公司以后并入县粮食局,榨油厂则与制米厂合并为粮油加工厂。
115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5年开始对谷皮进行统糠加工,每天产量可达2000斤;1981年改铁斗为砂磨,日产量可达1万斤。
116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粮食加工工具建国前,湖口县粮食加工主要是用碓臼、磨、砻、碾等工具,靠人、畜力加工粮食。全县共有碓臼2千余个。
117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常平仓、社仓、关义仓所储之谷,在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入湖口县城时皆为义军战利品,太平军开仓赈济缺粮农户,余下为军粮。
118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常平仓、社仓、关义仓所储之谷,在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入湖口县城时皆为义军战利品,太平军开仓赈济缺粮农户,余下为军粮。
119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把好粮油品种入库关,做到一干二净是粮油保管的重要一环:建国前,科学技术落后,没有对粮油进行科学管理,只能靠手摇风扇来除虫除杂,对鼠害和霉变无能为力,致使粮油的浪费很大。
120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代知县直接掌握财政,向朝廷负责,在都、图设钱粮柜。民国初年设财政科主管财政。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财政科为财政局,二十四年裁局改科,直至解放前夕。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