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346条
析出资源
303条
图表
42条
人物
1条

检索条件

与 “柏乡” 相关
共 346 条 5 / 24
61
家塾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县内有名的家塾尤以西汪村的刘姓和南江村的刘姓两家规模大。
62
学馆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学馆:一些退隐官员或家境贫寒的秀才设馆于家中,聚徒授教,学生自俸学费,不计多少。
63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柏乡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县人民尊师重教。教师在群众心目中是有识之士,教学是文明工作,政治上,中心小学区校长享受科局级待遇。解放初期,全县教师实行供给制,每月7元边币和一些小米。1950年教师工资实行米薪制,小学教师每月领...
64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学教师大多是各类学校的中小学毕业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出身复杂。每年秋假,教育科召开全县教师会议,学习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水平。60年代初,教研活动逐步注重业务,选典型课,推广精讲多...
65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编记录了河北省柏乡县文化和体育的发展情况。
66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记录了柏乡县文史事业发展情况。柏乡县历史上文化灿烂,源远流长。据史志所载,从隋朝到明清,历代文人编著文集约21种263卷。先后纂修6部《柏乡县志》。民间还有耍狮子、玩龙灯等,约定俗成的祭祀文化更是富有神秘色彩。民国时期,自然科学又有发展...
67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前,柏乡没有文化馆(站)等设施,民国20年,县政府于县城西街城隍庙,建民众教育馆,编印小报、借阅图书、搞时事讲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北街建文化馆,占地1.2亩,房屋20余间。文化馆有1个图书室,存书2,0...
68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录了柏乡县文化馆文化站的文化设施情况,民国前,柏乡没有文化馆(站)等设施,民国20年,县政府于县城西街城隍庙,建民众教育馆,编印小报、借阅图书、搞时事讲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北街建文化馆,占地1.2亩,...
69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录了柏乡县演出场所的情况,包括戏楼、影剧院的情况。
70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前,县城有四座戏楼,西街南侧的一座,到解放时破旧不能使用;座落在北关西侧和东街南侧的三座戏楼早已废弃。
71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录了1951年至1995年柏乡县隐剧院的发展情况。
72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7年初,随着非法出版物出现及蔓延,根据上级批示精神,成立了“柏乡县打击非法活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文化局。下半年,根据地区文化市场管理单位的意见,又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组成单位是文化、广播、公安、工商、物价五个部门。县委主管文...
73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1921年柏乡县就有了“嗜好班子”,即业余剧团。演员利用冬闲学戏、排戏,或互教互学,或临时从外地请教师教戏。一般在春节前后或庙会期间搭台唱戏,平时也常聚集在一起进行演唱活动。演唱者因为嗜好而不讲报酬,颇受群众欢迎。演出剧种以豫剧、秧歌为多,...
74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录了柏乡县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包括文学创作、书法与绘画、音乐戏曲舞蹈民艺、民间文学几部分内容。
75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历史上,柏乡县著书立说者不乏其人,明清两朝就有3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文化政策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特别是1971年,刘景林调县文化馆主抓全县业余文学创作后,经多年努力,培养出业余文学作者数十名。其中经常在国家级报刊杂志...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