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文学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97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学艺术
分类号:
I206
页数:
20
页码:
652-671
摘要:
本节记录了柏乡县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包括文学创作、书法与绘画、音乐戏曲舞蹈民艺、民间文学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文学
艺术
柏乡
内容
一、文学创作
历史上,柏乡县著书立说者不乏其人,明清两朝就有3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文化政策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特别是1971年,刘景林调县文化馆主抓全县业余文学创作后,经多年努力,培养出业余文学作者数十名。其中经常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的有宋太平(曾任任县县委书记,后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地发表作品的有多人,业余文学作者组成的文学社团“雏燕文学社”“槐蕾文学社”“星星文学社”等为繁荣本县文学创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到1995年,本县业余作者在省、地(市)以上报刊、文学期刊及作品选集中,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1,000余篇。
二、书法与绘画
(一)书法
历代,本县书法,大都以实用为主,喜爱和欣赏的人多,而真正能自成一家的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一些人创作的书法作品相继发表,各成一家。
1.古代擅长书法者
魏勷据县志载,此人书摹欧李笔法,晚年纵横于苏、米之间,性豪饮,每微醺,抻纸疾书,挥洒自如。
吕绍瑞 据县志载,喜临池,工褚欧笔法。
黄玉昌 南关人,字蕴辉,善欧体。
李希沆 秀才营人,楷书。
武英魁 三里铺人(举人)楷书。
吕春霖 东街人,字润三,书赵孟体。
吕迪生 春霖之子,书二王体。
刘耀三 东街人,字曦瑞,书张裕钊体。
刘玉祥 东街人,字辉武,书苏灵艺体。
魏生三 西街人,小名十一,以卖字为生。
郝葆初 东小京人,书华士魁体。
李希辰 固北人,书汉隶体。
2.现代擅长书法者
尹树槐 北滑村人,笔名世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省分会理事,邯郸市书协主席,其作品曾被李鹏总理带往日本,其从习者,数以百计。
杜景美 八里庄人,其作品曾在省书展中获三等奖。
刘银汉 刘耀三之子,中国书协河北分会会员,善楷书,尤其小楷书秀气稳重。1982年其楷书曾参加全省巡回展,1987年曾获全国“抗老杯”书展三等奖,1989年曾获省“建国四十周年”书展佳作奖;1993年获中国现代文化艺术部颁发的“世界铜奖”。
王血铭 北天村人,善于欧体、北魏体,并好画松、菊和山水。中国书协河北省分会会员;当代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上海中华钢笔、圆珠笔书法研究会会员。
张兵卫 东文安村人,善篆刻,其作品1993年获中国现代文化艺术部颁发的“世界铜奖”。
刘利华北瀑水村人,初学唐楷,后转近代诸名家书体,善楷书、行草。柏乡县当代硬笔书法联谊会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字协会会员,《硬笔书苑》报特约编辑。
(二)绘画艺术
历代县内绘画无证可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开设了美术课,一些现代美术知识得以传播和普及,以文化馆专业美术工作者为骨干,配合政治运动,以宣传画、漫画辅导群众绘画创作。80年代后期,一些人的写意中国画曾流传一时,著名的李盛棠、冯保山、李顺祥、周保京、郝四振、冯秋华、冯保华、赵清士、郝瑞领、冉庆玉等。
民间绘画种类繁多。剪纸在民间流传较早,常见的有刺绣用的花样,做吊画用的戏曲、生活人物,吊于窗户、门头的动植物造型及梁下“避邪”的蝎子之类。
土布是民间传统机织布,用三匹缯、四匹缯等分别。用各种彩线织的条格花布绚丽多姿,是典型的民间工艺品。另外朴素的印花布在旧时也十分流行。
刺绣也源远流长。旧时女裙、小孩鞋帽皆有绣花。今日则多在门帘、被罩、沙发罩、电视罩等上面绣花。亦有以此作为工艺品出卖者。
彩画为民间画匠从事之职业。旧时,结婚多由画匠装饰新房,画炕围子,画顶棚等。农家普遍使用绘有彩画的粗布门帘,图案多为表示富贵的凤凰、牡丹之类。近年此俗渐改,新房不再画画,门帘也改为绣花。
纸工普遍用来制作节日焰火,如“猴捅马蜂窝”、“小鬼推磨”、“解放台湾”等,也用来制作祭品,如金童玉女、摇钱树、金元宝等。
另外,个别村庄有善于草编、柳编的。
90年代后,兴起的玻璃画、盆景、玩景、彩画瓷砖等也是颇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
三、音乐戏曲
(一)戏剧
1.戏剧创作 历代县内的戏剧创作因资料残缺,已无证可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的业余戏剧创作一度兴起。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县内戏剧创作热情高涨。先后创作了《审椅子》、《渡口》等豫剧。期间,南郝村业余作者李少强(又名不打牌儿)创作甚丰,剧本《摘牌记》等在河北省《大舞台》杂志发表。后三里铺的白连皂创作了话剧剧本《渴望》等。
2.戏剧欣赏 从有戏以来,柏乡人欣赏豫剧的较多,其次是丝弦、评剧、老调、河北梆子等。而京剧由于它的艺术水平较高,故其观众的层次也较高,一般一些年岁较大且有点文化基础的人比较欣赏。80年代后,年轻人一般都喜欢观赏现代歌舞。
3.戏剧演出 建国后,柏乡县前进秧歌剧团,京剧团,豫剧团先后活跃于戏剧舞台,另有外地剧团充实柏乡县的戏剧舞台较有影响的剧团有:50年代天津华京剧团;邯郸东风豫剧团;1964年中央乐团;1988年洛阳豫剧团(主要演员曾广兰)和河北省京剧团(主要演员祝元昆、赵飞、李少波,其领班罗惠兰因参加全国人大会未能来);1989年河南省京剧团(领班李斯忠),赞皇县丝弦剧团等。90年代后,剧院曾上演过一些歌舞。随着电视的普及,县剧团解散,一些单位、组织的节日演唱会或歌咏比赛,不断在剧院活动。
(二)曲艺
曲艺在县内流传较广。初有鼓板书、大鼓书及坠子等流传,后来又有化装坠子(多以舞台演唱为主)流行。每逢集日庙会、节日,许多村镇都要请一班乃至几班演唱助兴,群众自愿捐些钱粮,以资助艺人各种费用,少则唱几天,多则一月有余。有时遇有婚、丧、嫁、娶,也要请上一班热闹一番,主家以表示对乡亲们的谢意。有些艺人往往是一家人为一个演出团体,常年走村串乡,随时随地为村民演出。这种形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是盛行,这些艺人多为头脑精快口齿灵俐者,他们往往与邻县的其它艺人合伙组团演出,其演出的长篇曲目多为侠义传统书目,如:《英雄小八义》、《刘公案》、《施公案》、《包公案》、《三女乱唐》、《七侠五义》、《封神演义》等;同时,他们都掌握三五个小段子,演出范围多在本县或邻县。另外,盲人为了讨口饭吃,他们大多都能说上几个段子,其中也不免有些低级庸俗的黄色段子,如“十八摸”等,这些盲艺人的演唱形式多是鼓书或民间小曲、小调。
(三)音乐历史上,柏乡县的音乐比较单调,城乡只流传着一些简单的民间小调,象“送情郎”、“卖饺子”、“小放牛”、“孟姜女”等,在学校,学生唱“放学歌”、“太阳下山了”。除此之外就是戏曲音乐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精神振奋,“解放区的天”的歌声到处飞扬,还有“八路军真勇敢”、“对花”、“劝懒汉”、“妇女翻身歌”等歌曲也十分流行。随着农村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的到来,歌咏活动也越来越普遍,“社会主义好”、“社员都是向阳花”、“歌唱祖国”等歌声随处可闻。“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语录歌盛行,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造反有理”、“大海航行靠舵手”等一些歌曲。80年代始,学校的音乐教学加强了,农村也涌现了不少音乐爱好者,县文化部门多次组织歌手比赛和歌咏活动,工矿企业、机关学校也经常开展一些歌咏活动。从此,逐步有人搞音乐创作。省音协先后发展县文化馆干部赵庆仁(1979)、史云雪(1980)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赵庆仁为1971年参加地区会演的河北梆子《红山岛》设计了全部唱腔,他还多次参加省地音乐创作班,并多次在省地及陕西音乐创作刊物上发表作品。在1987~1989年,除搜集了柏乡县的民歌外,还协助邢台地区做了民歌搜集整理工作,走遍了宁晋、内邱、隆尧、临城等县,最后辑印成《邢台地区民歌选》。史云雪创作的《牡丹情》舞曲荣获省地奖,他还系统地搜集整理了民间乐曲。焦凤川参加省创作班后也写了不少歌曲,在参加地区会演时多次获奖。
四、舞蹈民艺
县内的舞蹈主要是民间花会,其历史已有几百年,而花会比较活跃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解放初期和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现代舞、迪斯科、霹雳舞等开始普及流行。
县内的花会起源于明、清,种类繁多,如:龙灯、旱船、太平车、拉碌碡、掸子鼓、狮子舞、鼓会、高跷、跑驴、扭秧歌、耍狗熊(人扮狗熊)、二鬼摔跤、蜡花、抬扛官、武术等,普及面广,几乎村村有,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每年正月十六都到县城汇演。1984年,邢台地区在南宫举行全区民艺汇演,东施庄的掸子鼓荣获邢台地区民艺汇演第一名;1985年,又参加河北省花会改革汇演活动,荣获河北省花会改革奖。
进入80年代后,现代舞为青年人所喜爱,影剧院也常来一些歌舞团演出,其观众远远超过戏剧观众,1985年柏乡县现代舞演员有:孙保国、王京群、孙野、和振锁等。
1986年11月邢台地区举办的县馆、站专业人员汇演,县文化馆创作排演的舞蹈《牡丹情》荣获一等奖;1986年文化馆编演的舞蹈《钻钱眼》在邢台地区举办的首届艺术节上荣获创作丰收奖;1990年,文化馆排演的《老年乐》在邢台地区举办的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
(一)舞狮 分大狮、小狮,大狮由2人扮装,小狮由1人扮装;舞狮时后场锣鼓齐鸣,节奏雄壮,逗狮人手持红绣球在前引逗,狮子则踏着鼓点,摇头摆尾,做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憨态喜人,是广大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一般隆重节日才有此活动。
(二)二鬼摔跤 亦名“二保跌”,由一个人身上绑上另一个假人,头戴戏冠,脸上化妆成古戏中的大花脸,一真一假,在地上滚爬,你按倒我,我又使个绊脚将你摔倒,使观众看去好象两个真人摔跤一样,表演十分逼真,引人发笑。
(三)跑驴 由二人表演,二人扮作夫妇,媳妇腰中挂着假毛驴,看去好象坐在驴身上;故事情节主要表演新媳妇骑着毛驴回娘家,丈夫赶着毛驴送行;他们走的时快时慢,跑圆场,走四角,上山、过河,毛驴有时被打的又蹦又跳,表演的活灵活现,非常逼真。
(四)拉太平车 俗称“太平车子彩竹马”。太平车和马都是假的,挂在表演者腰中,看来好象骑马乘车一样,实际是自己架着车马走动;一般男人骑马,女人坐太平车;太平车前有一少女拉车,后有一老者推车,前边少女拉车走圆场或八字,中间女人边走边唱,后边老者化妆成古怪头脸,动作别致,滑稽乐人。
(五)龙灯 龙体由竹木料扎成,外糊彩纸,龙体下有许多木把,有十几人各执一把举起在街道上边走边舞,龙眼和头部闪闪发光,龙体弯曲上下浮动,犹如龙游大海,十分逼真,特别是晚上表演龙体翻滚,灯光闪闪,十分壮观,是柏乡县城正月十六科技大集主要节目之一。
(六)划旱船 旱船多用竹木扎成,外蒙以彩巾套系在舞者的腰间(扮作女装)如坐船状;另一男子手持木浆摇动,两人合舞,如同行船于水面之上,有的还边歌边舞,表现劳动者的生活情趣。
(七)扭秧歌 在柏乡流传历史悠久,表演时人数不限,街头、舞台均可。演员化妆成古代、现代老少男女,用锣鼓和各种乐器配合演出节目。1995年9月,县城内兴起秧歌热,部分离退休干部职工自发组成秧歌队,每天晚上在街上举行扭秧歌活动。
四、民间文学
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歌谣、谚语之类,过去没有人系统整理,1984年县文化馆发动业余作者,搜集民间故事200余篇,选出一部分编印成《柏乡县民间故事》,1986年成立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套集成”编委会,1987年搜集民间故事400余篇,歌谣100首谚语108条,辑印成《中国三套集成柏乡县分卷》。70年代末,小里村人邢顺兴开始民歌创作。先后在《河北文学》、《晋阳文艺》等发表民歌200多首。80年代后,西里村人张少英一直从事故事创作。其创作的现代故事《书呆子经商》曾在上海的《故事会》杂志发表。
(一)民间故事
1.斩倒石人问柏乡 柏乡城北十五里,有个村庄名叫光武庙,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碑上刻有“汉光武斩石人处”七个大字,是清朝皇帝乾隆亲笔书写。
传说,在一个黎明前的夜晚,漫天遍野下了春雾。面对面也看不清人,这时,慌乱中的刘秀,失迷了方向。他跌跌撞撞,一心要往柏乡赶。方向不明朝哪里走呢?停下来寻思,忽听前边嘀嘀咕咕有说话的声音。便扑着声音向前摸。走了一段,他看见前边模模糊糊有三个人影,眨眼工夫,三个人影立即散开。刘秀走向一个人影问道:“到柏乡朝哪个方向走?”连问数声不见答话,刘秀一气之下抽出宝剑,厉声喝道:“难道你是个石人吗?”刚想给刘秀指方向的石人,还没来得及抬手,说时迟那时快,刘秀手起剑落,只听当啷一声,石人的上半截早已劈倒在地!说也奇怪,这时雾也散了,模糊的月光也亮了。只见被斩石人的肚子里,滚出来一个纸团,刘秀拾起来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柏乡在正南方十五里”。
就在刘秀斩倒石人时,另外两个石人撒腿就跑,一个跑在高邑县的花园村,那里有人起早提水浇地,口干舌燥的石人看见垅沟里的水,叭下就喝,浇地的人连问是谁?不见回音,他大声地说:“你是个石人吗?”一句话说破,只听扑咚一声,石人栽倒在那里不动了!
另一个吓的更不轻,一口气跑到赞皇县的五马山上,它站在山顶上气喘吁吁地手搭凉篷向后了望。
2.白马救刘秀 有一天王莽的追兵,把刘秀撵进柏林关地界,这时候,日头儿已经搁在西山顶。刘秀跑得浑身是汗,又饿又累,骑的枣红马也跑不动了。刘秀心里说,这回非得死在王莽手里了。走着走着,他忽然看到一个老头儿,正在前头官道边的春白地里耕地,就牵着马拐进了地里。刘秀走到老头儿跟前,跪在地上求老人救他一命。老头儿打量了刘秀一眼,又回头看了看远处的追兵,就叫刘秀躺在耕地的山沟里,又往他身上扒了些黄土,叫耕地的白马立在上面。老头儿细心看了看露不出馅了,就抄起鞭子,把刘秀那匹枣红马狠狠抽了几鞭子,那马惊了一样往东北方向跑去了。老头这才坐在木犁上,掏出烟袋荷包儿,搭眯着眼儿嘬起烟来。不大功夫,王莽的追兵来到官道边,停下马来吆喝老头儿:“见到一个骑枣红马的武将往那儿跑了没有?”老头儿也不答话,用烟袋杆儿往东北方向指了指。那些兵将们往东北一看,见一个黑点正往前飞跑,就把战马一打,一窝蜂地撵了下去。
一直看不到追兵的踪影了,老头儿才磕了磕烟袋别进腰里,走过来扒刘秀身上的土。这时,老头儿猛里看到自己那匹白马的右后腿曲着,脚掌儿轻轻点在刘秀背上。老头儿心里估摸着,这山沟里藏的人,日后准得当大官儿,要不为啥哑巴牲口都不肯踩他一下哩?老头儿赶紧把刘秀从山沟里拉起来,给他指明了道儿,叫他赶紧逃命去吧!
刘秀谢过老头儿,开脚就往西北方向跑,才跑了十几步远,就听老头儿在后边大声吆喝,刘秀回过头一看,只见老头儿那匹白马拖着木犁跑过来。刘秀只得立往脚一把拽住马缰绳,等老头儿跑到跟前,交给老头儿,又撒开腿往前跑。谁知道跑了没几步,老头儿又在后面喊起来,刘秀一回头,见那匹白马挣脱老头儿的手撵了上来。刘秀只得立下,等老头儿来到跟前,问他是怎吗回事儿?老头儿瞪着俩大眼,摇着头也说不知道为啥。正在这时候,王莽的追兵又从东北方向返回来,刘秀和老头一见都慌了。老头儿把牙一咬,上前卸了牲口,把马缰绳递给刘秀,叫他赶快跑。刘秀接过缰绳蹿上马背,双脚一磕马肚子,那白马驮着他飞一样往前跑了。老头儿赶紧扛起木犁背着套,趁着黑影儿下来,连颠带跑回了家。
据说从那时候起,马一停歇,右后腿就弯曲起来,脚掌虚踩着地面儿,生怕踩疼了下面的帝王,谁要不信,可以留心观察一下,直到现在,马还保留着这个习惯。
3.蝼蛄报信 孤自一人的刘秀,几个月来和王莽的追兵巧妙周旋。有时连夜奔波,有时绕路迂回,走得他筋疲力尽。这天,倒在地上呼呼地睡着了。当他睡得正香甜时,觉得身上扎乎乎的有个东西在爬,赶了几回,也赶不走。刘秀呼地坐了起来,抓住一看,原来是只蝼蛄,便狠狠地斥道:“你这孽虫,也来欺我!”说罢,两手一拽,把蝼蛄拽成两截,又想躺倒再睡,忽听北方人喊马嘶,由远而近直逼过来。他知道这是王莽的追兵到了!跑吧?就是再长两条腿,恐怕也难跑得动!打吧?孤身一人,寡不敌众。怎么办?他急中生智,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藏了起来。等追兵走了,刘秀才慢慢地爬出来,回到原来地方,看见地上的两截蝼蛄,还在挣扎。他觉得有些惋惜,就走到一棵枣树下,折来一根枣针,把两截蝼蛄插在枣针上。说道:“亏你给我报来消息,不然我早被他们抓走了,活着找暄土的地方拱去罢!”于是蝼蛄爬着走开了。
后来,蝼蛄认为救过光武帝的命,受过皇封,便肆无忌惮地到处乱拱,成了害虫。倘若逮住蝼蛄,把它拽成两截,你瞧脖子上的那根枣针还扎着呢。
4.百鸟树的传说 传说,柏乡城南魏阁老的坟地,原是一大片柏树林,当中有棵鸟柏,据说凡是从天空飞过的雀儿,都得落到这棵柏树上歇歇儿,并在树上留下形象,不信你可以从树上任何地方弄块木片来,都可看到各种鸟的图形,你说怪不?可是,后来叫一个南蛮子给破坏了。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个秋后,一个肩背褡裢儿的南蛮子从这儿路过。当南蛮子走近柏树林时,突然停住了脚,立在道边儿上直往柏树林里张望。看了好一会儿,又装扮成解手儿,一头钻进了林子里,一直待到天色近黑时,才从里面出来,投宿到附近的村庄过夜。第二天,南蛮子出来,四处张扬,要在这一片收秫秸,并且出的价钱挺高,南蛮子把柏树林四周的荒地,划出存放秫秸的场地,当时这些地没人种,也没人干涉。那时,庄稼主儿大部分都种高梁,一到秋后,家家户户都存放着几垛秫秸,每年除了当柴烧,别里没有什么用场。所以,听说南蛮子在这儿出高价收秫秸,都紧吗用大车小辆往魏家坟里送。南蛮子在柏树林里搭了两间草房,每天吃住在里面,在这里一直收了一个多月,围着柏树林垛严了高梁秸,只在正南面留下一个出口儿。
过了冬至,天已进入数九,又下了两场大雪,西北风一扯,干巴巴里冷。这时,南蛮子才停了买秫秸。有一天,南蛮子在当地雇了几个人给看着,说是要回老家,雇些车辆往回运,南蛮子一走就是一个来月,入了腊月,才押着几辆马车回到柏树林。回来后,南蛮子清点了清点,又给那几个雇工发了工钱,打发他们高高兴兴回了家。
至于南蛮子啥时押着拉秫秸的车辆南下,谁也没有看见。一直到第二年春天,那柏树林四周的秫秸还围在那里,也不见南蛮子的踪影儿了。这时候,人们开始怀疑了,南蛮子下那么大的本钱,收了那么多的秫秸,怎么运了一趟就不泛泡儿了呢?剩下这么多秫秸他不要了么?谁也猜不透南蛮子搞的啥名堂。
一天上午,附近村里有几个好事儿的老头儿,做着伴儿转悠到柏树林里。忽然,他们发现林子里少了一棵柏树,仔细一看,正是那棵人们都说的百鸟树。老头儿们慌了,知道这里面有因由儿。赶紧围到树橛子跟前察看。这一看不要紧,老头们儿大吃一惊,原来,这棵百鸟村的树墩上,到处都是各种鸟雀的木纹图案。到这时,人们才知道这是一棵罕见的宝树。南蛮了眼力过人,收秫秸是一个骗人的幌子,偷百鸟树才是真正的目的。至于他发了多大财,谁也说不清。
5.李三娘打水 柏乡县城南十八里地有个小里村,是柏乡县南天边儿,东边挨着隆尧,西边跟临城搭界儿,是个三县交界地方。小里村东边有条大皇道,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坟就在皇道东沿儿。村西一抻子地儿,有个八砖琉璃井,李三娘打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在唐朝末年,小里村西街有个姓李的好主儿,家有一男一女,哥哥叫李红信,寻了个媳妇姓张;妹妹叫李三娘,模样长得俊上俊,十里八庄都知道。十五六岁时说媒的就踢破门坎儿,说个官家的公子她不干,说个富家的小子她不吭声,挑来挑去相中了在她家作活的小长工刘知远。娘说门户儿不对,爹也说刘家穷,左说右说,三娘就一句话“不图庄伙不图地,就图一个好女婿。”娘见三娘铁了心,就说:“你要是嫁给刘知远,你就没有我这个娘,我也没有你这个闺女。”
李三娘跟刘知远在小庵屋里成了亲。李三娘在家纺花织布,刘知远跟人家作长活,甭看日了过的穷,小俩口可亲哩,刘知远的旧衣裳上有了窟窿,三娘补个补丁周周正正;刘志远的衣裳脏了有了泥,三娘洗的又净又白。刘知远跟人家扛活的有时吃上一顿白馍,他也给三娘揣回半块。
有一年偏偏遇上兵荒马乱,四处起兵,年轻的刘知远,一心想吃粮当兵,治理天下。一天夜里刘知远对三娘说“为天下太平,穷人都过上安稳日子,我想去吃粮当兵。”刚成亲的小俩口,咋愿离开,三娘见丈夫为了天下人这样有志气,也就答应了。
刘知远参军上了山西太原,李三娘无依无靠又回到了娘家。哥哥李红信,嘴上说不出不愿意,心里可不高兴哩。嫂嫂张氏更是恨得牙根疼,见了三娘就说:“跟着刘知远享福享够了?将来刘知远当了皇上,你还能当正宫哩”。三娘扭过脸去,泪水流到脸上,鼻了酸上酸。
三娘住在娘家的磨棚里,白天到八砖琉璃井担水,夜晚在磨棚推磨。哥哥李红信,心里有点心疼三娘,可他一见张氏,就象老鼠见了猫,吓的摸门子摸不着。张氏脚一跺,吓得就哆嗦,张氏一瞪眼,吓的光咕嘬,叫走不敢站,叫快不敢慢,就跟八辈子没见过娘们儿一样。
一天,张氏叫李红信上山打柴,丈夫走后张氏就说三娘担的水少,拿起棍子就打,三娘疼的受不过,直打滚儿。这时她已怀孕五六个月了,她生怕伤着肚里婴儿,就爬在地上不敢动,甭管怎么打,三娘就是不骨隆。张氏有她的打算,三娘受不了,就叫她改嫁,重寻一处,一来去累赘,二来还能花一大笔彩礼钱。自从公婆去世后,她好吃懒作,家当都挑了。三娘被打的昏过去了,醒来一摸,屁股蛋子肿的象馒头,疼的睡觉都不能翻身。她早知道嫂嫂的主意,一想起丈夫刘知远,想起天下的穷人都过上平安日子,想起身怀刘家的后代,三娘暗下决心:三娘啊三娘,就是死了也不能办对不住丈夫的事,我活着是刘家的人,死了是刘家鬼,就是烂成一把土,也得撒在刘家坟头上!
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三娘照样白天到八砖琉璃井上担水,担水的小道踩的明上明,水点掉了多少?三娘查不清,反正水点没有泪点多!夜晚到磨棚推磨,推了一圈又一圈,推了多少圈,三娘不知道,一圈一圈的展开有多长?三娘不知道,只知道那根枣木磨杆攥细了!
这天三娘到井上担水,西北上突然起了大风,还卷着大雪,三娘没吃饱,肚里饿,天又冷,道又滑,担水走到半路,脚下一滑,一个跟头跌倒在地上,只觉得天转地转,迷迷糊糊什么也不知道了,乡亲们把她抬回家去,醒来后张氏骂她怕作活,摔坏了筲,又叫她到磨棚推磨。推到三更天,三娘觉得肚子里刀扎一样疼,婴儿就要降生了。接着,婴儿“哇”地添到了磨道里。一没有人收生,二没有刀剪,三娘狠狠心,用牙咬断了脐带。没有屎布褥子,三娘撕下半块衣裳包了起来。三娘看了看是个男孩,又是喜又是怕,喜的是刘家有了后代,怕的是嫂嫂知道了害了他的性命,三娘把孩子抱了起来,扑嗒扑嗒的眼泪掉在孩子脸上,三娘就用眼泪给孩子洗了洗脸,给孩子起名叫咬脐郎。
三娘生了咬脐郎,张氏更是不高兴,月子里还叫她担水推磨,心里盘算坏注意,早晚除掉这个累赘。孩子满月了,三娘抱起来亲了亲孩子的脸蛋,小孩子会笑了,三娘望着小孩的笑脸心里说,多象丈夫刘知远。三娘正在亲小孩,突然听到“呼腾、呼腾”的脚步声响,三娘心里一惊,莫非他们来害小孩?“三娘!三娘!”三娘听出来是李家的长工窦老,窦老六十多岁,没儿没女是个老光棍儿,人老实心眼好。三娘把窦老让进磨棚,就说:“大伯,我正想找你。”“啥事吧?只要用得着我。”三娘说:“就是这孩子的事儿。”窦老说:“我就是为这事来找你的,他们要害孩子,我想把孩子送到山西,给了他爹刘知远。”三娘哭了,泪珠象断线的珠子落了下来,窦老说:“你放心吧,我一定把孩子送到山西。”三娘说:“到了山西见了刘知远,就说我死了,别叫他挂念我,嘱咐他好好打仗。要是见不到刘知远,就把孩子给了别人,总比死在我手里好。”窦老流着眼泪接过孩子,天刚露明,就出了小里村去了山西太原。
刘知远参军到了太原,就在姚府当上了一名喂马的。他年青力壮,白天喂马,深夜人静的时候,苦练武功,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他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刀枪剑戟,样样精通。离姚府不远有个霸王山,山大王看中了姚府的小姐,托人提亲不成,就领兵前来抢,霸王山人多势众,姚府人少不是对手。霸王杀进姚府,抢了姚小姐。刘知远听说抢走姚小姐,亲自找到姚官,姚官见他是个喂马的,怕不是对手,可又没别的什么办法,就答应他出战,刘知远带领人马追到半路赶上了霸王,霸王一看不认得,就说:“来将何人?”“本帅刘知远!”“你来干什么?”“追杀霸王救回小姐!”霸王没见过刘知远,也不放在心上,大战三百回合,霸王不是对手,败阵逃走。刘知远救回小姐得胜回府,姚官大喜,设宴为刘知远庆功,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姚官问刘知远:“今年多大岁数?”“年方十九。”“家中可有妻室?”,“家有妻子李三娘。”姚官想了想说:“我有心将小女许你为妻,如果三娘还在世上,我女儿甘愿作个偏房。”刘知远无奈只得应允。刘知远跟姚氏女成亲后,姚官夫妇相继死去,刘知远掌管了姚家的全部权力,他招兵买马扩大势力,力量一天天地强壮起来。
一天,门官来报,说门外来了个老头儿,抱着一个孩子,要见元帅。刘知远听说后就说叫他进来,来人正是窦老,进府后刘知远设宴款待他,刘知远见送来了亲生子,高兴地抱起来亲了亲,把窦老安置在府里当差,说等日后打下江山,再去接李三娘。姚氏女也没有亲生儿女,就把咬脐郎当作亲生儿子,起名叫刘承佑。
转眼十二年过去了,刘知远统一了天下,坐了山西太原府,咬脐郎也长到十二岁,聪明伶俐。
这天,咬脐郎带领御兵将到野外打猎,一天没有见到一只狼虫虎豹。天黑了,咬脐郎正要收兵回宫,突然从草丛里窜出一只白毛玉兔。咬脐郎正因为一天没见到一只野兽没好气,于是,他马上开弓放箭。那玉兔也不躲闪,叼起御箭就跑,咬脐郎平时见父亲说过,“宁舍战将千员,不舍御箭一根。”咬脐郎随后就追,心里说你就是跑到天边儿我也要追上。说来也怪,那兔子是追得快了跑得快,追得慢了跑得慢,人停兔也停,你撵它就蹿,兔子落下人马,就停一停,等人马追近了,又顺着道跑了,一直追了七七四十九天。这天追到一个村庄边上,道旁有一个八砖琉璃井,那兔子一下子跑进井里。咬脐郎追到井台上,那马收留不住,前蹄子把井口的砖踩掉一块。八砖琉璃井的井沿就成七块了,这时天上的八砖琉璃井星,也落下来一颗,只剩七颗了。咬脐郎四处看看没有一个人,只见井台旁立着一块大石碑,上边写着:直隶赵州柏乡县小里村。咬脐郎正要命众将下井捞箭,这时一个贫婆担着担子来到井台打水,咬脐郎正要上前打听,突然发现那支御箭在那贫婆的水筲里。
原来,李三娘在娘家受尽了嫂嫂张氏的打骂,眼看就有生命危险,这时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手掐中指算了算,就知道李三娘有灾难,急忙叫金牛星变了只白毛玉兔,领咬脐郎来井台认母。
这时咬脐郎叫了声:“大娘,请把那支御箭还给俺吧。”李三娘说:“什么御箭,除担水的担了别的什么也没有哇。”咬脐郎说:“那不是在你后边的筲里吗?”三娘一扭头见后边筲里果然有一支箭,她拿起一看,见上边写着“刘知远”三个字,眼泪唰地一下流了出来,十几年的苦辣酸甜一齐涌上心头,想起为丈夫夜夜推磨五更天,为丈夫天天担水八砖硫璃井,为丈夫挨了多少打骂,想起窦老送走的亲生儿子咬脐郎,再看眼前站的小将,莫非他就是我的儿子咬脐郎。她想啊想啊,泪水流得挂满脸,鼻孔一酸,竟大声哭了起来,咬脐郎见贫婆放声痛哭,认为她许是怕这么多兵将,就说:“大娘别怕,请把御箭还给俺吧。”三娘说:“我把御箭还给你,我问问你是哪里人。”咬脐郎说:“家住山西太原府,当今万岁刘知远是我的生身父,我乃是当朝太子刘承佑”。三娘说:“我把御箭还给你,你得答应我一件事,”咬脐郎说:“你把御箭还给我,别说一件,十件八件也答应。”三娘说:“我想写一封书信,托你交给当今万岁刘知远。”咬脐郎说:“请大娘放心,我一定给你送到。”
当时井台没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三娘撕下半块衣裳襟,用牙咬破中指,蘸鲜血写在衣裳襟上,从丈夫走后,她如何挨打受气,如何井台打水,如何磨棚生子,一直写到井台遇子,写罢将血书和御箭一同交给咬脐郎。
咬脐郎接过血书和御箭,带领众将正要上马回太原,这时天空忽然飘下一张柬贴,落在咬脐郎跟前。咬脐郎下马捡起来,只见上写着:“井上就是亲生母,何不上前去相认。”咬脐郎看罢,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奇怪,心想,这一婆娘要是生身母,姚氏亲娘她是何人?我何不星夜赶回太原,见过我父再作商量,这婆娘要是我亲娘,再来接她也不迟。想罢他上马带领御兵御将星夜兼程赶回太原。
再说万岁刘知远,正为太子打猎久出不归闷闷不乐,心里万分着急。这时太监来报说:“太子还朝。”刘知远一听心里很高兴,忙传旨叫他进宫,咬脐郎见过父王,刘知远问起打猎之事,咬脐郎就将如何打猎,如何一天不见狼虫虎豹,如何遇见白毛玉兔,如何追到八砖琉璃井,如何井台遇母的事学说一遍,说完将血书交给刘知远,刘知远看罢,心里高兴万分,就说:“三娘是你生身亲娘,姚氏女把你抚养长大,恩如泰山。”刘知远想下旨叫咬脐郎到小里村把三娘接进宫来,又想到姚氏,觉得还是先问姚氏商量后,再做处理为好。
刘知远来到后宫,见了姚氏,就把咬脐郎井台遇母经过告诉姚氏,又说:“把三娘接进宫来,不知你可愿意?”姚氏见三娘为丈夫守贞十二载,又为刘家生了太子,就说:“要把三娘接回来,我甘愿拜她为上,自己做偏房”。
这天,咬脐郎领了父王旨意,带领人马,来到小里村搬取三娘,李三娘穿上带来的龙凤衣打扮的整整齐齐,连同李红信一齐去了山西太原。嫂嫂觉得自己对三娘不好,事出的过分没脸前去,就私自跑出李家讨饭去了,咬脐郎放把火烧了李家房宅。
6.砖葬墓传说 传说,先前有一个皇帝不知道为什么下一道圣旨,人活到六十岁,不死就得活埋。朝里一些有名气的大官儿们,都给皇帝奏本不叫他这样做,皇帝拿定的注意就是不变。后来他看大官都不高兴,也就把这事儿稍稍收了收。叫六十岁以上的人,一律进砖葬墓,也就是住进在祖坟地里用砖垒的墓室内。垒时不准留门,只留一个送饭口。人住到里面,一直到死不能出来,谁要是违抗圣旨,就要全家抄斩。皇帝把圣旨一下,庄稼主儿谁敢不听?连京城里那些大官也一样对待。那时候,谁家的孩子孝顺,就一天三顿饭往墓室里给老人送。谁家孩子不孝顺,他那老人就得活活饿煞。庄稼主儿常说“人活六十古来稀”这句老俗话,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这一年秋天,西国皇帝带着朝里两个大官儿,来到咱这个国里,西国皇帝跟咱国的皇帝说:“甭看你国大人多,其实都是些没见过世面的笨人。今儿个我带来一个物件儿,要是你国里有人认出是什么物件儿,从今往后,俺就跪在你脚下给你年年进贡,岁岁纳粮。要是认不出来,你就得跪在俺的脚下称臣。怎么样?”咱国的皇帝听了,心里可叨量开了:这可是宗大事儿,难道俺在这么大的一个国里就找不出一个能认识那物件儿的人来,这不是糟践人嘛?咱国皇帝一脸恼相,把手一摆说:“行,就按你说的!”西国皇帝又提出一个条件说:“要是都同意了,还得定个期限。”咱国的皇帝满有把握地说:“三天行不行?”西国皇帝跟他那两个大官儿咯嚷了会儿说:“行,咱谁也不能后悔。”咱国的皇帝说:“谁后悔就是小人,从今儿个就开始!”说罢就立即拿笔写下一道圣旨:先从朝里大官儿开始,按官儿的大小往下推,分批来认,谁认不出那物件立即杀掉。
头一天,没有人认出来,都被皇帝杀了。
第二天,又有一批人同样被杀掉了。
两天过去了,还没有一个人能认出,被杀死的人是一批又一批。这时西国皇帝心里倒挺高兴,觉得这个赌算打赢了。咱国的皇帝眼瞅着只有一天了,手下的官儿也越杀越少,可实在又没别的办法,看着金殿上那个嘴尖尾巴长圆耳朵小眼睛,约有三尺多长一尺来高的灰物件,气得直咬牙,脸都变黄了。
第三天上朝后,头名进来的是一个叫张太的侍郎,他爹是一个开国将军,死了后,皇帝念他打江山有功,就把他小子张太提了个侍郎官儿。张太来到金殿上,皇帝指着那个物件儿对他说。“你要是认出这是什么,朕不但免你不死,还保你官升三级”。张太走到那物件跟前,转着看了一圈儿,觉得那东西确实有点儿四不象。说是鼠吧,老鼠怎能有这么大,说是别的吧,但又不象,于是他就偷偷地把藏在袖子里的猫猛抓了一下,猫就“喵喵——”的叫了一声,那物件儿听见猫叫,立即浑身哆嗦起来。这下张太心里有谱了,赶紧把袖子一捋,只见一个大狸花猫从里面蹿出来了,上前就把那物件儿一嘴叨住,又是撕又是咬,几下子就给咬死了。金殿上一下子乱了。西国皇帝和他那两个大官儿,脸上立即露出败兴来。张太走到西国皇帝跟前臊他说:“一个大老鼠怎么能难住俺国的人哩?!”那西国皇帝认了输,就给咱国皇帝立下年年纳贡的字据,并带着两个大官儿,一同跪在咱国的皇帝脚下。
等西国的人走后,皇帝高兴地问张太说:“张太,你是怎么认出这是个老鼠哩?”张太笑了笑说:“以前我也不认哩!夜个儿黑了,我往砖葬墓里给俺娘送饭,俺娘见我不高兴,问我咋来?我就把西国带来一个怪物的事说了,我还说好多人都认不出被杀了。明天头一个就轮到我了,娘啊!我这恐怕是最后一回给你送饭了,往后你再也见不到孩子了!俺娘把饭接进去,抹着眼泪对我说,孩子,那西国进的怪物是个啥模样啊?我给俺娘把那怪物的长相学了一遍,俺娘在心里琢磨了会儿,小嗓儿对我说,孩子,那怪物赶兴是个大老鼠。我说,不准,老鼠怎么能有那么大个儿?比咱家的猫还大哩!俺娘说你爹年轻时,有一回皇帝叫他领兵去和西国打仗,在那国里见过那怪物。那功夫儿你爹也不认的,后来找到一个庄稼主儿一问,才知道那是一种大老鼠。西国那个地方的老鼠,长得就是大哩怪。赶明儿你去认时,先把咱家那个大花猫藏在袖筒里,只要猫一叫唤,那怪物浑身打哆嗦,就准是个老鼠没错儿。你就赶紧把猫放出来,把那老鼠吃掉,是猫就避鼠,你明儿个去试一试。我听了俺娘这么一说,心里有了底儿,今儿个才在金殿上把那老鼠认出来。”皇帝听了后,叹了口气说:“想不到一个六十多岁的人,还有这么大的用处,叫中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把西国降服了,看来人老了也有大用啊!”
第二天,这个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全国废除砖葬墓,从此人过六十岁不用再进砖葬墓了。
(二)歌谣
1.时政歌
说八路
说八路,道八路 八路待咱有好处
共产党,八路军 叫咱穷人翻了身
翻了身,真是好 雇工增资穿大袄
有了事,就开会 说说谁对谁不对
打官司,真简单 区长县长随便见
站岗歌
老乡我问你,你上哪里去?
边区的通行证,你是否带着哩!
快叫俺看看,快叫俺看看,
才让你过去。老乡你听我说,
俺村的妇女站岗轮到我。
没有通行证,你就走不脱。
跟我走吧,跟我走吧,
带你到村公所。村长你听我讲,
今天我站岗,他没有通行证,
带到你这方,盘问他吧,
盘问他吧,家住在那方?
村长你听我提,这事交给你,
我还到村外站岗去,
防备那特务汉奸,不让他过去。
2.生活歌
麻野雀尾巴长
麻野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把娘背到房后头,把媳妇背到炕头上。
烙白饼,炸麻糖,媳妇媳妇你先尝。
我去房后看咱娘,咱娘变个屎克郎。
嗡嗡嗡嗡碰南墙……
小白菜
小白菜,心里黄,七八岁上没了娘,
跟着爹爹还好过,光怕爹爹娶后娘。
娶个后娘三年整,生个弟弟比俺强。
他吃面,俺喝汤,拿起筷子泪汪汪。
亲娘想俺一阵风,俺想亲娘在心中。
3.儿歌
说嘴
嘴对嘴,喝凉水,凉水凉,吃冰糖。
冰糖冰,吃烧饼,烧饼烧,吃粘糕。
粘糕粘,吃鸡蛋,鸡蛋糊嘴,吃牛腿。
牛腿有毛,吃甜桃。甜桃有核,吃牛犊。
牛犊哞,上高山。山上有个大老虎,
几口吃掉小牛犊。
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叫姐姐,抱猫来,小猫来,
小老鼠跑,吱溜一声掉下来,
小老鼠跑,小猫儿叫,
吓的老鼠跑不了,一下子吃掉了。(三)谚语
1.事理类
不怕事难搞,就怕办法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做饭要有米,说话要在理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上梁不正下梁歪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路在人走,事在人为
一锹挖不出个井来
看花容易绣花难
一样客不能两样待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身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河里淹死会水哩
赶先不赶后,宜早不宜迟
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块砖头砌不成墙
在家不打人,出门人不打
一个麦子一道缝,一个人一个性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有同本儿,没同利儿
丑话说头里,先明后不争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2.生活类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人勤春来早,一勤生百巧
吃不穷,穿不穷,盘算不到要受穷
扫帚响,粪堆长
一夜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
一家女,百家问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养子不知父母恩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
春捂秋冻,不得杂病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秋天弯弯腰,能顶闲时走几遭
宁可囤尖省一口,不在囤底省一斗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勤勤勤勤,衣饭坐准,懒懒懒懒,少吃无穿
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
油多了不香,蜜多了不甜
好小子不如好媳妇,好闺女不如好女婿儿
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
一顿少一口,能活九十九
3.自然类
云彩往东,一阵大风;云彩往南,大雨连绵;云彩往北,一溜漆黑;云彩往西,必定下雨。
月亮烤火儿,下雨不远儿
乌云接日挂金边儿,下雨停不了两三天儿
小雾不过五,大雾不过三
五月里旱不算旱,六月里连阴吃饱饭
水缸穿裙,雨要来临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半,冰消散;六九立春,七九气温;八九杨花开,九九燕儿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傍晚火烧云,明日热煞人
腊七腊八,出门冻煞;腊九腊十,出门冻直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乌云接太阳,下雨在晚上
三九四九,冻破碌碡
4.生产类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干买卖有赔有赚,种庄稼有淹有旱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谷雨前后,撒花点豆
七月十五,枣红屁股
小雪起白菜,不起大雪盖
谷雨麦怀胎,立夏麦晒芒
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
夏至开盘花,处暑花呲牙,立秋见新花
头伏疙瘩二伏菜,三伏过来种荞麦
清明麦子没老鸹。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