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库尔勒” 相关
共 271 条 3 / 19
31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土尔扈特、和硕特游牧于焉耆盆地和开都河流以后,巴州境内盟旗制与伯克制并存,土地占有形式相当复杂。
32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减租减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1年8月至1952年春耕前,各县全面进行减租减息,地租按原租额降低25%(简称“二五减租”),出租人租息所得最多不超过常年产量的50%,借出的粮食、房屋不得收取利息及租金,同时,严禁高利贷。
33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巴州境内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量很小,农民为满足自身消费需要,家家田野“六谷”俱全,果树混栽。50年代,除农垦系统外,广大农村仍未改变这一长期形成的传统。
34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小麦】 巴州地区小麦种植历史悠久,为世界原始小麦种植地之一。在州境内的罗布淖尔地区、孔雀河下游、和硕县新塔拉等处出土的文物表明,4000年前已有小麦栽培,其品种分属普通小麦和圆锥麦两种,麦粒不大,尚欠饱满。
35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棉花】 南北朝时期,近邻吐鲁番已种植棉花,巴州植棉史缺考。清嘉庆十二年(1807)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广厚奏称内地汉民在布古尔(今轮台)、库尔勒租赁土地栽培棉花,由来已久。两地维吾尔族农民竞相仿效,至19世纪初,大部分农民都掌握植棉技术。清嘉...
36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西汉时期,巴州境内的焉耆、危须、尉犁、渠犁、鄯善、且末等绿洲城国,就广泛种植蔬菜。张骞通西域,将芫荽、菜瓜、葫芦、红萝卜等蔬菜引进关中地区、称胡荽、胡瓜、番瓜、胡萝卜。
37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巴州境内实有已开发的耕地239.76万亩,其中各县市156.86万亩,占65.42%。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灌淤土、灌漠土3种。
38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1955年,巴州、库尔勒专区各县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陆续引进优良品种,通过品种比较择优推广,并不断进行种子的更新换代。到1990年,共引进各种作物的优良品种108个。
39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蝗虫】 巴州境内的亚洲飞蝗及各种土蝗多发生在滨湖草场和山区低湿草场,多年发生一次,危害甚烈。
40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巴州境内,西汉时期已有“葡萄诸果”。盛唐时期的阿耆尼国(今焉耆),种植有“香枣、葡萄、梨、柰诸果”。19世纪中叶成书的《喀喇沙尔事宜》记有“沙枣、苹果、桃、杏、桑椹、葡萄”等果树。
41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巴州宜植桑,有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魏书·西域传》有焉耆国“养蚕不以为丝,唯充绵纩”的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左宗棠在平定阿古柏入侵以后,认为南疆“气候温和,土沃泉甘,环庐树桑,有邠原之风,耕织相资,民可致富”,拨银数万两,指令刘锦棠...
42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民国32年(1943),焉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建设局,统管农、林、畜牧业。
43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新疆梨的栽培历史悠久,分布面积广。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各族劳动人民培育出了不少地方品种,香梨就是其中之一。
44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香梨的地域分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据全国梨树种植规划,梨树适生带的气温在8.5~14℃之间,1月份平均气温为9.9~11℃,5~8月份生长期内,气温以24℃左右最为理想。库尔勒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左右,昼夜温差高达13~15℃,年日照时数2...
45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正文
民国32年(1943),焉耆专署建设科管理农林、水利、畜牧等项业务,并在焉耆设置苗圃一处。民国34年(1945)1~8月,张大智、邓肇南先后担任焉耆苗圃一处主任。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