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果树栽培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8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果树栽培历史
分类号: F426;F326;F127
页数: 2
页码: 356-357
摘要: 巴州境内,西汉时期已有“葡萄诸果”。盛唐时期的阿耆尼国(今焉耆),种植有“香枣、葡萄、梨、柰诸果”。19世纪中叶成书的《喀喇沙尔事宜》记有“沙枣、苹果、桃、杏、桑椹、葡萄”等果树。
关键词: 果树生产 总面积 轮台县 果园面积 库尔勒

内容

巴州境内,西汉时期已有“葡萄诸果”。盛唐时期的阿耆尼国(今焉耆),种植有“香枣、葡萄、梨、柰诸果”。19世纪中叶成书的《喀喇沙尔事宜》记有“沙枣、苹果、桃、杏、桑椹、葡萄”等果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铁门关以东的焉耆、和静、和硕农民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一些果树,铁门关以西的库尔勒、轮台、尉犁、若羌、且末有小片果园,且多为多种果树混栽,单一树种的果园很少,管理也极粗放,除果农自给自足以外,只有少量产品投入市场。
  1949年,全州果园面积4809亩,其中库尔勒县2272亩,占全州总面积的47.24%;轮台县1777亩,占全州总面积的37%。全州果类总产量为959.62吨,其中库尔勒县90.8吨,轮台县821.8吨,分别占全州总产量的9.5%和85.6%。
  1959年,巴州和库尔勒专区果类总面积达1.65万亩,总产4103.1吨,分别为1949年的3.44倍和4.28倍,其中库尔勒县6238亩,轮台县5856亩,分别占总面积的37.7%和35.4%;果类总产量库尔勒644.9吨,轮台3255.2吨,分别占州总产量的15.7%和79.3%。轮台县平均亩产555.9公斤,居于首位。
  1959年,库尔勒专区协助自治区农业厅在库尔勒、轮台、尉犁、若羌、且末及和硕县逐户逐园进行果树资源的普查工作。经调查,库尔勒专区各县果树种类较多,除主栽树种桃、杏、葡萄、梨、苹果之外,还有核桃、李子、榅梼、樱桃、酸梅、枣、石榴、无花果、巴旦杏等。焉耆盆地的和硕、焉耆、和静三县果树种类较少,主要有苹果、葡萄、桃、杏、核桃、李子等。
  1960~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果树生产发展缓慢,个别年份面积减少,产量下降。
  1975年4月17日~6月30日,自治区和巴州果树基地联合调查组经过两个多月调查,确定巴州的库尔勒、轮台、尉犁为香梨生产基地,塔里木垦区为葡萄生产基地,焉耆、和硕、和静、博湖县为苹果生产基地,并由自治区拨付基地建设费用4.2万元。
  1978年后,全州组建公社、大队园艺基地68个、生产队果园80个,并固定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果农修剪果树,对成龄果园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至1979年,全州的果园面积发展到3.79万亩,果品总产3947.95吨,其中香梨面积1.33万亩,总产601.1吨;苹果8605亩,总产750吨。但由于果品的装运工作滞后,形成了果品采收期滞销、淡季脱销的矛盾。1981年,全州园艺业生产持续增长,总产各种果品9463.3吨,恢复并超过了“文化大革命”前的生产水平。
  1982年,在果树生产中主要推广冬季和夏季修剪技术、高接换种、种植绿肥等生产措施和果园生产责任制,提高了果品的产量和质量。1984年,重点抓香梨的栽培和生产管理,在扩大结果面积,提高产量和商品率。是年,全州果树结果面积达3万亩,其中香梨总产4144.6吨,商品率达80%以上。
  1985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州党委、州人民政府把发展园艺生产作为全州四大产业之一,对果树生产做出全面部署,并付诸实施,先后引进苹果红富士苗7万株、秦冠苹果苗1万株、大红枣5.5万余株、吐鲁番无核白葡萄及和田红葡萄16万根,育果树苗640亩。为使果树生产逐渐走上规范栽培,在州农科所、和静县拉布润林场、轮台县群巴克园艺场和且末县分别建立香梨、苹果、杏、无核白葡萄母本园,为以后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和商品生产打下了基础。自治区农科院与轮台县联营,在青年农场建立1200亩果树品种资源圃,开展果树品种研究。新建的果园,种类单一、品种搭配合理,并具有100亩左右的规模,彻底扭转了一园多样化的传统建园模式,果园生产由自给型向商品化、集约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在果园管理上全面推行联产承包经济责任制,成片果园承包到组,经济责任落实到户。根据全州果园面积大、分布广、技术力量薄弱的特点,采取集中与点片结合的方法,在不同季节举办专业技术学习班进行技术培训,训练了一批果园管理人才。1985年,全州果园面积达到7.05万亩,果品总产1.6万吨。
  1987年,在巩固和改造现有老果园的基础上,新定植各类果树2.94万亩,其中香梨1.37万亩,香梨主要生产基地库尔勒市新定植香梨园1万亩(不包括沙依东等州直单位面积)。新建果园坚持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范栽培,分户经营,为今后发展合作果园过渡到现代化、商品化生产打下了基础。果树生产的发展本着“长短结合”的原则,即在重点发展香梨、苹果的同时,积极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短线”果树,全年新植葡萄、桃、杏、红枣等“短线果树1.18万亩,占当年新植果园面积的40.4%,为果树生产“以果养果,以短促长,长短结合,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是年全州8县1市果树面积突破10万亩大关,达到11.06万亩,果品总产达2.02万吨。
  1988~1990年,州、县落实自治区“协调发展、稳步增长、提高质量、注重效益”的要求,开展丰产攻关活动,并发挥技术优势,实行技术承包。到1990年,全州果类总面积达20.75万亩,结果面积4.1万亩,总产达4.34万吨。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