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民个体所有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8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民个体所有制
分类号: F323;F426;F326
页数: 2
页码: 323-324
摘要: 【减租减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1年8月至1952年春耕前,各县全面进行减租减息,地租按原租额降低25%(简称“二五减租”),出租人租息所得最多不超过常年产量的50%,借出的粮食、房屋不得收取利息及租金,同时,严禁高利贷。
关键词: 初级社 常年互助组 农业生产 互助组 库尔勒

内容

【减租减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1年8月至1952年春耕前,各县全面进行减租减息,地租按原租额降低25%(简称“二五减租”),出租人租息所得最多不超过常年产量的50%,借出的粮食、房屋不得收取利息及租金,同时,严禁高利贷。
  全专区有1017户地主依法减租,共退回霸占财产折合小麦185.8万公斤、减回租额小麦89.15万公斤、牲畜2555头、房屋52间、土地1307亩,分得果实户占贫雇农和下中农总户数的78.45%。
  【土地改革】 1952年10月,在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基础上,焉耆县、轮台县、库尔勒县、且末县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其余县进行土地调剂。焉耆专区分期分批地培训干部,组建土地改革委员会,全面加强领导,各县均派出土改工作队,深入区乡宣传土改政策,发动群众,整顿农会,划分阶级成分,做好土改的前期工作。然后,按地主富农自报、群众评议、民主评定和上级批准的程序,全区依法没收和征收地主、富农土地12.34万亩、粮食311.8万公斤、大车611辆、马496匹、牛792头、房屋4493间及部分农具。在公平合理、团结互让及满足贫雇农的要求、适当照顾下中农的原则下,使72%的贫雇农和下中农,分得土地及其他一些生产资料,平均每户分得土地4.4亩,最多分得土地9亩。
  【互助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焉耆专区及各县党政部门积极推广解放区互助合作的经验,引导农民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组织临时或季节性互助组,调节季节性劳力、耕畜不足的矛盾。到1953年,全专区建立互助变工组2156个,参加农户11247户,占全专区总农户的30.55%。
  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得土地,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劳动热情空前高涨。但由于个体生产受劳力、役畜的限制,不能适应生产季节性的需要,临时互助组渐次向常年互助组过渡。常年互助组有少量的耕畜和农具,实行评工记分,作为收益分配的依据。互助组并在经济上、物资上得到银行、信用社和供销社的大力支持,普遍较单干户增产15~20%。据库尔勒专区调查,1954年全专区已建立常年互助组525个,入组农户5004户。
  常年互助组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不易巩固和持久,往往呈现“春组织,秋解散,来年春耕重新干”的现象。极少数农民受天灾人祸的影响,将分得的土地及耕畜、农具出租或变卖,重新陷入贫困境地。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4年4月,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在焉耆试办红星、团结两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库尔勒专署在轮台、库尔勒试办尼牙孜、雅生两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派驻社的干部边总结经验,边宣传推广。到1955年,库尔勒专区初级社发展到59个,入社农户1575户,耕地4.41万亩,当年小麦增产46.91%,社员收入普遍增加。
  初级社社员的土地仍归私人所有,实行折股入社,统一经营,土地劳力分红,耕畜私有私养,由社里雇用,大型农具折价入社,分期还款,小型农具均由社员自备自用,自行修理。初级社实行劳动定额管理,根据土地、耕畜、农具、气候等生产条件,以一个中等劳力按技术规程一天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制定劳动定额,并按田头远近、操作难易、季节忙闲等情况,确定差别定额,再按各种农活的劳动强度、技术质量,订出计酬标准,实行评工记分,计分最高为10分,最低7分,级差工分为1分。评工记分形式有个人记件、集体记件、死分活评等三种。
  初级社按土地与劳力的比例(劳力占60%,土地占40%)进行分配。1954年,多数社实行土地定量分配制。秋收前查田定产,扣除成本、税金后的纯收益,减除49%的土地租额,并提留公积金后,按劳分配,户均收入309.68元,人均年收入70.29元。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