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孟子” 相关
共 94 条 2 / 7
16
知识出处: 朱子語録文獻語言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孟子也说过:“孟施舍像曾子,北官黝像子夏。”“〓”,成化本与王星贤点校本相同,作“黝”。在书法作品中,“黝”多作左右结构,例如元代赵孟頫的《闲居赋》作〓。另外,还有一些字词,如“峯”和“峰”,“朞”和“期”,“〓”和“魂”,“羣”...
17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二程在工夫论方面的贡献是强调学以成圣,主张涵养与进学并进,提出主敬与致知相结合的工夫论。明道重视体认,伊川重视格物,但都强调心要自主、敬和明理。
18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二册 | 类型: 正文
本段文字讨论了致知、格物、学习的积累和渐进过程等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学习来推致知识的极限。作者强调了知识的积累和逐渐贯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经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作者也指出,知识的贯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逐渐积累...
19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二册 | 类型: 正文
本段文字讨论了《论语》和《孟子》的教人方法和内容。作者认为,《论语》注重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通过简单的原则和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为,而《孟子》则更注重理论探讨和思想深度,通过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深入剖析来引导人们的思想。两者虽然有所不同,...
20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二册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字主要是讨论了“攻乎异端”这个话题。其中,作者认为“攻”应该解释为“专治之”,而不是攻击或攻击异端。同时,作者也指出异端邪说会危害正道,因此应该加以警惕和防范。此外,作者还提到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和流派,如杨墨、佛老、李文靖、王文正...
21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孟子与君王们的对话进行了记录。其中涉及到对仁义、利益、君王的责任等内容的讨论。此外,还有关于“术”、“心之德”、“心之制”等概念的解释和理解。孟子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以及君王应该以义为先,从事奉民的角度来思考国家的利益。
22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孟子与君王们的对话进行了记录。其中涉及到对仁义、利益、君王的责任等内容的讨论。此外,还有关于“术”、“心之德”、“心之制”等概念的解释和理解。孟子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以及君王应该以义为先,从事奉民的角度来思考国家的利益。
23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孟子与梁惠王、齐桓晋文之间的对话及孟子对仁义利的见解。孟子强调要以仁义为先,不可先有个利心,否则将害于义。他认为仁义和利本是一体,不可分割,而且只要坚持做义的事,就能获得利益。孟子的观点深受贺孙赞扬。他们讨论了仁术、心之德、心之制...
24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德修评论“王立于沼上”一章,认为梁惠王和齐宣王的辞语风格不同。又解释“寡人愿安承教”一章中的“和气致祥,乖气致异”说法,认为孟子的本意可能不止于此。
25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孟子告诉梁王,采取省刑罚、薄税敛的政策,可以迅速击败秦楚的军队。魏国经常遭受战争威胁,孟子的建议得到人民的欢迎,因此被视为一种快速的解决方案。
26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问孔子是否说过“望之不似人君”这句话,答案是没有。孟子忍不住说了这句话,因为他对梁襄王不满。安卿善于看文字,但有时会过度怀疑。蜚卿则能从曲折的角度思考问题。公疑太过,容易落入小路。
27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该段讨论了孟子对齐桓晋文之事的评价,强调了仁术的重要性以及本然之权度的运用。同时,也探讨了天命之改与未改的问题,认为当时已是大势已去,人心已不复存在爱戴之实。
28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孟子所说的“贼仁”、“贼义”,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同时,也探讨了齐宣王伐燕的事件,以及温公不取《史记》而独取《孟子》的原因。
29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孟子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但这并不一定准确。如果文王之囿真的对所有人开放,那么它再大也会被破坏。周朝全盛时期,对山林都有严厉的禁令,文王的苑囿不可能对所有人开放而不加禁止。
30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孟子用公刘太王的事例劝告君主,需用心体会。孔子与孟子对于好货、好色的回答可能有异,但孟子在答梁王问利时明确区分义利。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