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独其所谓格物致知者一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语类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5351
颗粒名称:
独其所谓格物致知者一段
分类号:
B244.71
页数:
15
页码:
292-306
摘要:
本段文字讨论了致知、格物、学习的积累和渐进过程等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学习来推致知识的极限。作者强调了知识的积累和逐渐贯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经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作者也指出,知识的贯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逐渐积累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关键词:
朱熹
哲学思想
致知格物
内容
先生为道夫读《格物说》,举《遗书》“或问学何为而可以有觉”一段,曰:“‘能致其知,则思自然明,至于久而后有觉’,是积累之多,自有个觉悟时节。‘勉强学问’,所以致其知也。‘闻见博而智益明’,则其效著矣。‘学而无觉,则亦何以学为也哉?’此程子晓人至切处。”道夫。
问:“致知下面更有节次。程子说知处,只就知上说,如何?”曰:“既知则自然行得,不待勉强。却是‘知’字上重。”可学。
伊川云“知非一概,其为浅深有甚相绝者”云云。曰:“此语说得极分明。至论知之浅深,则从前未有人说到此。”道夫。
知,便要知得极。致知,是推致到极处,穷究彻底,真见得决定如此。程子说虎伤人之譬,甚好。如这一个物,四陲四角皆知得尽,前头更无去处,外面更无去处,方始是格到那物极处。淳。
“人各有个知识,须是推致而极其至。不然,半上落下,终不济事。须是真知。”问:“固有人明得此理,而涵养未到,却为私意所夺。”曰:“只为明得不尽。若明得尽,私意自然留不得。若半青半黄,未能透彻,便是尚有渣滓,非所谓真知也。”问:“须是涵养到心体无不尽处,方善。
不然知之虽至,行之终恐不尽也。”曰:“只为知不至。今人行到五分,便是它只知得五分,见识只识到那地位。譬诸穿窬,稍是个人,便不肯做,盖真知穿窬之不善也。虎伤事亦然。”德明。
“致知,是推极吾之知识无不切至”,“切”字亦未精,只是一个“尽”字底道理。见得尽,方是真实。如言吃酒解醉,吃饭解饱,毒药解杀人。须是吃酒,方见得解醉人;吃饭,方见得解饱人。不曾吃底,见人说道是解醉解饱,他也道是解醉解饱,只是见得不亲切。见得亲切时,须是如伊川所谓曾经虎伤者一般。卓。
问“进修之术何先者”云云。曰:“物理无穷,故他说得来亦自多端。如读书以讲明道义,则是理存于书;如论古今人物以别其是非邪正,则是理存于古今人物;如应接事物而审处其当否,则是理存于应接事物。所存既非一物能专,则所格亦非一端而尽。如曰:‘一物格而万理通,虽颜子亦未至此。但当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个贯通处。’此一项尤有意味。向非其人善问,则亦何以得之哉?”道夫。
问:“‘一理通则万理通’,其说如何?”曰:“伊川尝云:‘虽颜子亦未到此。’天下岂有一理通便解万理皆通!也须积累将去。如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为此说者,将谓是天理,不知却是人欲。”明作。
叔文问:“正心、诚意,莫须操存否?”曰:“也须见得后,方始操得。不然,只恁空守,亦不济事。盖谨守则在此,一合眼则便走了。须是格物。盖物格则理明,理明则诚一而心自正矣。不然,则戢戢而生,如何守得他住。”曰:“格物最是难事,如何尽格得?”曰:“程子谓:‘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某尝谓,他此语便是真实做工夫来。他也不说格一件后便会通,也不说尽格得天下物理后方始通。只云:‘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个贯通处。’”又曰:“今却不用虑其他,只是个‘知至而后意诚’,这一转较难。”道夫。
问:“伊川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工夫如何?”曰:“如读书,今日看一段,明日看一段。又如今日理会一事,明日理会一事,积习多后,自然通贯。”德明。德功云:“释氏说斫树木,今日斫,明日斫,到树倒时,只一斫便了。”
问:“伊川云:‘今日格得一件,明日格得一件。’莫太执着否?”曰:“人日用间自是不察耳。若体察当格之物,一日之间尽有之。”〓。
穷理者,因其所已知而及其所未知,因其所已达而及其所未达。人之良知,本所固有。然不能穷理者,只是足于已知已达,而不能穷其未知未达,故见得一截,不曾又见得一截,此其所以于理未精也。然仍须工夫日日增加。今日既格得一物,明日又格得一物,工夫更不住地做。如左脚进得一步,右脚又进一步;右脚进得一步,左脚又进,接续不已,自然贯通。洽。
黄毅然问:“程子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而先生说要随事理会。恐精力短,如何?”曰:“也须用理会。不成精力短后,话便信口开,行便信脚步,冥冥地去,都不管他!”又问:“无事时见得是如此,临事又做错了,如何?”曰:“只是断置不分明。所以格物便要闲时理会,不是要临时理会。闲时看得道理分晓,则事来时断置自易。格物只是理会未理会得底,不是从头都要理会。如水火,人自是知其不可蹈,何曾有错去蹈水火!格物只是理会当蹈水火与不当蹈水火,临事时断置教分晓。程子所谓‘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亦是如此。且如看文字,圣贤说话粹,无可疑者。若后世诸儒之言,唤做都不是,也不得;有好底,有不好底;好底里面也有不好处,不好底里面也有好处;有这一事说得是,那一件说得不是;有这一句说得是,那一句说得不是,都要恁地分别。如临事,亦要如此理会那个是,那个不是。若道理明时,自分晓。有一般说,汉唐来都是;有一般说,汉唐来都不是,恁地也不得。且如董仲舒、贾谊说话,何曾有都不是底,何曾有都是底。须是要见得他那个议论是,那个议论不是。如此,方唤做格物。如今将一个物事来,是与不是见得不定,便是自家这里道理不通透。若道理明,则这样处自通透。”淳。黄自录详,别出。
问:“陆先生不取伊川格物之说。若以为随事讨论,则精神易弊,不若但求之心,心明则无所不照,其说亦似省力。”曰:“不去随事讨论后,听他胡做,话便信口说,脚便信步行,冥冥地去,都不管他。”义刚曰:
“平时明知此事不是,临时却做错了,随即又悔。此毕竟是精神短后,照烛不逮。”曰:“只是断制不下。且如有一人牵你出去街上行,不成不管后,只听他牵去。须是知道那里不可去,我不要随他去。”义刚曰:“事卒然在面前,卒然断制不下,这须是精神强,始得。”曰:“所以格物,便是要闲时理会,不是要临时理会。如水火,人知其不可蹈,自是不去蹈,何曾有人错去蹈水火来!若是平时看得分明时,卒然到面前,须解断制。若理会不得时,也须临事时与尽心理会。十分断制不下,则亦无奈何。然亦岂可道晓不得后,但听他!如今有十人,须看他那个好,那个不好。好人也有做得不是,不好人也有做得是底。如有五件事,看他处得那件是,那件不是。处得是,又有曲折处。而今人读书,全一例说好底,固不是。但取圣人书,而以为后世底皆不足信,也不是。如圣人之言,自是纯粹。但后世人也有说得是底,如汉仲舒之徒。说得是底还他是。然也有不是处,也自可见。须是如此去穷,方是。但所谓格物,也是格未晓底,已自晓底又何用格。如伊川所谓‘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也是说那难理会底。”义刚。
“积习既多,自当脱然有贯通处”,乃是零零碎碎凑合将来,不知不觉,自然醒悟。其始固须用力,及其得之也,又却不假用力。此个事不可欲速,“欲速则不达”,须是慢慢做去。人杰。
问:“自一身之中以至万物之理,理会得多,自当豁然有个觉处。”曰:“此一段,尤其切要,学者所当深究。”道夫曰:“自一身以至万物之理,则所谓‘由中而外,自近而远,秩然有序而不迫切’者。”曰:“然。到得豁然处,是非人力勉强而至者也。”道夫。
行夫问:“明道言致知云:‘夫人一身之中以至万物之理,理会得多,自然有个觉悟处。’”曰:“一身之中是仁义礼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与夫耳目手足视听言动,皆所当理会。至若万物之荣悴与夫动植小大,这底是可以如何使,那底是可以如何用,车之可以行陆,舟之可以行水,皆所当理会。”又问:“天地之所以高深,鬼神之所以幽显。”曰:“公且说,天是如何独高?盖天只是气,非独是高。只今人在地上,便只见如此高。要之,他连那地下亦是天。天只管转来旋去,天大了,故旋得许多渣滓在中间。世间无一个物事恁地大。故地恁地大,地只是气之渣滓,故厚而深。鬼神之幽显,自今观之,他是以鬼为幽,以神为显。鬼者,阴也;神者,阳也。气之屈者谓之鬼,气之只管恁地来者谓之神。‘洋洋然如在其上’,‘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这便是那发生之精神。神者是生底,以至长大,故见其显,便是气之伸者。今人谓人之死为鬼,是死后收敛,无形无迹,不可理会,便是那气之屈底。”道夫问:“横渠所谓‘二气之良能’,良能便是那会屈伸底否?”曰:“然。”道夫。
明道云:“穷理者,非谓必尽穷天下之理;又非谓止穷得一理便到。但积累多后,自当脱然有悟处。”又曰:“自一身之中以至万物之理,理会得多,自当豁然有个觉处。”今人务博者却要尽穷天下之理,务约者又谓“反身而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我者,皆不是。如一百件事,理会得五六十件了,这三四十件虽未理会,也大概是如此。向来某在某处,有讼田者,契数十本,中间一段作伪。自崇宁、政和间,至今不决。将正契及公案藏匿,皆不可考。某只索四畔众契比验,前后所断情伪更不能逃者。穷理亦只是如此。淳。
问:“穷理者非谓必尽穷天下之理,又非谓止穷得一理便到,但积累多后,自当脱然有悟处。”曰:“程先生言语气象自活,与众人不同。”道夫。
器远问:“格物当穷究万物之理令归一,如何?”曰:“事事物物各自有理,如何硬要捏合得!只是才遇一事,即就一事究竟其理,少间多了,自然会贯通。如一案有许多器用,逐一理会得,少间便自见得都是案上合有底物事。若是要看一件晓未得,又去看一样,看那个未了,又看一样,到后一齐都晓不得。如人读书,初未理会得,却不去究心理会。问他《易》如何,便说中间说话与《书》甚处相类。问他《书》如何,便云与《诗》甚处相类。一齐都没理会。所以程子说:‘所谓穷理者,非欲尽穷天下之理,又非是止穷得一理便到。但积累多后,自当脱然有悟处。’此语最亲切。”贺孙。
问:“知至若论极尽处,则圣贤亦未可谓之知至。如孔子不能证夏商之礼,孟子未学诸侯丧礼,与未详周室班爵之制之类否?”曰:“然。如何要一切知得!然知至只是到脱然贯通处,虽未能事事知得,然理会得已极多。万一有插生一件差异底事来,也都识得他破。只是贯通,便不知底亦通将去。某旧来亦如此疑,后来看程子说:‘格物非谓欲尽穷天下之物,又非谓只穷得一理便到,但积累多后自脱然有悟处。’方理会得。”僩。
问程子格物之说。曰:“须合而观之,所谓‘不必尽穷天下之物’者,如十事已穷得八九,则其一二虽未穷得,将来凑会,都自见得。又如四旁已穷得,中央虽未穷得,毕竟是在中间了,将来贯通,自能见得。程子谓‘但积累多后,自当脱然有悟处’,此语最好。若以为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日又一一穷这草木是如何,明日又一一穷这草木是如何,则不胜其繁矣。盖当时也只是逐人告之如此。”夔孙。
问:“程子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久,自当脱然有贯通处。’又言:‘格物非谓尽穷天下之理,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二说如何?”曰:“既是教类推,不是穷尽一事便了。且如孝,尽得个孝底道理,故忠可移于君,又须去尽得忠。以至于兄弟、夫妇、朋友,从此推之无不尽穷,始得。且如炭,又有白底,又有黑底。只穷得黑,不穷得白,亦不得。且如水虽是冷而湿者,然亦有许多样,只认冷湿一件也不是格。但如今下手,且须从近处做去。若幽奥纷孥,却留向后面做。所以先要读书,理会道理。盖先学得在这里,到临时应事接物,撞着便有用处。且如火炉,理会得一角了,又须都理会得三角,又须都理会得上下四边,方是物格。若一处不通,便非物格也。”又曰:“格物不可只理会文义,须实下工夫格将去,始得。”夔孙。
问:“伊川论致知处云:‘若一事上穷不得,且别穷一事。’窃谓致之为言,推而致之以至于尽也。于穷不得处正当努力,岂可迁延逃避,别穷一事邪?至于所谓‘但得一道而入,则可以类推而通其余矣’。夫专心致志,犹虑其未能尽知,况敢望以其易而通其难者乎?”曰:“这是言随人之量,非曰迁延逃避也。盖于此处既理会不得,若专一守在这里,却转昏了。须着别穷一事,又或可以因此而明彼也。”道夫。
问:“程子‘若一事上穷不得,且别穷一事’之说,与《中庸》‘弗得弗措’相发明否?”曰:“看来有一样底,若‘弗得弗措’,一向思量这个,少间便会担阁了。若谓穷一事不得,便掉了别穷一事,又轻忽了,也不得。程子为见学者有恁地底,不得已说此话。”夔孙。
仁甫问:“伊川说‘若一事穷不得,须别穷一事’,与延平之说如何?”曰:“这说自有一项难穷底事,如造化、礼乐、度数等事,是卒急难晓,只得且放住。且如所说《春秋》书‘元年春王正月’,这如何要穷晓得?若使孔子复生,也便未易理会在。须是且就合理会底所在理会。延平说,是穷理之要。若平常遇事,这一件理会未透,又理会第二件;第二件理会未得,又理会第三件,恁地终身不长进。”贺孙。
陶安国问:“‘千蹊万径,皆可适国。’国,恐是譬理之一源处。不知从一事上便可穷得到一源处否?”曰:“也未解便如此,只要以类而推。理固是一理,然其间曲折甚多,须是把这个做样子,却从这里推去,始得。且如事亲,固当尽其事之之道,若得于亲时是如何,不得于亲时又当如何。以此而推之于事君,则知得于君时是如何,不得于君时又当如何。推以事长,亦是如此。自此推去,莫不皆然。”时举。
德元问:“万物各具一理,而万理同出一原。”曰:“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圣人所以‘穷理尽性而至于命’,凡世间所有之物,莫不穷极其理,所以处置得物物各得其所,无一事一物不得其宜。除是无此物,方无此理;既有此物,圣人无有不尽其理者。所谓‘惟至诚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者也。’”僩。
行夫问:“万物各具一理,而万理同出一源,此所以可推而无不通也。”曰:“近而一身之中,远而八荒之外,微而一草一木之众,莫不各具此理。如此四人在坐,各有这个道理,某不用假借于公,公不用求于某,仲思与廷秀亦不用自相假借。然虽各自有一个理,又却同出于一个理尔。如排数器水相似;这盂也是这样水,那盂也是这样水,各各满足,不待求假于外。然打破放里,却也只是个水。此所以可推而无不通也。所以谓格得多后自能贯通者,只为是一理。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濂溪《通书》只是说这一事。”道夫。
或问:‘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曰:“一个一般道理,只是一
个道理。恰如天上下雨:大窝窟便有大窝窟水,小窝窟便有小窝窟水,木上便有木上水,草上便有草上水。随处各别,只是一般水。”胡泳。
又问“物必有理,皆所当穷”云云。曰:“此处是紧切。学者须当知夫天如何而能高,地如何而能厚,鬼神如何而为幽显,山岳如何而能融结,这方是格物。”道夫。
问:“‘观物察己,还因见物反求诸己。’此说亦是。程子非之,何也?”曰:“这理是天下公共之理,人人都一般,初无物我之分。不可道我是一般道理,人又是一般道理。将来相比,如赤子入井,皆有怵惕。知得人有此心,便知自家亦有此心,更不消比并自知。”〓。
格物、致知,彼我相对而言耳。格物所以致知。于这一物上穷得一分之理,即我之知亦知得一分;于物之理穷二分,即我之知亦知得二分;于物之理穷得愈多,则我之知愈广。其实只是一理,“才明彼,即晓此”。所以《大学》说“致知在格物”,又不说“欲致其知者在格其物”。盖致知便在格物中,非格之外别有致处也。又曰:“格物之理,所以致我之知。”僩。
程子云:“天地之所以高厚,一物之所以然,学者皆当理会。”只是举其至大与其至细者,言学者之穷理,无一物而在所遗也。至于言“讲明经义,论古今人物及应接事物”,则上所言亦在其中矣。但天地高厚,则资次未到这里,亦未易知尔。端蒙。
问“致知之要当知至善之所在”云云。曰:“天下之理,偪塞满前,耳之所闻,目之所见,无非物也,若之何而穷之哉!须当察之于心,使此心之理既明,然后于物之所在从而察之,则不至于泛滥矣。”道夫。
周问:“程子谓‘一草一木,皆所当穷’。又谓‘恐如大军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何也?”曰:“便是此等语说得好,平正,不向一边去。”淳。
问:“程子谓‘如大军游骑无所归’,莫只是要切己看否?”曰:“只要从近去。”士毅。
且穷实理,令有切己工夫。若只泛穷天下万物之理,不务切己,即是《遗书》所谓“游骑无所归”矣。德明。
问:“格物,莫是天下之事皆当理会,然后方可?”曰:“不必如此。
圣人正怕人如此。圣人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又云:‘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又云:‘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圣人恐人走作这心无所归着。故程子云:‘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卓。
“《或问》格物问得太烦”。曰:“若只此联缠说,济得自家甚事。某最怕人如此。人心是个神明不测物事,今合是如何理会?这耳目鼻口手足,合是如何安顿?如父子君臣夫妇朋友,合是如何区处?就切近处,且逐旋理会。程先生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又曰:‘徒欲泛然观万物之理,恐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又曰:‘格物莫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莫急于教人,然且就身上理会。凡纤悉细大,固着逐一理会。然更看自家力量了得底如何。”〓。
问:“格物虽是格天下万物之理,天地之高深,鬼神之幽显,微而至于一草一木之间,物物皆格,然后可也;然而用工之始,伊川所谓‘莫若察之吾身者为急’。不知一身之中,当如何用力,莫亦随事而致察否?”曰:“次第亦是如此。但如今且从头做将去。若初学,又如何便去讨天地高深、鬼神幽显得?且如人说一件事,明日得工夫时,也便去做了。逐一件理会去,久之自然贯通。但除了不是当闲底物事,皆当格也。”又曰:“物既格,则知自至。”履孙。
问“格物莫若察之于身,其得之尤切”。曰:“前既说当察物理,不可专在性情;此又言莫若得之于身为尤切,皆是互相发处。”道夫。
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曰:“立诚意,只是朴实下工夫,与经文‘诚意’之说不同。”道夫。
问“立诚意以格之”。曰:“此‘诚’字说较浅,未说到深处,只是确定徐录作“坚确”。其志,朴实去做工夫,如胡氏‘立志以定其本’,便是此意。”淳。〓同。
李德之问“立诚意以格之”。曰:“这个诚意,只是要着实用力,所以下‘立’字。”盖卿。
诚意不立,如何能格物!所谓立诚意者,只是要着实下工夫,不要若存若亡。遇一物,须是真个即此一物究极得个道理了,方可言格。若‘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大学》盖言其所止之序,其始则必在于立诚。佐。
问:“《中庸》言自明而诚,今先生教人以诚格物,何故?”曰:“诚只是一个诚,只争个缓颊。”去伪。
问“入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曰:“敬则此心惺惺。”道夫。
伊川谓“学莫先于致知,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致知,是主善而师之也;敬,是克一而协之也。伯羽。
敬则心存,心存,则理具于此而得失可验,故曰:“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道夫。
问:“程子云:‘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盖敬则胸次虚明,然后能格物而判其是非。”曰:“虽是如此,然亦须格物,不使一毫私欲得以为之蔽,然后胸次方得虚明。只一个持敬,也易得做病。若只持敬,不时时提撕着,亦易以昏困。须是提撕,才见有私欲底意思来,便屏去。且谨守着,到得复来,又屏去。时时提撕,私意自当去也。”德明。
问:“春间幸闻格物之论,谓事至物来,便格取一个是非,觉有下手处。”曰:“春间说得亦太迫切。只是伊川说得好。”问:“如何迫切?”曰:“取效太速,相次易生出病。伊川教人只说敬,敬则便自见得一个是非。”德明。
问:“春间所论致知格物,便见得一个是非,工夫有依据。秋间却以为太迫切,何也?”曰:“看来亦有病,侵过了正心、诚意地步多。只是一‘敬’字好。伊川只说敬,又所论格物、致知,多是读书讲学,不专如春间所论偏在一边。今若只理会正心、诚意,池录作“四端情性”。却有局促之病;只说致知格物,池录作“读书讲学”,一作“博穷众理”。又却似泛滥。古人语言自是周浃。若今日学者所谓格物,却无一个端绪,只似寻物去格。如齐宣王因见牛而发不忍之心,此盖端绪也,便就此扩充,直到无一物不被其泽,方是。致与格,只是推致穷格到尽处。凡人各有个见识,不可谓他全不知。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以至善恶是非之际,亦甚分晓。但不推致充广,故其见识终只如此。须是因此端绪从而穷格之。未见端倪发见之时,且得恭敬涵养;有个端倪发见,直是穷格去。亦不是凿空寻事物去格也。”又曰:“涵养于未发见之先,穷格于已发见之后。”德明。
问:“格物,敬为主,如何?”曰:“敬者,彻上彻下工夫。”祖道。
问:“格物,《或问》论之已详。不必分大小先后,但是以敬为本后,遇在面前底便格否?”曰:“是。但也须是从近处格将去。”义刚。
问:“程先生所说,格物之要,在以诚敬为主。胡氏说致知、格物,又要‘立志以定其本’,如何?”曰:“此程先生说得为人切处。古人由小便学来如,‘视无诳’,如‘洒扫、应对、进退’,皆是少年从小学,教他都是诚敬。今人小学都不曾去学,却欲便从大学做去。且如今格一物,若自家不诚不敬,诚是不欺不妄;敬是无怠慢放荡。才格不到,便弃了,又如何了得!工夫如何成得!”又云:“程先生云:‘主一之谓敬。’此理又深。”又说:“今人所作所为,皆缘是不去立志。若志不立,又如何去学,又如何去致知、格物中做得事。立志之说甚好。非止为读书说,一切之事皆要立志。”椿。
问“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曰:“二者偏废不得。致知须用涵养,涵养必用致知。”道夫。
任道弟问:“《或问》,涵养又在致知之先?”曰:“涵养是合下在先。古人从小以敬涵养,父兄渐渐教之读书,识义理。今若说待涵养了方去理会致知,也无期限。须是两下用工,也着涵养,也着致知。伊川多说敬,敬则此心不放,事事皆从此做去。”因言“此心至灵,细入毫芒纤芥之间,便知便觉,六合之大,莫不在此。又如古初去今是几千万年,若此念才发,便到那里;下面方来又不知是几千万年,若此念才发,便也到那里。这个神明不测,至虚至灵,是甚次第!然人莫不有此心,多是但知有利欲,被利欲将这个心包了。起居动作,只是有甚可喜物事,有甚可好物事,一念才动,便是这个物事”。贺孙。广录云:“或问存养、致知先后。曰:‘程先生谓:“存养须是敬;进学则在致知。”又曰:“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盖古人才生下儿子,便有存养他底道理。父兄渐渐教他读书,识义理。今人先欠了此一段,故学者先须存养。然存养便当去穷理。若说道,俟我存养得,却去穷理,则无期矣。因言人心至灵,虽千万里之远,千百世之上,一念才发,便到那里。神妙如此,却不去养他,自旦至暮,只管展转于利欲中,都不知觉!’”
问窦:“看格物之义如何?”曰:“须先涵养清明,然后能格物。”曰:“亦不必专执此说。事到面前,须与他分别去。到得无事,又且持敬。看自家这里敬与不敬如何,若是不敬底意思来,便与屏彻去。久之,私欲自留不得。且要切己做工夫。且如今一坐之顷,便有许多语话,岂不是动。才不语话,便是静。一动一静,循环无已,便就此穷格,无有空阙时,不可作二事看。某向时亦曾说,未有事时且涵养,到得有事却将此去应物,却成两截事。今只如此格物,便只是一事。且如‘言忠信,行笃敬’,只见得言行合如此;下一句‘蛮貊之邦行矣’,便未须理会。及其久也,只见得合如此言,合如此行,亦不知其为忠信笃敬如何,而忠信笃敬自在里许,方好。”德明。从周录云:“先生问:‘如何理会致知、格物?’曰:‘涵养主一之义,使心地虚明,物来当自知未然之理。’曰:‘恁地则两截了。’”
又问“致知在乎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道夫云:“‘养知莫过于寡欲’,此句最为紧切。”曰:“便是这话难说,又须是格物方得。若一向靠着寡欲,又不得。”道夫。
行夫问“致知在乎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曰:“二者自是个两头说话,本若无相干。但得其道,则交相为养;失其道,则交相为害。”道夫。
杨子顺问:“‘养知莫过于寡欲’,是既知后,便如此养否?”曰:“此不分先后。未知之前,若不养之,此知如何发得。既知之后,若不养,则又差了。”淳。〓同。
“致知在乎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二句。致知者,推致其知识而至于尽也。将致知者,必先有以养其知。有以养之,则所见益明,所得益固。欲养其知者,惟寡欲而已矣。欲寡,则无纷扰之杂,而知益明矣;无变迁之患,而得益固矣。直卿。端蒙。
《遗书》晁氏客语卷中,张思叔记程先生语云“思欲格物,则固已近道”一段甚好,当收入《近思录》。僩。
问:“畅潜道记一篇,多有不是处,如说格物数段。如云‘思欲格物则固已近道’,言皆缓慢。”曰:“它不合作文章,意思亦是,只是走作。”
又问:“如云‘可以意得,不可以言传’,此乃学佛之过。下一段云‘因物有迁’数语,似得之。”曰:“然。”先生举一段云:“极好。”记夜气。又问:“它把致知为本,亦未是。”曰:“他便把终始本末作一事了。”可学。
问:“看《致知说》如何?”曰:“程子说得确实平易,读着意味愈长。”先生曰:“且是教人有下手处。”道夫。
问《大学》致知、格物之方。曰:“程子与门人言亦不同:或告之读书穷理,或告之就事物上体察。”炎。
先生既为道夫读程子《致知说》,复曰:“‘格物’一章,正《大学》之头首,宜熟复,将程先生说更逐段研究。大抵程先生说与其门人说,大体不同。不知当时诸公身亲闻之,却因甚恁地差了。”道夫。
问:“两日看何书?”对:“看《或问》‘致知’一段,犹未了。”曰:“此是最初下手处,理会得此一章分明,后面便容易。程子于此段节目甚多,皆是因人资质说,故有说向外处,有说向内处。要知学者用功,六分内面,四分外面便好,一半已难,若六分外面,则尤不可。今有一等人甚明,且于道理亦分晓,却只恁地者,只是向外做工夫。”士毅。广录详。
“致知”一章,此是《大学》最初下手处。若理会得透彻,后面便容易。故程子此处说得节目最多,皆是因人之资质耳。虽若不同,其实一也。见人之敏者,太去理会外事,则教之使去父慈、子孝处理会,曰:“若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万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若是人专只去里面理会,则教之以“求之情性,固切于身,然一草一木,亦皆有理”。要之,内事外事,皆是自己合当理会底,但须是六七分去里面理会,三四分去外面理会方可。若是工夫中半时,已自不可。况在外工夫多,在内工夫少耶!此尤不可也。”广。
或问程子致知、格物之说不同。曰:“当时答问,各就其人而言之。今须是合就许多不同处,来看作一意为佳。且如既言‘不必尽穷天下之物’,又云‘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若于一草一木上理会,有甚了期。但其间有‘积习多后自当脱然有贯通处’者为切当耳。今以十事言之,若理会得七八件,则那两三件触类可通。若四旁都理会得,则中间所未通者,其道理亦是如此。盖长短大小,自有准则。如忽然遇一件事来时,必知某事合如此,某事合如彼,则此方来之事亦有可见者矣。圣贤于难处之事,只以数语尽其曲折,后人皆不能易者,以其于此理素明故也。”又云:“所谓格物者,常人于此理,或能知一二分,即其一二分之所知者推之,直要推到十分,穷得来无去处,方是格物。”人杰。
问:“伊川说格物、致知许多项,当如何看?”曰:“说得已自分晓。如初间说知觉及诚敬,固不可不勉。然‘天下之理,必先知之而后有以行之’,这许多说不可不格物、致知。中间说物物当格,及反之吾身之说,却是指出格物个地头如此。”又云:“此项兼两意,又见节次格处。自‘立诚意以格之’以下,却是做工夫合如此。”又云:“用诚敬涵养为格物致知之本。”贺孙。
问:“程子谓致知节目如何?”曰:“如此理会也未可。须存得此心,却逐节子思索,自然有个觉处,如谚所谓‘冷灰里豆爆’。”季札。
问:“二程说格物,谓当从物物上格之,穷极物理之谓也。或谓格物不当从外物上留意,特在吾一身之内,是‘有物必有则’之谓,如何?”曰:“外物亦是物。格物当从伊川之说,不可易。洒扫应对中,要见得精义入神处,如何分内外!”浩。
先生问:“公读《大学》了,如何是‘致知格物’?”说不当意。先生曰:“看文字,须看他紧要处。且如大段落,自有个紧要处,正要人看。如作一篇诗,亦自有个紧要处。‘格物’一章,前面说许多,便是药料。它自有个炮爦炙煿道理,这药方可合,若不识个炮爦炙煿道理,如何合得药!药方亦为无用。”次日禀云:“夜来蒙举药方为喻,退而深思,因悟致知、格物之旨。《或问》首叙程夫子之说,中间条陈始末,反覆甚备,末后又举延平之教。千言万语,只是欲学者此心常在道理上穷究。若此心不在道理上穷究,则心自心,理自理,邈然更不相干。所谓道理者,即程夫子与先生已说了。试问如何是穷究?先生《或问》中间一段‘求之文字,索之讲论,考之事为,察之念虑’等事,皆是也。既是如此穷究,则仁之爱,义之宜,礼之理,智之通,皆在此矣。推而及于身之所用,则听聪,视明,貌恭,言从。又至于身之所接,则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以至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厚,鬼神之所以幽显,又至草木鸟兽,一事一物,莫不皆有一定之理。今日明日积累既多,则胸中自然贯通。如此,则心即理,理即心,动容周旋,无不中理矣。先生所谓‘众理之精粗无不到’者,诣其极而无余之谓也;‘吾心之光明照察无不周’者,全体大用无不明,随所诣而无不尽之谓。《书》之所谓睿,董子之所谓明,伊川之所谓说虎者之真知,皆是。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先生曰:“是如此。”泳。
蜚卿问:“诚敬寡欲以立其本,如何?”曰:“但将不诚处看,便见得诚;将不敬处看,便见得敬;将多欲来看,便见得寡欲。”道夫。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二册》
出版者:崇文书局
本书对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作为宋、明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集成的人物、宋代理学家朱熹进行研究、展示朱子的学说与思想,以清光绪年间贺瑞麟校刻本为底本、进行校勘。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程子晓
相关人物
德明
相关人物
董仲舒
相关人物
黄自录
相关人物
孟子
相关人物
程子言
相关人物
仲思
相关人物
胡泳
相关人物
程子云
相关人物
李德
相关人物
张思叔
相关人物
董子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