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工夫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5195
颗粒名称: 四 工夫论
分类号: B244.4
页数: 3
页码: 288-290
摘要: 本文介绍了二程在工夫论方面的贡献是强调学以成圣,主张涵养与进学并进,提出主敬与致知相结合的工夫论。明道重视体认,伊川重视格物,但都强调心要自主、敬和明理。
关键词: 二程 宋明理学 工夫论

内容

二程在道学话语建构上的第四方面的贡献,集中在工夫论领域。我们知道,无论是道学还是广义的理学,都以学以成圣,由内圣以达外王为根本宗旨,并强调所学与道德践履实践相结合,②因此重视践履工夫是理学的特色所在。
  学界已经注意到,明道与伊川的工夫论颇有不同:明道重视体认而伊川重视格物。当然,上述差异并不是绝对的。由下文可知,二人在工夫论上相同的主张也很多。
  伊川的工夫论,可以概括为涵养与进学并进:具体表述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③。这里,伊川是主张以“主敬”来统摄涵养工夫,并以格物致知来统摄进学工夫的。不过,伊川似乎认为敬与致知之间还是一体的关系:不独在致知中始终需要保持诚确(即敬)的态度,而且主敬工夫也需要得到来自致知方面的支持:“或问进修之术何先,曰‘莫先于正心诚意。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④于伊川,正心诚意与主敬其实是一体之两面,而心之正、意之诚(敬)又首先在于有真知、在于明理(他又指出,保持诚敬的状态“则心便一……此意但涵养久之,则天理自然明”)。由此,主敬与致知之间就不是不相干的两个工夫,而是水乳交融的一体关系。
  陈来曾认为,“‘敬’是程颐提倡的主要修养方法……程颐则不遗余力地强调敬”,他所理解的“敬”既包括外在仪表的庄严,也包括内在心境的主一无适。①显然,伊川之主敬工夫实质是强调内与外相贯通。在对敬的强调上,我们可以看到二程工夫论之间的那种微妙的关系:明道更活,伊川更直。
  值得注意的是,二程之强调“主敬”工夫,中心的关注点“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困扰宋明大多数理学家的‘思虑纷扰’的问题”。②明道与伊川对此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很值得我们进行细致的比较。
  众所周知,明道对此问题的讨论系承接张载的书信而发,由于张载的来信提到的是“定性”,所以明道也以如何来“定性”作为回复。③其实,正如朱子后来所提到的,此处的“性”字表述为“心”字会更为合适。明道之回复即著名的《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④其要点可概括如下:
  其一,心通内外、贯动静,心之定亦贯通动静,心之定指的是安定,而非不动。这里,明道论说的重心放在了破除认为心有内外之分与是内非外的认识上(往往是佛老的说法)。
  其二,主张人应该效法天地之“普万物”,进而做到顺万事,具体就是要努力做到“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并批判了通过绝外物、除外诱的方式来定心的手段之无效。
  其三,指出人不能定心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受蔽而流于自私,自私则会远离自然,无法做到内外两忘。反之,则应该以公心应物而“无事”,明道称此为“明”的境界。
  其四,指出定心之理想状态为喜怒发于应物之“适当”,即做到喜怒不出于己,而应该系于物(理)。明道以怒为例,具体说明如何以理(之是非)之怒而定心。
  总之,明道定心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空廓其心,动依于理而心无挂碍。这是其主张“与物同体”说的必然推论。
  与明道相应,伊川对于如何定心问题也颇有思索:
  吕与叔尝言,患思虑多,不能驱除。曰:“此正如破屋中御寇,东面一人来未逐得,西面又一人至矣,左右前后,驱逐不暇。盖其四面空疏,盗固易入,无缘作得主定。又如虚器入水,水自然入。若以一器实之以水,置之水中,水何能入来?盖中有主则实,实则外患不能入,自然无事。①
  闲邪存诚。闲邪则诚自存。如人有室,垣墙不修,不能防寇,寇从东来,逐之则复有自西入;逐得一人,二②人复至。不如修其垣墙,则寇自不至,故欲闲邪也。③
  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伊川在解决此问题上的不同思路:心要自主,“有主”说的是心的主体性或主导性、主宰性。对伊川而言,心有主是需要通过做工夫来培养实现的,培养的途径不外乎两端:一是主一或主敬,使心集中精神,长期保持一种恭敬、敬畏的状态;二是明理,通过格致工夫提高对天理的自觉性。显然,伊川所强调的心要有所主也是贯通动静的。伊川同样重视在应事之际“心有所主”的重要性:“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唯是心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④伊川此论,与明道强调因循、强调自然明显不同,更强调有所作为,有所干涉的一面。
  明道和伊川的定心说,与孟子的“不动心”,庄子和王弼、邵雍之主张无心以应物面对的是相同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明道与庄子和王弼相近,而伊川与孟子相近。不过,明道之“定心”说与庄、王之说还是有根本区别:指导其定心说的,仍然是儒学的核心价值——大公说,天理说。

附注

②陈老师即指出:是否有“践履功夫”是区别传统儒林文士与理学思想家的重要标准,见《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③《二程语录·伊川先生语四之二》,《诸儒鸣道集》卷三十六,第751页。 ④同上。 ①《宋明理学》,第104页。 ②同上书,第107页。 ③张载主张“心统性情”说,性之于张载来说,相当于心之体,但是这一说法并未引起二程的共鸣。后来朱子虽然极力称赞张载的此说,却不会认为性即是心之体,因此才会认为所定的应该是心而非性。 ④《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第二·明道先生文二·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第460页。 ①《二程语录一·二程先生语一》,《诸儒鸣道集》卷十九,第370页。 ②通行本为“一”字。 ③《二程语录·伊川先生语一之三》,《诸儒鸣道集》卷三十三,第682页。 ④同上书,第681页。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诸儒鸣道集》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内容包括:《诸儒鸣道集》原刻年代考、关于《诸儒鸣道集》编者身份的初步推测、《诸儒鸣道集》视野下的宋代儒学多元性研究、周敦颐与张载的道学话语构建、二程对道学话语的构建、谢良佐与杨时对道学话语的构建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子厚
相关人物
张载
相关人物
孟子
相关人物
庄子
相关人物
王弼
相关人物
邵雍之
相关人物
王弼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