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孔子” 相关
共 146 条 6 / 10
76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讨论了“五十以学易”一段,讲述了孔子在晚年学习《易经》的经历和对于易道的理解。其中,宋儒认为圣人之所以能够洞见阴阳刚柔、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之理,是因为他们能够时刻保持恐惧修省的态度。
77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讨论了“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这段话,指出古代儒者学习《诗》《书》礼乐,孔子教人也是以《诗》《书》礼乐为内容。执礼是学习礼乐的重要方面,通过学习《诗》《书》可以了解天道之精微和人事之曲折。
78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本讲述了孔子对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理解,认为这是圣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圣人做事超越众人,能够发愤到极点,乐在其中,没有私欲,脱洒自如。这种精神境界是众人所难以达到的。
79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字讨论了孔子在与人唱歌时,如果别人唱得好,他会让别人再唱一遍,然后再和之。这种行为表现了圣人为善的态度,不掩盖别人的优点。
80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字讨论了孔子在“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方面的特点,以及圣人与仁之间的区别。
81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字讨论了“子疾病章”中关于孔子对于祈祷的态度和子路请祷的问题。
82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该文讨论了太宰和子贡对孔子多能技艺的评价,以及孔子对圣人地位的看法。孔子认为圣人不仅要有德,也需要多能技艺,但君子不以技艺为主,而应该崇尚德行。
83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该文讲述了子贡和孔子关于“有美玉于斯”的讨论,认为子贡只是提出一个假设,而并没有真正去实践这个想法,因此不能断言他的言行是否正确。
84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讨论了古代的摈相之礼,包括宾主相见、传命和揖手等礼仪。古时宾主相见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包括主人有摈,宾有介,摈者传递命令等步骤。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孔子在夹谷之会中作为相礼者的角色。
85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讨论了颜子与孔子的关系,认为颜子对于孔子的思想有根本的默契,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帮助。而子夏则更注重枝叶之功。
86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郑问孔子在颜渊死后是否会给他一辆车,孔子回答即使颜渊有钱,也会给他一辆车。郑问《注》中认为这是命车,但无法证明。孔子引用《礼记》中的记载来证明这是命车。
87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讨论了《论语》中“子畏于匡”章中的一句话,即“回何敢死”,并解释了颜回的回答的含义。作者认为,孔子的话是表达他担心颜回遇害,而颜回的回答则表明,如果孔子得脱祸,他就不必以死相救。
88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讨论了齐景公问政,孔子告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义,但当时陈氏厚施于国,难以纠正君臣父子关系。
89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范氏对“有德者必有言”的理解,认为其将勇归为仁的附属是错误的。欲以勇为义之属,则孔子不应说“仁者必有勇”。范氏的错误在于将仁比喻为举重,无法形容勇。
90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该段讨论了管仲的功过是非。有人认为管仲应当为不义之争负责,但孔子认为管仲的功绩可以掩盖其过错。然而,如果存在不可赎的罪行,即使有功绩,也不能被原谅。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