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城厢区” 相关
共 1191 条 31 / 80
451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区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是城厢区科委的重要工作。每年都会编制年度科技项目计划,并编写过三个科技发展规划。1984年开始,区科委负责统一管理科技项目,执行科技三项费用项目合同制的管理,并增设“星火”计划项目。1985~1994年,全...
452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区50-60年代,科研经费由下达任务的部门拨给,70年代实行归口管理拨给专款。1980年前,科研三项费用均为无偿使用,1981年后部分项目经费改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并按合同管理。1990年起,区财政每年按上年度财政支出的1%作为...
453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区1950-1977年,科技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自行组织鉴定验收或评审。1978年起,科委部门计划下达的科技项目由科委组织鉴定、验收或评审。1989年后,按照省科委规定进行科技成果鉴定。1985-1994年,区科委下达的科技项目...
454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篇记述了城厢区是文献名邦,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近现代文化事业得到发展,涌现出一批作家和艺术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风光旖旎,山水如画,是福建省十佳风景游览区之一,旅游服务设施完善。
455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记述了城厢区的群众文化,其中包括了文化设施、民间艺术等。
456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厢区境内设有文化站和活动中心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建区后,形成网络规模,包括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区文化馆组织和指导全区群众文化活动,并组织较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
457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区境内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有十音、八乐、车鼓等,舞蹈有龙舞、狮舞、游船舞等,曲艺有俚歌、梆鼓唱等,民间彩楼有涂假山、妆阁、摆斋莱等。
458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记述了莆仙戏是莆田地区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并有许多著名演员和剧目。木偶戏在莆田地区也很流行,民间常用于婚庆、寿庆等场合。书画和雕刻艺术在莆田地区自古以来发展较为发达,有不少有成就的名人和大师。摄影艺术在近年来逐渐兴起,...
459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郑露“开莆来学”之后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著述多,影响广。其中,唐代的徐寅和黄滔,宋代的方慎言、陈靖、蔡襄、黄公度和陈俊卿,明代的林环、林文、黄仲昭和林俊,清代的林贞、郭尚先、陈淑美等均是有代表性的人物。...
460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莆仙戏是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其表演和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舞台上,演员表演严格遵循规范的表演技巧和动作,音乐则以兴化方言演唱,并使用各种乐器演奏。同时,木偶戏在民间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直延续到现代,演出不断推陈出...
461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书画、雕刻艺术在境内历史悠久,有许多有成就的名人、大师。宋代蔡襄是著名的书法家,明代宋珏擅长书画、篆刻,清代林麟焻有《莆田二十四景》册页留传至今。现代也有不少书画名家,如陈振华、林庆霖、林金桂、林庆祥等。
462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记述了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城厢区境内创办了一些报刊,如《奋兴报》和《莆田新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现了《莆田电讯》日报,后改名为《兴化报》,并最终更名为《湄洲日报》。此外,境内还设立了广播电视站,提供了广播节目和通讯报道。城厢区的广...
463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境内摄影艺术兴起较晚,最初只有营业性质的照相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50年代开始涌现出一批摄影爱好者,其作品陆续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建区后,区政府举办摄影展览,并选送作品参加全省影展。至1994年底,全区专业、业余摄影工作者达...
464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清末及民国时期,城厢区境内有外国人创办的兴化方言罗文《奋兴报》和中文《奋兴报》,还有林氏姐妹创办的《莆田新报》等报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县人民政府接管《正报》社,改为《莆田电讯》日报。莆田建市后,《莆田报》由市委接办,改为...
465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记述了城厢区电影、电视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电影院、电影放映等。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