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新闻报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62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新闻报道
分类号:
G212.2
页数:
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城厢区境内创办了一些报刊,如《奋兴报》和《莆田新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现了《莆田电讯》日报,后改名为《兴化报》,并最终更名为《湄洲日报》。此外,境内还设立了广播电视站,提供了广播节目和通讯报道。城厢区的广播节目覆盖率较高,广播节目获得了一些奖项。区内还成立了通讯报道组,负责撰写和发表新闻稿件。
关键词:
城厢区
新闻报道
内容
第一节 报刊
一、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报刊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外国人蒲鲁士在境内创办兴化方言罗文《奋兴报》,初为月刊,后改为半月刊。后又创办中文《奋兴报》,还有副刊《文苑》等。
民国27年(1938年),林氏姐妹鹏侠和荫民创办《莆田新报》,后改为《福建新报》,宣传抗日。
民国31年,国民党闽纵司令部成立《南方日报》兴化分社,后改名为《正报》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报刊
1949年8月,莆田县人民政府接管《正报》社,改为《莆田电讯》日报。1978年,莆田县委创办《莆田战报》,后更名为《莆田报》,每周一刊。莆田建市后,《莆田报》由莆田市委接办,改为《兴化报》,经省委组织部批准,在省内公开发行,后改为《湄洲日报》至今。同时,境内创办的报刊还有《荔声乡讯》,后由宋元模主编,更名为《莆田乡讯》月刊。
第二节 广播
50年代初,境内有莆田县有线广播站。至1954年,城厢镇有线广播网试播。1955年利用电话线开播农村有线广播。至1965年,城厢镇为全县三大有线广播网之一,对群众开始收取喇叭收听费,用以维修广播网线路。“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节目内容以毛主席语录、语录歌、样板戏及专题报道为主。1973年开始,广播节目设新闻、学习、农业、综合、戏曲、歌曲等。
1985年4月,成立城厢区人民广播站,员工19名,下辖城郊乡和荔城街道办事处两个广播放大站(后更名广播电视站)。全区的13个居委会和35个村委会已全部通广播,通播率达100%,入户率达20%以上,广播“三化”率达56%。
广播节目设有:新闻、歌曲、戏剧及各类专题。区广播站的广播节目在历年省、市优秀广播节目评奖中均获得好成绩,获奖作品共计40多件,其中《一对盲人夫妇和三个大学生儿子》通讯报道获市优秀广播一等奖、获省二等奖。
1993年,区广播站改有线传输为无线和有线共同传输,设立区调频电台,每个村(居)委会都设有转播室,安装自动开关机,进一步提高广播覆盖率。
第三节 通讯报道
1991年,城厢区成立报道组,挂靠区委宣传部管理。报道组成立后,加强了区新闻报道工作,每年均在全国和省、市级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上发表各类新闻稿件近千件,有的还被评为省、市级好新闻。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