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61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249.2
页数: 3
摘要: 本章记述了城厢区的群众文化,其中包括了文化设施、民间艺术等。
关键词: 城厢区 群众文化

内容

第一节 文化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的城厢镇及城郊公社均设有文化站。建区前,境内的莆田县文化馆一直是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场所。建区之后,境内的荔城街道、凤凰山街道及城郊、城南两乡均设有文化活动中心。各居委会、村也都设有文化室和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经常由老年协会组织老年人开展各项文化娱乐活动,如十音八乐演奏、车鼓队表演以及象棋、门球等竞赛,乡村还组织业余剧团演出。至1994年,全区群众性文化网络已形成规模。
  1984年12月,区文化局组建区文化馆,组织和指导全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并在每年的重大节日组织较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
  第二节 民间艺术
  一、音乐
  境内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有十音、八乐、车鼓等。
  十音俗称“十番”,境内流行广泛。常用乐曲有《八台妆》、《荔枝楼》和《风和子》等。境内多数村、居委会都有十音队。
  八乐八乐队一般由少年男女组成,也有中年或老年八乐队,与十音不同的是它以吹、打、弹、唱为主,八乐曲一般选自莆仙戏曲牌。
  车鼓车鼓原名镲锣鼓,是莆田特有的民间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车鼓可以排成阵势表演,也可以在行进中表演。钹手双手各执一面重十多斤的大钹,收腹挺胸,上下翻飞,击出富有节奏的韵律,气势磅礴,惊天动地。原始车鼓较为简单,一般是逢庙会、元霄等节日,村民把车鼓作为菩萨出游的仪仗队。
  典礼音乐典礼音乐分“八乐吹”、“马顶吹”和“闹声”。“八乐吹”是半职业性的音乐组织,菩萨诞辰时,演唱作为礼乐,民间结婚、庆寿时演唱则增添热闹、欢乐的气氛。“马顶吹”为古代军乐遗制,在迎神赛会或菩萨出巡时,由8名乐工骑马而行,吹奏乐曲。“闹声”和八乐有些相似,在菩萨诞辰、民间喜庆大典或宴客之时不间断地演唱,以增加热闹气氛。
  法事音乐分“僧侣音乐”和“道士音乐”。僧倡音乐用于举行超度道场和“拜忏”时演唱,在境内分有“香花”和“丛林”两派。道士音乐为菩萨诞辰或民间酬神谢恩之时演唱,演唱形式与僧倡音乐基本相似。
  二、舞蹈
  龙舞俗称“弄龙”,基本上与中华民族传统的舞龙相似,一般用于元霄或其他民间盛大节日,以增添喜庆气氛。
  狮舞俗称“弄狮”,与中华民族传统的舞狮相似,一般与龙舞一道表演。
  游船舞俗称春江游船。演员一般为一男一女,一扮船夫,一扮渔女,也有都为女演员,船夫即改为船婆。两人腰间均系一薄绸,虚拟渔舟,徐步街头,作水面游荡姿态,有时也有八乐伴奏。如今游船舞几经改革,花样更多,有一女一舟,摇橹行于街头,表演渔家动作,仍以音乐伴奏。
  舞九鲤用模拟龙、虾、鱼形状的九只有柄灯笼作舞具,表演时持灯而舞,动作一般有游水、觅珠、拾珠、围珠和跳龙门等五种。
  莲花灯舞俗称“穿九莲”,全队少者七人,多者二三十人。表演时一人执幡领队,余人舞动莲灯,舞者左翻右转,莲灯团团滚滚,光影闪闪烁烁,十分精彩。
  现代舞蹈1986年,文化部门成立区少年艺术团,创作并排演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荔红水乡》舞蹈,参加市首届少儿文艺会演,获创作奖、演出奖、园丁奖。市实验小学的少儿双人舞《捉蟹》获1986年全国少儿节目二等奖,选入中南海演出。
  三、曲艺
  俚歌与梆鼓唱俚歌是民歌的一种,广泛流传于莆田市境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夕阳西下或月明之夜,每可见盲人在街头巷尾唱俚歌讨乞,因此俚歌也称“乞食诗”。俚歌儿《四季歌》、《十二支白扇》、《十月景》、《二十四景》等,歌词简练,富有韵味。内容以历史演义、古今传奇、民间故事和神话为多。伴奏乐器用梆鼓和竹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民间艺人,经过几番改革、创新,把俚歌改为梆鼓唱,内容以歌颂社会主义为主。境内著名的俚歌艺人林瑞民曾创作许多俚歌和梆鼓唱新作,多次录音在省、市广播电台播出。1980年,莆仙戏《状元与乞丐》中的梆鼓唱,被选送晋京表演,轰动国内曲坛。
  摇钱树摇钱树也叫喊钱树,似顺口溜,纯属语言艺术,光念不唱,无曲词,其特点一般为5字一句,4句一段,每段头两句必须是5字词,首句“摇钱树××”“摇哗哗”或“摇旺旺”、“摇弯弯”等,用作起韵,可与下面辞意不相关联,每唱一句就要喊一声“好啊!”句子长短不拘,但须押韵到底。摇钱树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乞丐手摇一小丛树叶,口念唱词讨饭用的一种民间曲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文艺工作者进行创新,创作了许多新的词牌,作为结合时事进行宣传的一种形式,寓教于乐,深受群众欢迎。
  走唱走唱属民间戏曲清唱。艺人手拉木桶胡,口含青树叶,自吹自奏,边走边唱。传统走唱多选自莆仙戏中折子戏精彩片段,如《大哥开水》、《有心无意》、《胭脂铺》等。到三四十年代,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就日渐消沉,现在基本失传。
  四、彩楼
  涂假山涂假山是境内民间庆贺节日的一项传统活动。一般用竹篓蒙着布彩绘成“山”,安上木片或纸板制作的楼台亭阁和泥头绸衣人物,栩栩如生,灯烛通宵,供人观赏。
  妆阁原名彩阁,因用人抬,故也叫妆架。架上设置假山、怪石、亭阁或其他布景,由少男少女饰成故事主角上架造型,内容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水漫金山等神话故事。常在元宵或盛大节日时踩街游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妆阁形式也不断改革创新,轿车由人抬改用板车、拖拉机、汽车装载,架上立体布景,灯光调色,并配音响设备,盛况空前。内容也以新时代的人、事为主题,把静态造型也改为形体动作表演,现今称之为彩车。
  摆斋莱斋菜是元宵节的供品,分荤、素两种。荤食斋菜如用金鸡装成独钓渔翁、用猪肚装成万寿龟等。素食斋菜以盘盛米铺底,如用豆皮、香菇、笋干、红枣、米粉等,制作精巧,人称为“碗里彩绘”,直至现在,仍为群众喜爱。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