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学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61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文学艺术
分类号: I206.7;J12
页数: 5
摘要: 本章记述了莆仙戏是莆田地区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并有许多著名演员和剧目。木偶戏在莆田地区也很流行,民间常用于婚庆、寿庆等场合。书画和雕刻艺术在莆田地区自古以来发展较为发达,有不少有成就的名人和大师。摄影艺术在近年来逐渐兴起,有一批摄影爱好者,并在展览和比赛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关键词: 城厢区 文学艺术

内容

第一节 文学
  城厢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郑露“开莆来学”之后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著述多,影响广,其间较具代表性的有:
  唐代徐寅,著有《探龙》、《钓矶》二文集传世,其《徐正字集》为清代《四库全书》收录。黄滔,著有《黄御史集》八卷收入清《四库全书》。他把闽人自唐高祖至昭宗天佑年间的诗编录为《泉山秀句集》,为福建省第一部诗歌总集。还有100多篇诗被收录在《全唐诗》,有闽中“文章始祖”之称。
  宋代方慎言,著有《类诗》五卷和《莆风清籁集》。陈靖,著有《劝农奏议》二卷,为评论“均田法”的文集,另著有《经国集》一卷。蔡襄,著有《蔡忠惠文集》传世,他的《荔枝谱》是世界上第一部荔枝学专著。状元黄公度,著有《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陈俊卿,著有《陈正献集》十卷,《陈正献奏议》二十卷,《陈正献表劄》二十卷。刘克庄,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一百九十六卷,收入《四库全书》。
  明代林环,著有《纲斋诗文集》二十二卷八册。林文,著有《澹轩集》、《历代君鉴》、《天下郡志》。黄仲昭,著有《延平通志》、《邵武通志》、《兴化府志》,主编《八闽通志》。林俊,著有《见素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女诗人黄幼藻,著有《柳絮编》诗集。
  清代林贞,著有《学诗庭集》。郭尚先,著有《进奉文》一卷、《经筵讲义》八卷、《增默庵文集》八卷、《增默庵诗集》二卷、《芳坚馆题跋》三卷、《使蜀日记》一卷。女诗人陈淑美,著有《竹素园诗集》一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涌现不少蜚声文坛的著名作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郭风现任中国作协理事、福建省文联主席、福建作协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著作有:《木偶戏》、《叶笛集》、《灯火集》、《小小的履印》和《郭风散文选》、《郭风作品选》等。
  俞元桂现任中国作协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散文学会理事、福建中国语文学会副会长。著作有:《鲁迅与中外文学遗产论稿》、《中国现代散文理论》、《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散文诗选》等。
  曾宪燊现任台湾高雄市教育、闽光、人瑞、兴中杂志、艺文志特约撰述、编辑。著作有:《词的遞嬗》、《莆仙风物志》、《水浒传研究》等。
  陈禅心集句诗人,著作有:《抗倭集》、《海峡和平合一家》、《阑倚词选》、《江汉词钞》和《来鸿集萃》等书。
  杨金远著作有:中篇小说《大杂院》、电视剧《义务兵》、《妈祖传奇》和多篇短篇小说。
  宋元强著作有:明清丛书《清朝的状元》等。
  第二节 戏剧
  一、莆仙戏
  (一)剧目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其渊源流长。在南宋时代,莆田城厢已经上演‘虞姬”、“东晋”、“西都”的戏。明清时期,莆仙戏剧目进一步发展,经常演出的剧目有《仙姑问病》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莆仙戏传统剧目已有5000多个,剧本8000多本。在境内经常演出的剧目有:《伐子都》、《三国》连台本、《征东》、《征西》连台本、《封神榜》连台本,还有《百花亭》、《西厢记》、《仙姑问》、《高文举》、《秦香莲》、《风仪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新编的《状元与乞丐》、《白蛇传》、《穆桂英》、《春草闯堂》等传统历史剧目外,文艺工作者还改编创作了许多现代戏,主要剧目有《霓虹灯下的哨兵》、《李双双》、《公社的女儿》等,还有以本地破获的台湾特务案为素材创作的《南海神鹰》等在境内广泛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二)舞台表演
  早期莆仙戏只有生、旦、靓妆(净)、末、外、贴、丑等7个行当,称“七子班”。清初增加了老旦,成为8人,称“八仙子弟”。清末,增加副生、花旦等行当,演员发展为10~13人。抗战时期,出现京剧、闽剧、莆仙戏艺人同台表演的场面,演员增至20多人。莆仙戏行当中各有专司,也有兼演。舞台动作都有严谨的程式,基本功表现在步、肩、手3个部位。步法、手法、指法、肩式各有多种。莆仙戏的演技受古代木偶戏影响较深,现仍保留有木偶戏动作,后吸取京剧、闽剧武打功夫,把武打技艺融入莆仙戏表演中。
  (三)舞台音乐
  莆仙戏以兴化方言演唱,唱腔、唱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音,旋律以七声音阶进行,微调式居多,宫、羽调式次之。曲牌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其中与唐、宋大曲相同的有《梁州序》、《新水令》、《普天乐》等;与唐、宋词相同的有《泛颜回》、《沁园春》、《西江月》、《太平歌》等。莆仙戏的乐器有鼓、锣、大钹和拍板等打击乐器,有吹鞭和笛管等管弦乐器,还有横笛、四胡、三弦、月琴和八角琴。至今还发展有二胡、扬琴、琵琶和大提琴等。
  (四)舞台
  莆仙戏演出的舞台除一些地方有固定舞台外,一般都为临时搭起的木板戏台。境内的城门兜头亭有一处古戏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被毁,“文化大革命”后由村民仿古重建,保留至今。城里城隍庙内有一处古戏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为庙里戏院,供专业剧团营业演出,“文化大革命”后改建为粮站。
  (五)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莆仙戏专业剧团统称戏班。境内最早的戏班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城郊东阳村陈叔铭组织的“高舞台”班(包括大舞台班、新歌舞班、世歌舞班),该班出了三大名角:生角黄文狄、旦角施昌、丑角蔡集哥。民国时期,境内东里巷班主黄九梓十四组建“紫星楼”班,远赴新加坡等地演出;筱塘派组建“新汉宫”班,演出《贩马记》、《黑白蛇》等剧目;东门兜派组建“风移亭”班,该班有出名的吹鼓手欧汉(艺名鼓头汉)、肖祖植(艺名吹笙植),名演员有女旦金凤、丑角樵,较有影响的剧目有《花木兰》、《戚继光》等。当时境内比较有名的戏班还有:“益风华”、“新华风”、“新如意”等,演出的剧目有《北宋》六本、《封神榜》九本等。著名演员有薛春九、游金锁等。另外还有全部为女演员的“腾芳”戏班,后改名为“群芳”,名演员有黄美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共有戏班40多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地方戏剧指导委员会,逐步改造旧戏班,禁止上演封建迷信、色情、恐怖的坏剧目。1951年5月,县文教部门举办第一期艺人学习班,成立莆田县“典型剧团”,1953年典型剧团改名“实验剧团”,排演新戏,后又相继成立“前进”、“劳动”、“荔声”,“和平”、“大众”、“人民”等专业剧团。著名演员有:黄美玉、徐凤莺、黄宝珍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停演,演员下放。1973年,根据省文化厅指示重新组建“莆仙戏一团”,后又组建“莆仙戏二团”、“莆仙戏三团”。1990年,莆仙戏二团演出的《状元与乞丐》上京调演,获全国优秀剧本奖。
  建区后,原专业剧团划归莆田县管理。城厢区由民间自发组织了个体剧团,从事营业性演出。1985~1994年,境内共有注册民营剧团17个。
  二、木偶戏
  木偶戏俗称“柴头仔戏”,据记载是从唐代由长安传入莆田。民间每逢男女婚嫁、老人寿庆、社火、赛会、神诞、谢恩、拜忏以及追存功德等都要演唱木偶戏。木偶戏的演出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作为“牛鬼蛇神”而禁演。1976年后,逐渐恢复,剧目也通过改革,推陈出新。至1994年,境内木偶戏班已有3班,旺季时,有时一天能演出10多场。
  第三节 书画 雕刻
  书画、雕刻艺术,境内自古以来较为发达,并有不少有成就的名人、大师。
  宋代蔡襄的书法闻名于世,真、行、草俱佳,楷书端严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遒劲秀逸,散草飞腾,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大书法家。除蔡襄外,宋代境内还有陈俊卿、陈宓、刘克庄、陈文龙等的书法也较有名气。
  明代宋珏擅长书画、篆刻,其代表作有临李伯时的《辋川图》长卷,并有许多刻砚传世。明代还有柯潜的《洮河绿玉砚铭》小楷,彭汝楠的“古柳桥”隶书石碣。
  清代林麟焻有《莆田二十四景》册页留传至今。还有郭尚先的山水画,其书法作品有《坚芳馆印存》传世。清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名人还有罗大勋、涂庆澜、僧智川、郭慎行、游观澜、吴鸿宾、张寿祺、陈唐彬、林瀚、关陈谟、游定远等。
  清末有张琴以书画闻名,著有《桐云轩诗画集》、《桐云轩碑帖题跋》、《六书考源》等作品。
  近代还有朱铎、宋增矩、李经远、黄卓然、苏师颖、郑景涛、吴承溱、林庆烈、林景滢、林翊、占进明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相继涌现出不少书画名家,其代表人物有:
  林振声(井心),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展出;陈振华,作品在海内外大赛中多次获奖并入选《当代书画家福寿作品大观》,被授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林庆霖,书法作品曾获中原书法大奖赛二等奖,马年中国硬笔书法大展一等奖、首届大足石刻杯海内外艺术大赛一等奖,作品流传美国、日本、新加坡及台、港、澳等地,编入《历代诗文钢笔字精选》、《中日硬笔书法大辞典》、《当代书法、篆刻家辞典》;林金桂,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省级以上民间邀请赛、大汇展并获奖,分别被《中国书画家》、《博士杯书画礼品历》等刊物入选出版;林庆祥,作品在省市刊物上刊登,1992年6月,其作品选入全省人事、编制系统第二届书画展展出;杨元武,创作的西画、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林国荣,擅长中国画,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美展中获奖,其主要作品有《田园风味》、《十年面壁图》、《富贵雍容》、《屈原行吟图》、《四君子图》、《牡丹花》等;李金冬,擅长中、西画,作品参加全国、全省和国外画展均获得好评;魏永成,擅长中国画墨竹,作品参加省、市展出并获奖,其中《径里东风开》被选入省《园丁》画册;罗中凡,精人物、山水、花鸟画,作品入选七届、八届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奖,作品还多次刊载在全国和省、市报刊、杂志上,有《罗中凡画集》出版;方金河,专长中国画、连环画,有作品数十幅参加全国、全省大型展览;卓家棋,擅长中国画山水人物,作品曾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第四节 摄影
  摄影是近代才传入城厢境内。本世纪初,城厢人陈尧三到福州学习照相,艺成后回来开照相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内仅有几家照相馆,都为营业性质,谈不上摄影艺术。50年代起,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涌现出一批摄影爱好者,其作品陆续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建区后的1985年7月,区政府举办全区摄影展览,送交作品111幅,选展71幅,并选送18幅参加全省影展。1991年,区文化部门征集反映本区改革开放成就作品参加《湄洲杯杯》摄影作品展,入选109件,其中获一等奖2件:许经润的《两肩能挑银山来》、童艺奋的《慰问爱民英雄》;二等奖1件:曾炳霖的《外国专家在莆田》;三等奖4件:许金水的《龙欢庆丰收》、黄银本的《友爱》、林涵的《农村乐队》、刘妮妮的《盲强人》。区文化局获组织奖。同年,许振华作品《命脉》获全国新闻摄影比赛三等奖、《大嫂乐队》获省特别奖。1992年,许振华作品《书记、市长接力跑》获华东第二届摄影邀请赛三等奖;曾炳霖作品《练就硬功夫》获省“卫士之光”金牌奖、《夜深入酣时》获省新闻摄影一等奖。1994年,刘妮妮《小姑今日要出嫁》获上海第四届国际《爱建杯》摄影艺术银牌奖。至1994年底,全区专业、业余摄影工作者达117人。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