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5151 条 115 / 1011
1711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吴王恪,为唐太宗第三子,贞观二十一年,封吴王,其子孙多为封疆大吏。其十九世孙,李衟,为唐昭宗太子太傅,朱梁之乱时,与弟李术,避地湖湘,迁居于南昌新建邑。其十七世孙李盘于元末又迁于湖北黄冈李家集,有子七人,其长门裔孙李善长为明太祖右相,其次门...
1712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王泰,为唐太宗四子,初封魏王,后改封〓恭王。其六世孙李伯麟(亦作伯陵),唐宣宗时因兵乱择地而居,于大中八年(854年)南迁于宣州(今安徽宣城)太平县弦歌乡。因子孙散居于太平县之馆田、赐田,泾县之竺田、顷田,美溪之百田,石埭之启田,故合称“...
1713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越王贞,为唐太宗八子。武后僭位时,贞与长子琅琊王冲,为议匡复,事不成而死。越王次子定准公垲避难而逃,播迁于光州之固始(今属河南)。唐末,其子孙避乱江南,迁居邵武。有名李光远者,随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第起兵,入据福建。后梁开平四年(909...
1714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昭王名讷,为唐宣宗第九子,广明庚子年(880年)因避黄巢之乱,改名南徙,听说黄巢军有“逢黄不杀”之语,遂避居歙州之黄墩。及黄巢军为李克用讨平,昭王乘舟北归,死于途中。因朱温篡位唐祚已移,其三子李佯(时更名为李京),只得暂居饶州之昌水,后择地...
1715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中华民族的尊祖祭先为传家立国之本,故“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礼记·祭统》)。
1716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陇西李氏祖脉源流的简介。
1717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陇西李氏源流考包含姓氏的起源、代表李氏的堂号与郡望等的内容介绍。
1718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中国姓氏的起源,各家典籍记载不一。大致上婚姻制度未形成以前男女均称氏,氏字从戈以,表示穴居执戈护卫的初民集团,上古称某氏者,即指某地聚居之众人,如伏羲氏、神农氏,皆是氏族形成之部落的称号。
1719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李氏家族庞大复杂,由数支不同分支组成,并非如其他氏族源于单一血缘关系。据考证,李氏家族的主流是颛顼帝高阳氏之后。黄帝之子昌意生于颛顼,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莘,女莘生皋陶,皋陶生益,益生思成,思成之子孙在夏商各代相继担任“大理”之官职,后即以...
1720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李氏源流及陇西历史沿革概略包含”故言李者称陇西“、陇西历史沿革等的内容介绍。
1721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我国姓氏文化,历史悠远,谱牒浩瀚,是中华古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天要研究整理李氏文化,对历史长河中我国姓氏沿袭演进的过程,应当有所了解。
1722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在陇西县境内,自有建置以来,曾有过很多三级建置。最高一级为渭州(北魏置)、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元置)、巩昌布政使司(清置),次一级为陇西郡(秦置)、南安郡(汉置)、巩州(宋置)、通远军节镇(金置)、巩昌府(元置),县一级为襄武、?道、首阳(...
1723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西凉武昭王李暠,是东晋后期陇西李氏宗族中一位杰出人物,他“少而好学,性沉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晋书·凉武昭王传》)。文武兼备,人目之为“国士”。出仕始于地方基层(《晋书》本传李云暠始任效谷县令)...
1724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暠一族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包含陇西李暠一族世系考、李暠及其所建立的西凉政权、李宝、李冲等与北魏的政权建设等的内容介绍。
1725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 类型: 正文
陇西李氏,在中国历史上是河右的名门大族,名君贤臣,人才辈出,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所要探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暠一族,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