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言李者称陇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697
颗粒名称: “故言李者称陇西”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051-055
摘要: 我国姓氏文化,历史悠远,谱牒浩瀚,是中华古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天要研究整理李氏文化,对历史长河中我国姓氏沿袭演进的过程,应当有所了解。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我国姓氏文化,历史悠远,谱牒浩瀚,是中华古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天要研究整理李氏文化,对历史长河中我国姓氏沿袭演进的过程,应当有所了解。据《万有文库·姓氏略》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妫、姞,姚之类。然姓氏之学,一因时代更替,官爵制度多变;二因封建宗族嫡庶有别;三因人之贵贱升沉无常,可以说头绪纷繁,实难澄本正源,做笼统叙述。兹将得姓受氏之类别依《姓氏略》简述梗概:一曰以国为氏,天子诸侯建国,如虞、夏、商、周、鲁、卫、齐、宋等之类。二曰以邑为氏,卿大夫封邑,故以邑为氏,如崔、卢、鲍、晏、臧、管、费、杨、柳之类。三曰以乡为氏,封于乡者以乡为氏,如裴、陆、庞、闫之类。四曰以亭为氏.如糜、采、欧阳之类。五曰以地为氏,如传、关、西门、北郭、南郭、南宫类。六曰以姓为氏,居于姚墟者赐以姚,居于嬴滨者赐以嬴。七曰以字为氏,八曰以名为氏,即以父或祖父之字和名为氏,如伍员之后称员氏等。九曰以次为氏,如孟、仲、叔、季之类,《论语》鲁家三弟兄称孟孙、仲孙、季孙之类。十曰以族为氏,所以别大小、亲疏、嫡庶等。十一曰以官为氏,如史、师、司徒、司马、司空等之类。十二曰以爵为氏,如皇、王、公、侯等。十三曰以凶德为氏,如英布被黥,称黥氏,杨玄感被枭首,称枭氏。十四曰以吉德为氏,如冬日氏(晋赵衰有德于民,人称冬日可爱)、老成氏。十五曰以技为氏,如巫氏、屠氏、卜氏、陶氏等。十六曰以事为氏,如夏帝相遭有穷氏之难,后缗方娠,从窦中逃出生少康,复兴夏,故其后称窦氏。十七曰以谥为氏,如周文王之后称文氏,齐桓公之后称桓氏,楚庄王之后称庄氏等。此外还有以爵系、以国系、以邑系、以谥氏.以爵谥等二义拼合命氏共为三十二类,后各类多为复姓或边疆少数民族之姓氏。而实际上一人之后裔有分至五六姓,而同一姓又有地区不同分为四五支者,再加上改变姓氏等错综关系,以及往后资料残缺等原因,所以传代愈远愈难理清其支系了。” 了解了以上史料之后,我们对研究李氏命氏的源流,就不感到突然了。《氏族略·以官为氏》条载:“李氏,嬴姓,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夏商之际,有理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于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十一代孙老君名耳,字伯阳,以其聃耳,故又号为老聃,居苦县赖乡曲仁里。或言聃六世祖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聃曾孙昙生崇玑,崇子孙居陇西,玑子孙居赵郡。崇五代孙仲翔生伯考,伯考生尚,尚生广。又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并以立功从唐国姓为李氏。”又“臣谨按,李氏凉武昭王有国20年,高祖有天下300年,支庶即蕃,子孙必众。然谱牒之议,纷纷不知何始,以理官为氏,以食木子又为李氏,此何理也?以官为氏者,容有此理,以食木子为氏,而取理同音者,无是理也……尚为成纪令,因居之,其后遂为陇西成纪人。故言李者称陇西。” 这部分史料,是我看到过有关李氏源流最有权威性、比较系统完整而且具有作者意见的一种宝贵史料。作者郑樵是南宋人,是大史学家,他知识渊博,网罗各代历史,合为一书,编纂成了《通志》,还著有《尔雅注》《夹漈遗稿》等。李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得氏的氏族之一,远在四千余年前的上古时代,始祖之一皋陶为尧大理,是执掌刑律教化庶民的官,唐尧盛世之治,《尚书》中屡载有皋陶的贡献。当然是著名的贵族、望族,在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哪个姓氏是可以比拟的。先后西凉王李暠立国,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南唐李煜立国三代,是何等显赫的李姓政权,是何等辉煌的历史业绩。正因为如此,所以郑氏对理、李同音之说,只提出个人不同的意见,却并未说明自己的观点,此其意很明显,以为在封建时代,已经唐王朝修《氏族志》时这样决定,就应当做圣旨对待,未敢轻率发言。而且仅以“臣谨按”的口气说“无此理也”而已。
  郑氏不同意前人左氏在春秋时代所主张“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及以字、以谥、以官、以邑五者”久已成为定论之说,乃翻阅整理了有史以来的大量史料,有理有据地提出了32类命氏准则,并在每一姓氏之下列举实例,逐一考证详尽,做出总结,毫无瑕疵!所编成的垂诸万世的《通志》,给后世研究姓氏者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实在功不可没。
   但详阅命氏分类“十六曰以事为氏”条中所举21个实例,除在上文提到少康之后以窦为氏的事例外,再如所举“车(che)氏,妫姓,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以年老诏乘小车出入省中,时号车丞相,因氏焉”等例,都似乎与李氏以食木子而改理为李的事由大体相合。而窦氏、车氏的后代多有显者出,尤其窦氏在汉代十分显贵,有窦太后、窦大将军等。史家何不一针见血、分寸得当地据以作同样的改定呢?古人“为尊者讳”的观点,今天似不足为训了,对这个问题就只有留待后来的学者再详加考证做比较符合实际的论断了! 下面再简略谈谈关于姓氏演进阶段的问题。周代开始实行谥法,赐诸侯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封土建国等种种封建制度,而这些制度都是产生姓氏的主要因素,所以春秋战国是历史上姓氏变化量大且最乱的时期。秦汉之际,姓氏合而为一,渐趋固定,姓氏的变易就愈后愈少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举才取士又实行“九品中正”制,后来竟发展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长期形成讲门阀、士族特权阶级把持政权的局势。北魏孝文帝太和中令天下各郡举报大姓,这样一来,所谓“士族”“大姓”,自然已经形成了姓氏中的特殊阶层了。
  唐太宗命修《氏族志》,以李姓人氏为第一大姓,并为陇西郡望。从此,李姓人氏当然自引以为荣,逐渐形成为自尊心态。尤其因祖先立功而赐改李姓的众多姓的后裔,更感到郡望的可尊可贵,产生了与其他姓氏有区别的优越感。沿至南宋郑氏编纂《通志》时的二百余年间,可以说李氏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并业已形成了李氏称陇西的习惯。
   史家言必有据,而在李氏源流中的结语中加注“故言李者称陇西”这句话。他是依据历史记载事实和当时李姓人氏对追宗敬祖所习惯用的说法而总结的,是一句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记录。否则,为什么长篇巨著中没有给其他姓氏加上类似的说明,而单对李氏加注这句话呢?郑氏给我们启示了李氏之所以称陇西的根据,我们对研究李氏源流,也就有所遵循了。再说,历史上陇西郡变易频繁,凡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就把陇西郡东北部改为天水郡(内辖成纪县),292年间晋惠帝又把西部分立了狄道郡,于是此后几百年的陇西郡即与天水、成纪、狄道不相关了。循名责实,唐朝人岂不知有这段历史经过而故留下争端让后人争议吗?这个历史,恐怕今天谁也说不清楚了。
   意以为唐太宗以陇西为李姓郡望,当含有以下几点意思:一、追念远祖多有受封陇西名称的官爵,以示不忘其本;二、陇西作为郡名见诸史载最早,取义较为深远;三、古人习惯上喜用古地名、古官名,而且用郡名较用县名覆盖面广。从此以后,李姓人氏对“陇西”二字已注入了亲情,一提到陇西,就联想到当年先祖发迹的所在地,有怀念之不已的感情,特别是生活居住远方的人,情感更为强烈。所以无论李氏再传至若干代,无论散居于普天之下的天涯海角,这个信念是永远不能动摇、牢不可破的,今天在东南亚各处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以至全世界其他国家李姓人家在宗祠和祭祀祖先的场合都挂陇西堂,就是传统承继祖先追远的遗训,是这种神圣的真挚亲情的反映,也是历史的必然!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台湾李氏宗亲总会大楼上明显标志着斗大的“陇西”二字,就使得李姓人氏一见而感到万分亲切,发起回忆故土之思念,其情谊是极为厚重的,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本来“陇西”二字,作为建置郡名,距今已两千多年了,是历史上建郡最早之一。中间经几番变革,辖区就缩小为中部几个县,一直沿至唐代宗宝应年间陷于吐蕃为止,才不见于历史了。而至宋哲宗时把古渭砦又改名为陇西县,迄今再未变动过。也就是说,先名郡,后名县,却都在这个地区。至于郡望之名,是历史存在的问题,以李姓为郡望,当含有尊贵荣誉之义,唐太宗有这样的意旨,南宋史学家尊重历史记载,编《氏族略》于李氏源流之后特别加注“故言李者称陇西”,也是历史记载。由于以上的历史事实,把李氏和陇西之名联系在一起,乃是必然之事了,还有什么可疑的呢?当然,起初的郡名是指陇山以西的地区而言,而郡望则是就李氏总体而言。如果今天说历史上李氏某人籍贯是哪里以至于寻根到某村落,那是另一问题了。我以为既然是历史问题,就应当根据历史,尊重历史!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渊
相关人物
李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