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暠一族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700
颗粒名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暠一族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0
页码: 066-085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暠一族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包含陇西李暠一族世系考、李暠及其所建立的西凉政权、李宝、李冲等与北魏的政权建设等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陇西李暠一族世系考 陇西李氏,在中国历史上是河右的名门大族,名君贤臣,人才辈出,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所要探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暠一族,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李暠,字玄盛,小字长生,是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在河西西部立国的西凉政权的开创者。关于他的籍贯,史籍有记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或“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者[1]。按《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记:“暠为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李广为“陇西成纪人”。该书又说“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即是说,李暠一族原为汉李广后裔,因广伯祖伯考后迁居狄道,故又称其为陇西狄道人。此可备一说。
   关于李暠先世,较早的文献,如崔鸿《十六国春秋·西凉录》(《太平御览》卷一二四引)有一段叙述:“李暠,字玄盛,陇西狄道人也。汉 [1]记为陇西成纪者,如《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太平御览》卷一二四引《十六国春秋·西凉录》《魏书》卷九九《李暠传》等则记为“陇西狄道人”。
  前将军广十六世孙,广子侍中敢之后。”李广,《史记》卷一〇九本传云其为“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今陕西兴平),徙成纪”。李广从弟李蔡,汉时封乐安侯,任丞相。广子三人:当户、椒、敢,敢有子名禹。汉武帝时,降匈奴之李陵,即当户遗腹子。李暠一族出自李敢,而《史记》记敢子禹时,“李氏陵迟衰微矣”。
   然而,至唐代,唐高祖李渊一族自认为陇西李暠之后裔,故唐代史籍文献,如《新唐书》卷七〇《宗室世系上》、唐李延寿撰《北史》卷—〇〇《序传》等,将陇西李氏的世系从远古神话传说一直至唐代一贯下来,其谱系如表(见后表一)。
   此乃经过唐代人精心撰写之谱系,其真实性至少在李广之前与李暠曾祖之前的谱系,是值得怀疑的,然已不可考辨,故附于此。
   不过,李暠一族确出自陇西成纪或狄道,当无疑义,且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系大部分亦斑斑可考。李暠自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在河西敦煌建立西凉政权,至刘宋永初二年(421年)暠子恂为北凉所灭,凡21年。《新唐书·宗室世系上》记暠有子10人: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而《晋书·李玄盛传》则仅记有:谭、歆、翻、让、预(即豫)、密、眺、亮、恂9人,比前者少2人(愔、宏),多1人(密),不知何故。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李暠卒后,其长子谭因早卒,由次子歆(字士业)继立,为西凉后主。刘宋永初元年(420年),北凉沮渠蒙逊攻酒泉,歆战死。后歆弟恂等在敦煌复起,改元永建。次年(421年),蒙逊遣大军攻围敦煌,恂自杀,西凉亡。据载,李歆有8子:“勖、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祐。”[1]李翻有3子:宝(字怀素)、怀达、抗;[2]李豫(预)有孙琰之,为李氏武阳房始祖等。
   在李暠孙辈中,与南北朝时最有影响的主要两支: 一支是李翻子李宝及其子孙。宝自投北魏后,先后任外都大官、并 [1]见上引《新唐书·宗室世系上》。
   [2]《新唐书》卷七二《宰相世系表上》。
  州刺史等要职,共有子6人:承、茂、辅、佐、公业、冲。承有4子:韶、彦、虔、蕤,并仕北魏,子孙繁衍,多有业绩。宝末子冲,于魏更是声名赫赫,对北魏制度多有创制。冲子延实、休纂、延孝(应为延考),女媛华为元勰妃。[1] 另一支是西凉后主李歆,有子8人:勖、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祐。据《新唐书·宗室世系上》载,重耳在西凉亡后,南奔刘宋,为汝南太守,后归北魏,任恒农(即弘农)太守。其子熙,任北魏金门镇将,子天赐为幢主,有子3人:起头、虎、乞豆。李虎为北周柱国大将军,有8子:延伯、真、冈、璋、绘、昞、亮、祐,《宗室世系上》均列有8子世系。其中李暠,有4子:渊、澄、湛、洪,李渊即建立唐朝之高祖。
   关于李唐宗室李氏之先世是否出于陇西李暠一族,学者们多持疑义。
  如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撰《李唐氏族之推测》《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三论李唐氏族问题》(均见《金明馆丛稿二编》,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文,文中依据大量史实,否定了李唐氏族出自陇西李暠一族,而推测其原为赵郡李氏之破落户,或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此一推测虽未成为定论,但李唐氏族之伪托陇西李暠名门,则是很可能的。不过,既然李唐氏族自认系陇西李暠后裔,以后子孙均沿袭至今;因此,在研究历史上陇西李氏时,仍不妨按李唐自认谱系作为依据来进行。[2] 根据上述及参以史籍,可将魏晋南北朝时,陇西李暠一族(主要是上述两支的世系)列表如下(见后表二、三、四)。
  李暠及其所建立的西凉政权 383年,当淝水之战前秦苻坚惨败的消息传来,北方各族的割据势力纷纷宣布脱离前秦统治,先后建立了一些割据政权。如原前燕宗室鲜[1]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一八六〇。
  [2]关于李渊先世在北朝的活动,本文暂不涉及。
  卑慕容氏所建之后燕(384年)和西燕(384年),羌族姚氏所建之后秦(384年),乞伏部鲜卑乞伏氏所建之西秦(384年)等。而氐族吕光则以平西域之威,回军河西,建立了后凉(386年)。吕氏所建后凉一开始就极不巩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387年有逃至建康(在今甘肃张掖)的王穆据酒泉,自称大将军、凉州牧;吕光西平(今青海西宁)太守康宁自称匈奴王,杀湟河太守张禧以叛;接着,张掖太守彭晃亦叛吕光,“东结康宁,西通王穆”。最后,吕光花了很大力气才平息了各地的反乱。[1]同时,后凉对被统治的各族施以压迫和掠夺的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内讧不断。这一切为河陇各族地方势力的重新割据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后凉境内秃发部鲜卑秃发乌孤首先脱离后凉,建立南凉政权,割据于河湟地区。同年,后凉张掖临松卢水胡沮渠氏又拥建康太守殷业为主,据酒泉、张掖等地,改元神玺,史称北凉。
  北凉建立后,遭到后凉的不断进攻,直到与南凉结盟,才暂时稳定了脚跟。398年,段业遣张掖太守沮渠蒙逊攻西郡(今甘肃武威西),执太守吕纯(吕光弟)以还,于是后凉晋昌太守王德、敦煌太守孟敏降北凉。
  段业即以孟敏为沙州刺史,孟敏则命陇西大族李暠为效谷(今敦煌东北)令[2]。400年,孟敏卒,李暠遂在敦煌护军郭谦、沙州治中敦煌索仙等的支持下,,自立为敦煌太守,进号冠军将军,请命于段业。北凉遂正式任命李暠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然而,此时,北凉右卫将军索嗣进谗言F段业,故段业又以索嗣代暠为敦煌太守,率骑500上任。在这种形势下,李暠在效谷令张邈及同母弟宗繇等的劝说下,发兵击走索嗣。段业无法,只好承认既成事实,进暠为“持节,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3]。
   同年,北凉晋昌太守唐瑶叛北凉,移檄六郡(敦煌、酒泉、晋昌、[1]参见《晋书》卷一二二《目光载记》;《资治通鉴》卷一〇六、一〇七等。
  [2]《资治通鉴》卷一一〇晋隆安二年条。
  [3]《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凉兴、建康、祁连),推李暠为“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暠即大赦,建年为庚子”[1]。“以唐瑶为征东将军,郭谦为军谘祭酒,索仙为左长史,张邈为右长史,尹兴建为左司马,张体顺为右司马,张条为牧府左长史,令狐溢为右长史,张林为太府主簿,宋繇、张谡为从事中部,繇加折冲将军,谡加扬武将军,索承明为右司马,令狐迁为武卫将军、晋兴太守,汜德瑜为宁远将军、西郡太守,张靖为折冲将军、河湟太守,索训为威远将军、西平太守,赵升为〓马护军、大夏太守,索慈为广武太守,阴亮为西安太守,令狐赫为武威太守,索术为武兴太守,以招怀东夏。又遣宋繇东伐凉兴,并击玉门以西诸城,皆下之。”[2]当时,西凉之地仅有凉兴郡(今敦煌东)以西,包括西域部分地区,上所述诸郡太守,如晋兴、西郡、河湟、广武、西安、武威、武兴诸郡及〓马护军,皆为侨置或名义上所设之郡县。
   在北凉初,李暠之所以能较顺利的建立西凉政权,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是当时河西的形势有利于西凉的建立。时后凉因南凉、北凉的分立和连年争战、内讧,而日益衰弱,而北凉初立,段业暗弱,内部矛盾重重,外有后凉的进攻,故对远在敦煌一隅的李暠无法控制。这一切是西凉能建立的大背景。
   其二,是暠一族自魏晋以来,即为河陇大族,所谓“世为西州右姓”是也。其高祖雍、曾祖柔均为西晋郡守,祖弇高祖雍、曾祖均为西晋郡守,祖弇为前凉武卫将军,安世亭侯。暠本人“少而好学,性沉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3]。任效谷令时,有“惠政”。因此,他为河陇汉族豪族大姓所看中,拥其为主,建立西凉政权,也绝非偶然。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李暠得到了河陇汉族豪族大姓的积极[1]《太平御览》卷一二四引崔鸿《十六国春秋·西凉录》。
  [2]《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3]《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支持。从最早劝说李暠割据敦煌的人和西凉建立初任命的各级官吏来看,主要有:宋繇、索仙、索承明、索训、索慈、索术、张邈、张体顺、张条、张林、张谡、张靖、令狐溢、令狐迁、令狐赫、汜德瑜、阴亮、尹建兴、唐徭、赵开等。其中索氏、阴氏、张氏、汜氏,自汉代以来即敦煌名族显姓。敦煌石室发现的伯希和编号(下简称P.)2625号《敦煌族志》残存敦煌大姓即有张氏、阴氏、索氏;P.4010号《敦煌名族志》残存索氏部分;斯坦因编号(下简称S.)1889号《敦煌汜氏人物传》则叙述汜氏世系颇详,残止于前凉汜瑷。令狐氏也是敦煌大姓之一,《元和姓纂》卷五令狐条记“汉有令狐迈,避王莽乱居敦煌,生称……”称以后子孙繁衍,为敦煌著姓之一。
   宋繇,亦敦煌大族,其曾祖配、祖悌,世仕张轨子孙。其为暠之同母弟,襄助暠立国,多有功绩。[1]尹氏为陇西天水大族(见S.2052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李暠后妻即尹氏,尹兴建或即尹氏一族。
  至于唐瑶,晋昌冥安人,原为北凉晋昌太守,他的支持是李暠能建立政权的关键。从李宝呼其子唐契为舅的情况看,李暠后嫁女与唐瑶次子唐和,则唐氏也是河西有权有势的大姓之一。赵氏,为陇右大姓,与李暠同郡望。
   由上可知,李暠是在敦煌和河陇汉族大姓的支持和拥戴下,才得以割据于河西敦煌一隅的。关于此,还可以找到一些实事来说明。如400年唐瑶叛北凉时,北凉酒泉太守王德亦反;在遭到沮渠蒙逊的进攻时,王德即焚城,将部曲奔唐瑶。翌年,北凉的酒泉、凉宁二郡又叛降西凉。[21从而使西凉兵不血刃,而得到河西重镇酒泉。至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李暠遂迁都酒泉以张体顺为建康太守,宋繇为右将军,领敦煌护军,与其子让(敦煌太守)镇敦煌。
   此时,西凉达到了极盛的时期,共设有:敦煌、酒泉、建康、西海、凉兴、晋昌、晋兴、西郡、河湟、西平、大夏、广武、西安、武威、武[1]《魏书》卷五二《宋繇传》。
  [2]《资治通鉴》卷一一一晋安帝隆安四年条;同书卷一一二晋隆安五年条。
  兴、张掖、凉宁、祁连、会稽、广夏、新城、高昌等22郡,〓马、敦煌、抚夷三护军。[1]然而,内大部分郡为侨置或名义上的,实际上只领会有敦煌、酒泉、建康、晋昌、西海、凉兴和高昌7郡之地。大致从今甘肃张掖东始,西至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在河陇当时的几个政权中,西凉的领地可以说是最大的。
   李暠所建之西凉政权,虽然存在仅短短的21年,然而其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占有一定的地位。
   首先,李氏西凉政权是五胡十六国时继前凉张氏之后,由汉族建立的另一政权,十六国中仅此两国为汉族所建。因此,西凉更多地保存和发展了汉族传统的文化。如李暠曾于敦煌南门外临水起堂,名靖恭堂,以议朝政,阅武事,并图画赞古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暠自为序颂,以明鉴戒之义,并图画文武群僚。又建嘉纳堂于后园,立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建恭德堂于城中恭德殿南等。三堂基址至唐仍存。[2]李暠对其七子进行传统的汉族儒学教育,也十分重视。迁都酒泉后,他曾写《诸葛亮训诫》以勖诸子,云“览诸葛亮训励,应璩奏谏,寻其始终,周、孔之教尽在中矣……且经史道德如采菽中原,勤之者则功多,汝等可不勉哉!”[3]因此,他的子孙均有才干,于北朝的政治、文化多有建树。
   西凉政权还十分重视汉族传统的儒学教育,李暠本人即“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其重用的儒臣最著名者,莫过于刘昞(字延明)。其人原以儒学显称河右,“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李暠征为“儒林祭酒”,且云:“吾与卿相值,何异孔明之会玄德。”[41刘昞的助教索敝,也是“专心经籍,尽能传暠之业”:还有辅佐李暠创业之宋繇,也“雅好儒学,虽在兵难之间,讲诵不废,每闻儒士在门,常倒履出迎,停寝政事,引谈经 [1]参见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八《西凉》;按内统计不够完全,缺高昌郡。
   [2]见《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敦煌石室发现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等。
   [3]《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4]《魏书》卷五二《刘昞传》。
  籍”[1]。李暠网罗了这批河右的硕儒名士,对于保存、发展汉族传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他们大多以后入北凉、北魏,对传播汉族传统文化亦有功绩。
   李暠还以剿灭五胡、兴复汉族文化为己任,多次遣使至东晋,表文中说:“……大禹所言,奄为戎墟,五岳神山,狄汙其三,九州名都,夷秽其七,辛有所言,于兹而验。”因此,他要“冀杖宠灵,全制一方,使义诚者于所天,玄风扇于九壤,殉命灰身,陨越慷慨”[2]。当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李暠表文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歧视观点和封建正统思想,应该批判。但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他保存和发展汉族传统文化的决心。
   第二,李暠于西凉境内,较为注重社会安定,发展农业生产,使西凉一度呈现出较为繁荣的局面。西凉建立初,李暠即屯田于玉门、阳关,“广田积谷”;他以“诸事草创,仓帑未盈,故息兵按甲,务农养土”为治国方针[3],并与秃发鲜卑所建南凉联合,以抗北凉之不断进攻,很少主动出击。史籍曾记载了一段有趣的事: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西凉司马索承明上言,劝李暠伐北凉,暠召见时说:“蒙逊为百姓患。孤岂忘之!势力未能除耳。卿有必禽之策,当为孤陈之;直唱大言,使孤东计,此与言‘石虎小竖,宜肆诸市朝’者何异!”承明惭惧而退。[4]迁都酒泉后,李暠更是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乃敦劝稼穑”,“年谷频登,百姓乐业”[5]。
   与此同时,李暠对内地迁来的大批汉族移民,进行安置。在前秦建元末(约384年),苻坚徙江汉(今湖北)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今河南)亦徙七千余户;后凉初发生郭黁之乱,武威、张掖以东人奔敦煌、晋昌者又有数千人,共约二万余户。如何安置这批汉族移民?这是西凉政权建国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李暠迁都酒泉后,则将这批移民皆徙之于酒泉。“分南人5000户置会稽郡,中州人5000户置广夏郡,余 [1]《魏书》卷五二《宋繇传》。
   [2]《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3]《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4]《资治通鉴》卷一一七晋义熙十二年条。
   [5]《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13000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1]故此四郡当为安置内地汉族移民所置之侨郡。这对于西凉西部的安定、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第三,西凉政权一直保持着与西域的关系,维系着十六国分裂割据时内地政权对西域的管辖。西凉建立初,李暠即“并击玉门以西诸城,皆下之”;迁都酒泉后,在给东晋的表文中说,要“西招城郭之兵,北引丁零之众”,并以其子让为敦煌太守,“统摄崐裔,辑宁殊方”[2]。今新疆吐鲁番魏晋古墓葬出土的文书中,也有西凉建初年号的残卷。如阿斯塔那一号墓出土的西凉建初十四年(418年)《韩渠妻随葬衣物疏》中,有“高昌郡高县(高昌县)都乡孝敬里明民韩渠”的文字[3]。此外,还有建初年间,当地人民入贷赁桑蚕、秀才对策等文物。[4]这一切说明西凉沿前凉等政权之后,于高昌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直接管辖。至于其他西域城郭国,虽未见西凉直接管辖的证据,但诸城郭国至少向西凉朝贡,名义上臣属于西凉,则完全可能。如文献曾记,西域鄯善前部王就曾遣使向西凉朝贡[5]。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李暠因南凉据姑臧.北凉扩地势强,其志未酬,忧愤而卒,时年67岁。因其长子谭早卒(404年卒),由第二子歆(字士业)继立。李歆即位后,“用刑颇严,又缮筑不止”,游畋奢靡,不听臣下劝谏,国势渐衰。420年,李歆不听其母后尹氏和大臣的劝谏,乘北凉沮渠蒙逊伐南凉之时(实际上是蒙逊所设圈套),率军攻北凉,兵败国亡。后虽有暠子恂在敦煌复国,旋即于412年为北凉所灭,凡历3主,共21年。
   创建西凉的李暠,唐代史臣评价甚高,如《晋书》撰者房玄龄等谓:“凉武昭王(暠谥号)英姿杰出,运阴阳而纬武,应变之道如神;吞日月[1]《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2]《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3]《吐鲁番出土文书》第1册,第14页、16-17页、113页等,1981年文物出版社。
  [4]《吐鲁番出土文书》第1册,第14页、16-17页、113页等,1981年文物出版社。
  [5]《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以经天,成物之功若岁。”[1]《北史》撰者李延寿亦说:“昭王以纬世之量,为群雄所奉,兵无血刃,遂启霸业。”[2]其实,因唐王室李氏自述出自陇西李暠之后,故唐代史臣对暠自然歌功颂德,多有溢美之词了。但是,平心而论,李暠于五胡十六国时,能在河西一隅建立汉族政权,继承和发展了汉族传统文化,维系与西域的关系,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有一定功绩的,是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李宝、李冲等与北魏的政权建设 史载李暠有10子,长子谭早卒,其余诸子均在西凉政权中任要职。
  西凉亡后,歆、让、恂先后被杀或自尽,其余诸子下落诸书均未载,恐也先后为蒙逊所杀。暠妻尹氏、诸女及第六子翻子宝等被囚于北凉都姑臧。而李宝舅唐契(唐瑶子)则任北凉晋昌太守。原西凉旧臣,如刘昞、宋繇等则仕于北凉。
   尹氏曾助李暠创业,多有襄助,“故西州谚曰:李、尹王敦煌”。她被俘至姑臧,坚贞不屈,蒙逊不杀,并为其子牧犍(一作“茂虔”)娶其女为妻。[3]刘宋永初二年(421年),唐契叛于晋昌,北凉沮渠蒙逊遣世子政德攻之。423年,政德攻下晋昌,唐契及弟和、甥李宝等奔于伊吾(今新疆哈密西),招集遗民,归附者二千余家,遂臣属于漠北的柔然。
  柔然以唐契为伊吾王。[4]437年,北魏太武帝以女武威公主妻北凉主沮渠牧犍,尹氏及女迁于酒泉,遂逃至伊吾,卒于该地。[5] 至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北魏灭北凉,沮渠牧犍弟无讳走保敦煌。宋元嘉十八年(441年),北魏遣军攻取酒泉,进围敦煌、无讳等西奔鄯善(今新疆若羌),敦煌空虚。次年(442年)在伊吾的李宝率众 [1]《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2]《北史》卷一〇0《序传》。
   [3]《晋书》卷九六《尹氏传》。
   [4]《魏书》卷四三《唐和传》。
   [5]《晋书》卷九六《尹氏传》。
  2000乘机入据敦煌,“缮修城府,安集故民”[1]。而唐契兄弟则率军西取高昌,途中唐契为柔然将阿若所杀,唐和收集余众与车师前部王车伊洛合军,后两人均投归北魏。[2]李宝则于同年底,遣其弟怀达、子承奉表入北魏。魏太武帝封怀达为散骑常侍、敦煌太守,留于京师平城,又遣使授李宝为“使持节、侍中、都督西陲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戎校尉、沙州牧、敦煌公,仍镇敦煌,四品以下听承制假授”。然而,北魏并不愿李宝仍坐镇敦煌,故于次年(443年),李宝入朝京师时,留之,拜外都大官。此为李暠孙宝一族入朝北魏之始。
   李宝(字怀素)在北魏政权内,先任外都大官,转镇南将军、并州刺史,后又还朝,除内都大官。文成帝即位后,宝代司马文思镇怀荒(今河北张北),改授镇北将军。北魏太安五年(459年)卒,年53岁。李宝本人主要任北魏军镇和地方行政官员,位从第一品下;他虽然于北魏政权贡献不大,但是他的子孙却不然。史载宝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公业早卒,其余五子及其子孙对北魏之政权建设颇多建树,其中尤以李冲以及李承子韶最为突出。下面从几个方面略加论述。
   1.关于北魏礼仪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李冲、李韶多有襄助之功。中国古代封建礼仪制度,虽多系空名,然影响士大夫阶层亦颇深;而且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胡族所建政权的汉化与采用汉族传统封建礼仪制度又有密切关系,故不可忽视。北魏政权是漠南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最初其礼仪制度,“稍僭华典,胡风国俗,杂相揉乱”。以后,则渐用从东晋俘虏或来降的儒士,如刘昶、蒋少游等,又用西晋末年以来保存魏晋礼仪,儒学最多的河西名士、硕儒,改革礼制。而后者即包括西凉亡后,投魏的李宝及其子孙。如北魏延兴年间(472—476),“修改车服及羽仪制度,皆令韶典焉”;后韶又“兼将作大匠,敕参定朝仪、律令”。韶弟彦,孝文帝时因“时朝仪典章咸来周备,彦留心考定,号为 [1]《资治通鉴》卷一二四宋元嘉十九年条。
   [2]《魏书》卷四三《唐和传》。
  称职”[1]。而李冲也曾参与由蒋少游主事的“议定衣冠”制度。[2] 2.在参制北魏律令方面,李冲、李韶亦颇有劳绩。《魏书·李冲传》记:“及议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高祖(孝文帝)虽自下笔,无不访决焉。”李韶也曾“参定朝仪律令”。据陈寅恪先生的看法,北魏有三次制定律令之举(太和初,太和十五年和正始元年),李冲参与的是第二次律令的制定,代表河西士人对律令的意见。“于是北魏之律遂汇集中原、河西、江左三大文化因子于一炉而冶之,取精用宏;宜其经由北齐,至于隋唐,成为两千年来东西刑律之准则也。”[3] 3.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乃鲜卑族汉文化之一重要里程,北魏历史上一大事,其中也有李氏一族的功劳。史载,孝文帝将创迁都之计,引侍臣访以古事。李韶说:“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4]孝文帝称善,坚定了迁都的决心。
  李冲亦进言于孝文帝说:“陛下方修周公之制,定鼎成周。然营建六寝,不可游驾待就;兴筑城郭,难以马上营讫。愿暂还北都,令臣下经造,功成事讫,然后备文物之章,和王銮之响,巡时南徙,轨仪土中。”后孝文帝至邺城,任命冲为镇南将军,委以营构之任。[5]可见,李冲、李韶对孝文帝迁都洛阳亦多有襄助之功。
   4.按汉族传统的封建礼仪营造宫室、都城,也是拓跋鲜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方面,李冲则出力最多。史称“冲机敏有巧思,北京(平城)明堂、圆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勤志强力,孜孜无怠,旦理文薄,兼营匠制,几案盈积,剞劂在手,终不劳厌也”[6]。孝文帝营洛都,在太和十七年(493年),“诏征司空 [1]《魏书》卷三九《李宝传附韶弟彦传》。
   [2]《魏书》卷九一《蒋少游传》。
   [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107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4]《魏书》卷三九《李宝传附韶弟彦传》。
   [5]《魏书》卷五三《李冲传》。
   [6]《魏书》卷五三《李冲传》。
  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1]。然其规制悉出李冲一人之手,且其规划洛京,如北宫市南等型制,多仿河西姑臧城而来,尔后又影响到隋唐时大兴、长安城之营建。这一点也早为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所指出。[2] 5.在北魏太和十年(486年).李冲提出以古代汉族政权施行的“三长制”,代替北魏天赐元年(404年)以来实行的“宗主督护制”。《魏书·李冲传》说:“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遂立三长,公私称便。”所谓“宗主督护”,是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初,“以八国姓族难分,故国立大师、小师,令辨其宗党,品举人才。自八国以外,郡自立是,职分如八国,比今之中正也。宗室立宗师,亦如州郡八国之仪”[3]。也就是说,在京畿、郡县及宗室内部按宗族组织,设立大师、小师进行管理,品举人才、督察课赋等。这是以宗法关系代替过去内地以地域关系为准的基层行政组织的倒退政策,然在当时却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可是,在宗主督护之下,各宗族首领,以及军事、行政上的宗族贵族,不断扩大自己荫附之营户、杂户。而“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4]。宗主督护制已成为社会发展之桎梏。
   李冲顺应时代之要求,提出废除宗主督护制,代之以三长制,其主要内容是:“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一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步一匹,下至牛,以此为降。
  大率十匹为公凋,二匹,调外费,三匹为内外百官俸,此外杂调。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1]《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2]前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65—66页。
  [3]《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4]《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
  食之。”[1]实行三长制的好处,正如孝文帝诏书所说:“又邻里乡党之制,所由来久。欲使风教易周,家至日见,以大督小,从近及远,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然后口算平均,义兴讼息。”[2]即是说,废除以宗法关系督民的宗主督护制,而代之以地邻关系督同的三长制,减少了荫附之户,使课有常准,平均负担。三长制初实行,“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3]。但是,北魏统治者为了拉拢中原汉族世家大族,强宗大族依然势力雄厚,不久他们势力渗入到三长制之中。这正如魏明帝时常景所说:“今之三长皆是豪门为之。”[4]尽管如此,三长制较宗主督护制为进步,这是毫无疑义的。[5] 6.李宝及其子孙在北朝政权中,曾任地方行政官吏甚多,见于记载的有: 李宝(并州刺史)、李抗(刘宋晋寿、安陆、东莱太守)。
   宝子承(荥阳太守)、茂(西兖州刺史)、辅(颍川太守)、佐(常山太守、怀州刺史、相州刺史、并州刺史),抗子思穆(京兆内史、营州刺史)。
   承子韶(并州刺史、行秦州事、行定州事、相州刺史、行雍州事、冀州刺史、定州刺史)、彦(齐郡太守、河南尹、行扬州事、平州刺史、徐州刺史、秦州刺史)、虔(清河太守、长乐太守、燕州刺史、兖州刺史)、蕤(东郡太守);茂子静(东平原太守)、孚(汝阳、汝南、中山三郡太守、沧州刺史);辅子延庆(陈留太守)、延席(安德太守);佐子柬(任城、济北二郡太守、济州刺史)、神?(荆州刺史、行相州事、行并州事、肆州刺史);冲子延实(青州刺史)、休纂(雍州刺史)、思穆子奖(行瀛洲事、魏尹)。
   韶子玙(东徐州刺史),彦子燮(高都太守)、德明(高阳太守),虔子晓(顿丘太守,广武、东二郡太守)、蕤子义兴(东郡太守,济、广二 [1]《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
   [2]《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
   [3]《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
   [4]《北史》卷四二《常爽附景传》。
   [5]参见马长寿《乌桓与鲜卑》第274-28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州刺史);静子遐(河内太守);延实子彧(广州刺史)、彬(齐州刺史),休纂子昴(广平郡太守)。
   玙子诠(任城郡守)、谧(高阳郡守、安州刺史),瑾子茜之(行阳翟郡守)、行之(齐郡太守);燮子士万(高都太守);唤子裒(章武郡守);奭(汲郡守),晓子仲举(司州武修令、冀州清江令);裒子义雄(琅琊郡守)、礼成(迁州刺史、北徐州刺史)、智源(高都郡守)、信则(沔州刺史)。
   由上可知,李宝(包括其弟抗)一族自入魏后,其子孙在北朝任地方州、郡、县各级行政官吏者甚多,几乎整个北部中国各地均有陇西李氏子孙任过地方官吏。不仅如此,从史籍上看,大多数李氏子孙在地方为政清廉,多有政绩。如李韶在冀州刺史任内,“清简爱民,甚收名誉,政绩之美,声冠当时”,“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二州(冀、定)境既连接,百姓素闻风德,州内大治。”[1]其子玙出为东徐州刺史,“为政清静,人吏怀之”[2]。李辅任颍川太守,“绥怀招集,甚得边和”[3]。李佐行荆州事,“威信大行,边民悦附,前后归之者二万许家”[4]。思穆为京兆内史,“在郡八年,颇有政绩”[5]。然而,也有个别李氏子孙在地方为政欠佳,如李彦,正光时任秦州刺史,“刑政甚严”,激起秦州各族人民的反抗,被杀。[6] 综上所述,李暠子李宝一族投归北魏后,作为河西传统汉族文化的代表,对北魏政权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多有建树,对北魏政权的巩固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北魏时期,陇西李氏一族贵盛无比,太和年间定四海望族,“以(陇西李)宝等为冠”[7]。而这些作用归结到一 [1]见《魏书》卷三九《李宝附传》。
   [2]《北史》卷一一〇《序传》。
   [3]见《魏书》卷三九《李宝附传》。
   [4]见《魏书》卷三九《李宝附传》。
   [5]《北史》卷一一〇《序传》。
   [6]见《魏书》卷三九《李宝附传》。
   [7]《新唐书》卷九五《高俭传》。
  点,那就是陇西李宝一族能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用传统的汉族文化、思想贯彻施行于北魏的礼仪、律令、都城建设及行政制度各方面,大大有利于入主中原的鲜卑族的汉化,加速了内地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其功善莫大焉。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周伟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