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14636条
基础文献
10条
析出资源
3057条
图表
2269条
人物
1556条
机构
843条
事件
5140条
地名
200条
专题
1175条
作品
286条
实物
100条
知识出处
全部
卓尼县志
碌曲人大志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
碌曲县志(1996-...
碌曲政协志1956-...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1996-2...
碌曲县志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甘南旅游指南
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916
/
976
13726
车巴沟景区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景区
车巴沟景区景区位于县境最西南部,包括迭当古城、峪古儿墩、麻路小镇、贡巴寺院、尼巴山寨牧场等景点。 车巴沟口的麻路藏语意为“下游部落”,它既是岷麻公路的西端终点,又与江尼公路交汇,扎古录乡政府亦驻此地。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成为县境内仅次于...
13727
石门峡景区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景区
门峡景区位于县境东部洮砚乡境内,包括石门峡、石门寺、哇儿沟遗址、水抱城庄、喇嘛崖、藏王坟等景点。 石门峡口为临潭、卓尼两县交界地,东岸为卓尼境。峡长约10公里,两岸石峰兀立,耸入云霄,峡前土丘上有清康熙初年所建之龙王庙,据说康熙皇帝访贤时曾...
13728
九巅峡景区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景区
九巅峡景区位于藏巴哇乡境内。“藏巴哇”意为后藏人,世称其为吐蕃之后裔,它与洮砚、柏林两乡共组成为卓尼东北部之“飞地”。历史上分别由狄道府、会川赵土司辖领,1954年划归卓尼县。世居白石山下的藏巴哇人称其祖先是“西藏后藏牛毛帐圈里”的居民,随...
13729
大峪沟景区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景区
位于县城东南,沿岷麻公路东南行约10公里处即为大峪沟口,沿途景点有石媳妇碉楼遗址、博峪土司衙门故迹,力赛口子、云江峡、旗布寺、三角石等胜景。 从县城沿洮河南岸行约3公里处,有一突兀奇特矗立于洸河岸畔的石峰,俗称“石媳妇”。此地有一美妙传说,...
13730
卡车沟景区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景区
卡车沟景区位于县城西南部,景区包括多架电站、阳坝古城、卓电古驮道、迭山横雪、石门天险等景点。 多架电站西距县城8公里,是县境内洮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装机容量7500千瓦,工程由穿山引水隧道、拦河大坝、发电厂房等宏伟建筑物组成。就近有麻地卡钢...
13731
康多峡景区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景区
多峡景区景区位于县境康多乡、杓哇土族乡的冶木河、岔巴河峡谷地段。东西段称下峡,南北段称上峡,共长30余公里,两段相交,略呈直角形。这里属西秦岭祁吕弧形褶皱地带,下峡山崖如斧劈刀切,壁立千仞,险峻异常。峡谷内石峰紧贴,近在咫尺,岩下冶木河激流...
13732
洮水流珠景观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景区
洮水流珠景观洮河古称涨水,因其发源于泓台山而得名,流经之地区亦称沸川。按现地理而言,它发源于西倾北麓的李恰如山及附近之勒尔当草原。流至碌曲西仓(唐之西仓州)后,脱开草原川地,渐入峡谷区,至阿拉、双岔及夏河境内之下巴沟,卓尼县境扎古录地段,两...
13733
手抓羊肉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手抓羊肉流行于牧区或县城居民之中,是将带骨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并佐以各种调料,煮熟后捞出用手抓食。所以称为“手抓”或叫“手抓羊肉”。在捞岀的热肉上撒一些碧绿的芫荽(香菜)并拌以大蒜,为日常食用与待客的上等食品。
13734
卓卦包子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卓卦包子又称藏包子、灌汤包子等。制做时将肉用两把腰刀,前后交错剁切成馅,并不断地渗浇调料汁,.包好上笼蒸熟后食用,灌汤包子皮薄馅嫩,汤满油多,色香味俱佳。
13735
蕨麻哲则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蕨麻哲则是将大米煮到七、八成熟,捞出后用冷水冲去面汁,拌以酥油,放笼内蒸熟。另将蕨麻煮熟,食用时在一个盘内将大米饭和蕨麻各盛一半,加上白糖,浇上酥油乘热吃,味道绝佳。多流行在牧区。
13736
臊子面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臊子面是流行于当地农区藏汉群众中的一种食品,俗称“尕汤”。是将白面(小麦面)和好后,用擀面杖擀薄,切成宽如韭菜叶窄的长条,下到锅里煮熟捞岀,调上臊子食用,又称为“长饭”。这在过去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上等饭,或用来招待贵客。近年来多用机压面条...
13737
搅团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搅团是在开水锅内撒入豆面,边搅边撒,成稠糊状,然后炮酸菜或做臊子食用。而藏族的搅团叫“尼合”,需加入适量的酥油和糖食用。
13738
麦索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麦索又叫碾珠儿。是将快成熟的青稞穗头摘下蒸熟,脱去麦芒皮壳,用石碾磨成条索状,调以菜油、辣子、芫荽、青蒜泥食用,则别有一番清香味。 县境内藏、汉、土、回等群众,制作点心的历史也很悠久,点心的种类也很多。
13739
贴锅耙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贴锅耙藏族群众擅长的锅贴,也叫贴锅耙。是将青稞面发酵和成面团,压为薄饼,贴于锅帮,锅底溜适当水,待锅开即可用温火焖熟,若夹抹“稀油”则味道更佳。
13740
琼锅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琼锅是把发好的面团揉和好后,内卷“苦豆”,放进带盖的铁制圆形容器中,然后置于炕洞,用牛羊粪火灰将锅埋住,约40分钟即熟。成为乡间走亲串友,探视病人的馈赠食品。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