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巅峡景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414
专题名称: 九巅峡景区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741.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九巅峡景区位于藏巴哇乡境内。“藏巴哇”意为后藏人,世称其为吐蕃之后裔,它与洮砚、柏林两乡共组成为卓尼东北部之“飞地”。历史上分别由狄道府、会川赵土司辖领,1954年划归卓尼县。世居白石山下的藏巴哇人称其祖先是“西藏后藏牛毛帐圈里”的居民,随军东征后于此定居。他们所尊的神是“白马山神”,传说是由“扎察那尼拉则”和“藏格日安加参”率领军队东征途中经青海率兵至此驻守边境的。后在其境内牛心崖上刻着东南西北四至境界.记载康熙年号,整个文字石刻约0.5平方米,风化漫漁已不可辨,所剩仅一、二字。附近还有康熙间所立之“番屯交界碑”。在九巅峡口的包舍口村有一古城遗址,城址边有校场,它应为古代屯驻洮河九巅峡口的重要军事重镇。当地村民每逢年节, 集体演唱“纸马舞曲”,舞蹈场面及词曲中充分表现了后裔们对祖先长期驻扎此地清苦军旅生涯的同情和缅怀,寄托了对他们岀征、战斗及胜利归来等情景的追忆和歌颂。 从包舍口燕子坪北即入九巅峡,以峡中之九座峰巅而得名,亦称酒店峡。自古以来此处为甘川古道捷径,行人商旅历代络驿不绝,传说半峡中有一王姓婆婆开一酒店,过往客商都要饮上几盏以壮行色,久之得名。九巅峡东边有海拔3888米的白石山和西边海拔3578米的莲花山余脉将洮河夹在其中,使河水像脱缰野马奔腾咆哮于其间。峡内河中巨石三五相叠,形如卧牛,激起惊涛怒吼,巨浪滔天。在10余公里的峡谷内,河面由七、八十米突缩到七、八米、十余米不等,合而复开,开而复合,两岸群峰竞秀,石壁耸立, 其间苍松翠柏或高耸云表,或倒悬崖头,其景美不胜收。古人为了开道通商,曾费尽千辛万苦,悬崖打孔,凌空凿石,架设栈道,修造木桥溜索,使其天堑变通途。岩壁上历代所建栈道孔穴,至今历历在目,古时所建河桥遗迹亦清晰可辨。现仍残存栈道数段。峡中有一古堡遗址,称桥道堡,附近崖上凿有石洞佛龛,尚有残存佛像。栈道石壁上有数处摩岩刻石,碑文中记载了历代修桥筑栈屡建屡毁的史实。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