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水流珠景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418
专题名称: 洮水流珠景观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744.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洮水流珠景观洮河古称涨水,因其发源于泓台山而得名,流经之地区亦称沸川。按现地理而言,它发源于西倾北麓的李恰如山及附近之勒尔当草原。流至碌曲西仓(唐之西仓州)后,脱开草原川地,渐入峡谷区,至阿拉、双岔及夏河境内之下巴沟,卓尼县境扎古录地段,两岸山势急剧靠拢,地形百转千折,山崖陡峭险峻,河水在石岸上左击右突,水花飞扬,加上水流落差较大,急流涌驰,每逢冬季气温骤降,湍急之河水溅起水花即凝为冰珠,散落水中,来不及结成冰块,就被巨浪推入中流,形成无数团絮、零散状冰珠涌向下游。这一大自然景观被历代咏称为洮州八景之一的“洮水流珠在洮河流经的9个县份中,仅卓尼区段就占全长的一半,其境内扎古录地区亦是形成流珠的区域之一,沿途均可欣赏到这一奇观,每当冬季来临,清澈碧绿的洮河,一改深秋容颜,河面上浮动着一团团、一堆堆流凌,它们在水面上时而聚合,时而分离,簇拥着流向下游,似一疋绣有梨花雪浪的团锦铺展在深山峡谷之中。当你瓢得一勺仔细观察,这些流凌却尽是颗颗分离、晶莹透亮、直径约半厘米的冰珠。洮州诗人赵廷章曾咏诗曰:“洮水含晶洁,严冬泛绿珠。浪翻圆影动,月照东云浦。消息通元妙,流行在有无。何劳蓬象罔,采取老龙须”。当地对这流珠又有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传说这流珠是由一美丽的农家女子的泪珠变成,满河数不清的冰珠都是她不堪奴役和凌辱,不屈控诉的珠泪。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