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峡景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413
专题名称: 石门峡景区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741.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门峡景区位于县境东部洮砚乡境内,包括石门峡、石门寺、哇儿沟遗址、水抱城庄、喇嘛崖、藏王坟等景点。 石门峡口为临潭、卓尼两县交界地,东岸为卓尼境。峡长约10公里,两岸石峰兀立,耸入云霄,峡前土丘上有清康熙初年所建之龙王庙,据说康熙皇帝访贤时曾于此经过,御封“石门金锁”美称。由此,洮州八景之一的“石门金锁”便从迭山石门移称此处。洮州清代贡生陈钟秀曾赋诗曰:“谁劈石门踞上游,边陲万古作襟喉.任它纵有千斤锁,难禁洮河日夜流”。石门峡两岸石壁相距不过五、六十米,洮水蜿蜒其间,峡内水流平缓, 水面清幽碧透如镜。相传大禹治水时,这里石山封闭,水路堵塞,一片汪洋。引来引去, 就是引不出去,惹得大禹性起,挥起开山大斧,将北面石壁劈为两片,大水才从中弯弯曲曲地流向北去。还传说鲁班爷也曾经过此地,见石门山石高耸,沟谷狭窄,就用手扳着石崖顶端,脚踏峡口,用法力推开了峡门,据说在石崖两边,一边有鲁班爷的手指印,一边有他的脚印。还说他在峡内喇嘛崖找了一块洮砚石作磨石,离开石峡时,峡内波涛汹涌喧嚣,震耳欲聋,很是烦人,就将一把凿子丢到河心,刹时,河水变得哑然无声,形成了洮河上最温顺、最安详的石峡……。 在峡口东十余里的高台地上,有一古刹名石门寺,藏语称“噶丹贤巴琅”。始建于元末,距今约六百年,坍废后重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山寺深藏在苍松翠柏之中,山泉流淌,风景如画,寺内古建筑大经堂尚存,在穹窿式屋顶的方格天花板和两厢的墙壁上,至今还残留着一幅幅精美的隐塑彩绘壁画。院内还矗立着重建寺院后镌刻的石碑,虽隔数百年,但碑文清晰如初。寺院背后的石崖上,曾凿有摩岩佛象,虽被风化浸蚀,其神态仍依稀可辨。 纳儿村位于石门峡内距峡口约五公里处,坐落在一个被洮水南、西、北三面环绕的半岛高处。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静,曾为洮州八景之一的“水抱城庄”,村名“纳儿”亦是藏语音译,意为呈脖子状伸于河水中的“半岛”。村中农户四、五十家,村后的二阶台地上,即为县境齐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过大量陶器、石器及彩陶等。这里又是著名的洮砚石料集散地,洮砚石料历代均由此处管理采掘、出售。 从纳儿村向北约2公里处,即是久负盛名的洮砚石料矿带露头喇嘛崖。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的歙砚齐名,共称中国三大名砚。从宋代起即闻名于世,为文人墨士争觅之珍宝。有“洮州石贵双赵璧"、“端溪、歙州无此色”之称。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载:“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得之为无价之宝。”著名诗人、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张文潜、晁无咎等亦对洮砚大加赞赏,有许多诗赋名句留世。 从喇嘛崖顺洮水北行,至下达勿村北1公里处,有藏王策墨林墓地,俗称“藏王坟”,位于该村果园之中,是藏王策墨林一世家族坟地,因其一度在西藏摄政而被称为藏王,并开创策墨林传承制度,因而其出生地及坟地驰名于整个藏区。其坟前原有藏王寺享堂大殿,后有陵园墓地为藏族群众和虔诚佛徒顶礼膜拜之胜地。临洮河与羊沙口有钢索吊桥相通,羊沙口村中还有包家寺古刹遗址,这里清泉叮咚,菩提遮荫,胜景令人目不暇接。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