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多峡景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417
专题名称: 康多峡景区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744.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多峡景区景区位于县境康多乡、杓哇土族乡的冶木河、岔巴河峡谷地段。东西段称下峡,南北段称上峡,共长30余公里,两段相交,略呈直角形。这里属西秦岭祁吕弧形褶皱地带,下峡山崖如斧劈刀切,壁立千仞,险峻异常。峡谷内石峰紧贴,近在咫尺,岩下冶木河激流澎湃,清澈见底,山间飞瀑如练,悬挂崖隙。峰顶谷间,千树交柯,万木竞翠,藤萝若带,野花飘香。上峡景观尤盛,奇峰怪石,层出迭现,千年古树,盘根错节,或幽奇、或俊秀、或明丽、或壮美,移步换景,引人入胜,恍若人间瑶池,地上仙境。峡谷顶部平原丘陵间,成为天然牧场,牛羊黑白相间。远眺白石山裸岩,白雪皑皑,高耸霄汉,史称“露骨山”。周遭点缀着稀稀落落的土族村寨,一座座搭板房鳞次栉比。此间的杓哇土族乡聚居着中世纪北方吐谷浑民族的后裔,经历代迁徙后定居于此,他们虽然长期与藏汉民族相处,但仍执著地保留了本民族特有的居宅、服饰及生活习俗。在其拉巴村后幽静的山谷峭壁间有一石洞,便是杓哇寺创始人罗桑南杰苦行静修之地,其周著名的佛教古刹多玛寺、水磨川寺都是他主持创建的。1943年著名的甘南农民起义领袖肋巴佛怀来仓•金巴加木措就是水磨川寺的活佛。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