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沟景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416
专题名称: 卡车沟景区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744.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卡车沟景区位于县城西南部,景区包括多架电站、阳坝古城、卓电古驮道、迭山横雪、石门天险等景点。 多架电站西距县城8公里,是县境内洮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装机容量7500千瓦,工程由穿山引水隧道、拦河大坝、发电厂房等宏伟建筑物组成。就近有麻地卡钢索吊桥横跨洮河,还有多架、麻地卡等齐家、寺洼文化遗址,可使游者尽情阅古览今。 从麻地卡吊桥渡洮河沿岷麻公路西行约10公里,即达卡车沟口,沟口右侧的悬崖上,屹立着一棵古老的迎客松,它像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向来往游客弯腰致意。沟口的村寨藏语称“达子多”,意为“大城”或“大城边之村寨”。亦有人以汉语直解为“蒙古人住过的地方”。据当地老人讲述,沟内原是洮州至迭州的古道,沟口至沟中某地有一大城。进沟约30公里,就到了迭峰脚下,此处海拔3500米以上均为裸岩,极少有植被覆盖,积雪长年不消,著名的古洮州八景之一 “迭山横雪”者即是。越山至南麓,有两块千仞削壁对峙如门,古道上仅有宽不足米的栈道悬于半崖,此处便是洮州八景中原称的“石门金锁”。1956年卓尼人民在人民解放军的援助下,修通了这条卓尼至电尕寺的公路,结束了前后山人民千百年来行路难的历史。1962年后,县境所辖上、下迭部分别划归迭部、舟曲两县后,才逐渐废弃了这条通道。 从卡车沟口继续沿洮河西行约6公里,便是洮西地区古代著名的军政重镇阳坝古城遗址。废墟残垣逶迤于山岗滩地间,著名的唐代八棱碑、唐彩绘陶骆驼、彩绘砖像等珍贵的文物便出土于此。古城隔河又有烽燧墩壕等古代军事设防遗址,现存州博物馆的 “唐故大将军李公之碑”就发现于此遗址。从拉扎河口出沟5公里便抵临潭县城,沿途还可领略一番旧洮古堡、牛头古城、甘布塔暗门及长城残垣的风姿。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