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101 / 976
150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注重优良畜种的引进、配育和改良,提高了畜产品商品率。特别是对绵羊的改良和普遍推广,较大程度的提高了羊单位的产毛率,年平均产毛率增长8.5%,提高经济效益3.5倍。
150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卓尼县交通发展建设情况。
150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工交局成立后,根据道路管理和养护的需要,于1979年初成立了卓尼县地方道路管理站,隶属县工交局,由副局长兼任站长,并配备道路整修养护技术员1人,道路专干4人。1988年改称县乡公路管理站至今。1981年3月,县革委会撤销,成立了县人民...
150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自明永乐间实行土司制以来,并无专门的交通管理机构设置,交通事务由土司衙门统管。1937年国民政府在卓尼成立了设治局,内设建设科,代管交通运输业。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10月成立了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其常设工作机构中设4个科,其中第...
150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汽车站成立于1963年7月,前身是设于寺台子山脚下的运输站及班车候车点,原属武都运输公司管辖,1958年移交甘南。60年代初,随着此地客流量的增大和客运事业的发展,甘南汽车运输公司于1963年初报省交通厅批准,在卓尼设立了汽车站。198...
150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由于人类生息繁衍的历史悠久,古代道路的发展也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境内即有临洮县郡的行政建置,与中原自然也就有了道路的联系。其时以县郡治所为中心,东与岷、宕、文诸州;北与陇西、河州;西与漒川、河源;南与松、茂、芳、叠等州间均有道路相通
150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由于人类生息繁衍的历史悠久,古代道路的发展也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境内即有临洮县郡的行政建置,与中原自然也就有了道路的联系。其时以县郡治所为中心,东与岷、宕、文诸州;北与陇西、河州;西与漒川、河源;南与松、茂、芳、叠等州间均有道路相通...
150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干流洮河自西向东纵贯县境,又有车巴河、卡车河、大峪河、纳浪河、新堡河、冶木河等大小支流近30条,形成了各条道路上的天然障碍。在此地聚居历史悠久的各族人民,出于生产、生活上相互交往、流通的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
150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道路建设的大规模发展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建国初,首先致力于古近代人行便道、驮道的拓展、整修,沟通了县、区、乡、村间的全木大车通道。这些大车道后来不仅成为县乡公路的前基,还为当时的县乡交通运输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51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截止1956年底,县境内的大车道几乎全部得到了整修和拓展,这些四通八达的大车道,为当时的城乡生产建设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县乡交通运输业立下了功勋。
151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穿越卓尼县境唯一的干线公路即岷(县)、合(作)公路,也是县境内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公路。岷合公路原称岷(县)、夏(河)公路,是从岷县香房崖起,经新城、卓尼(支线)、旧城、合作(支线)至夏河的公路,全长264公里,是由民国甘肃省政府投资征工兴建,...
151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县乡公路的建设始于1953年。当地人民政府以“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主导思想,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赈”的方式,动员全县各族人民,大搞县乡公路建设,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本地千百年来交通闭塞的落后面貌。截止19...
151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截止1990年底,卓尼县境所有林区乡镇及大部分村庄,洮局所属林场及工段均有公路相通,全长368公里,有大中型桥梁13座。洮河林业局历年在林区公路桥梁建设上的累计直接投资就达812万元。
151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境内由于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建桥历史悠久。有名的伸臂木桥,就是由古代的吐谷浑民族创建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县乡公路,林区便道公路的拓展,各类大中型永久半永久性的公路桥梁也随之建成。许多人行渡口也由原始过渡工具改造为永久性的钢索吊桥。当地...
151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地处高寒,阴湿多雨,水患成灾,加之境内县乡公路修筑标准低,道路养护亦成为当地交通方面的重要环节。县乡、林区公路在采取了集体承包与个人养护责任制相结合,专业养护与民工建勤相结合,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相结合的方法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