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道路养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2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道路养护
分类号: U418
页数: 2
页码: 371-372
摘要: 卓尼地处高寒,阴湿多雨,水患成灾,加之境内县乡公路修筑标准低,道路养护亦成为当地交通方面的重要环节。县乡、林区公路在采取了集体承包与个人养护责任制相结合,专业养护与民工建勤相结合,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相结合的方法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卓尼县 道路养护

内容

卓尼地处高寒,阴湿多雨,水患成灾,加之境内县乡公路修筑标准低,道路养护亦成为当地交通方面的重要环节。自1976年以来,县工交局地方道路管理站就根据此地自然条件和农牧区的分布,对县乡公路养护采取了四种不同形式的养护办法:一是根据农区人口密度大、村寨分布距离密集的特点,采取设立道班的形势进行养护,如东新路段上的洮砚、柏林等处;二是根据牧区、林区及半农半牧区人口稀少,群众居住较分散,地段辽阔,冬季封冻期较长,不宜组织道班的情况下,采取雇佣民工或动员群众组织民工建勤进行季节性养护,如岷麻路上段及延伸部分的江尼路、北临路诸段;三是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公路沿线群众分段承包养护,如岷麻路纳浪、木耳诸路段;四是林区实行养护队与生产季节性养护相结合的制度,如境内的各条林区专用道路。此地县乡、林区公路在采取了上述集体承包与个人养护责任制相结合,专业养护与民工建勤相结合,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相结合的方法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道班建设
  县乡公路道班建设始于1976年,随着地方道路管理机构的成立,县工交局于岷麻、洮柏等路段上组建了亦工亦农道班4个,招收亦工亦农养路工32人,实行农忙参加农业生产、农闲上路养护制度,集体住宿,伙食自理,国家每月每人补助劳务费13元,除此按同等劳动力参加社队年终分配。1978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这些道班自行解体。
  1987年7月,鉴于东新公路的全线通车,县工交局又在洮砚一一柏林一一新堡的路段上组建了3个民工建勤形式的道班。
  洮砚道班
  组建于1987年7月,班址设在白石山顶坟湾村附近的洮柏公路15公里处,建有3间砖木结构的道班房,配备小四轮拖拉机1台,民工建勤代表7人,具体负责洮砚至柏林23.5公里路段的养护。
  柏林道班
  组建于1987年7月,班址设在柏塔公路5公里处的野力大山西麓,建有砖木结构道班房3间,配备小四轮拖拉机1台,有民工建勤代表6人,负责柏(林)塔(儿窑)公路17公里路段的养护。
  新堡道班
  组建于1988年11月,班址设在藏巴哇乡石也村,亦建有砖木结构道班房3间,配备小四轮拖拉机1台,有民工建勤代表6人,负责柏林到新堡16公里路段的养护。
  以上道班以对所属路段进行定期铺沙、疏通水道、塌方补修及部分路面的整修等小型工程的保养施工为己任,数年来为东新路的晴雨通车、改善路况作出了贡献。
  二、公路绿化
  公路绿化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一可供行人车马乘凉,二可保护道路,美化环境。当地在发展县乡公路建设事业的同时,亦重视了公路绿化工作,至1990年底,全县在岷麻、东新两条主要公路上栽植杨、柳树14万余株,成活率达到50%,绿化路段近30公里。已形成林荫道的路段有新堡段、加当段、拉力沟段、纳浪段等处,总长约15公里,成材蓄积量约490余立方米。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机构

洮砚道班
相关机构
柏林道班
相关机构
新堡道班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