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道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1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古代道路
分类号: K878.4
页数: 6
页码: 356-361
摘要: 卓尼由于人类生息繁衍的历史悠久,古代道路的发展也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境内即有临洮县郡的行政建置,与中原自然也就有了道路的联系。其时以县郡治所为中心,东与岷、宕、文诸州;北与陇西、河州;西与漒川、河源;南与松、茂、芳、叠等州间均有道路相通
关键词: 卓尼县 古代道路

内容

第一节道路
  卓尼由于人类生息繁衍的历史悠久,古代道路的发展也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境内即有临洮县郡的行政建置,与中原自然也就有了道路的联系。其时以县郡治所为中心,东与岷、宕、文诸州;北与陇西、河州;西与漒川、河源;南与松、茂、芳、叠等州间均有道路相通。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是卓尼地区道路的进一步开拓和形成阶段。期间由于漫长历史阶段内各民族频繁迁徙,纷繁的军事征战和运输业的需要,各民族间商业贸易的往来,推动了道路向周边地区的拓展。境内南部的迭山,西北部的白石山、露骨山等高山峻岭间都有道路与外界相通。洮河沿岸也开始凿石架阁,修有许多栈道、桥梁和渡口,连接了陆路交通。唐末宋初,此地长期被吐蕃占据,由于吐蕃政权及各部落间采取封疆闭关、自守门户的政策,使大部分古道荆棘丛生,因山洪冲刷而废弃。其间除偶尔的战事外,各部落间与中原的交通运输几乎濒临中断的境地。元、明、清时期,由于国土相对的统一,时局相对的安定及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使道路交通又得到了开拓和发展。境内主要古道不断扩修,支线道路继续开拓,通往周边的小道也通过屯军、屯民垦殖业的发展而开通,逐渐成为军队调运、民间经济往来的通道。一些简易桥梁、溜索和木船、皮筏、木排等过渡工具的出现,又大大改善了境内的交通。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运输工具一一全木大车也因道路的拓宽应运而生,它不仅增加了物资的运输流量,亦促进了当地农牧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加之耗牛、骡马驮队的兴起,更进一步加强了与外地的经济联系和当地农牧民的经济发展并满足了其生活需求。境内历史悠久的古道路主要有以下诸条:
  一、羌中道
  羌中道以秦汉时羌人活动中心的古汎潭县城阳坝、旧城、牛头城为轴心而南北贯穿全境,北段以牛头城起,岀甘布塔暗门越腊利大山经完科洛至夏河美武、卡加、土门关至枹罕与河州古道相接。南段从牛头城沿拉扎河口至阳坝城,又顺洮水南岸东行至达子多进卡车沟,越光盖山至叠州、沓中,分路沿白龙江西至四川若尔盖、松潘;东至阶州、阴平。这是境内形成较早的一条古道,从秦汉时起随着本地行政建置的设置,这条古道上的活动就很频繁,许多重要战事曾经在这里发生,如汉马防的洮阳之战,三国时魏蜀临洮、沓中之战,吐谷浑政权的许多内外战争等。这条古道还连接了吐谷浑的河南道,从其重要军政据点牛头城沿洮水北岸西行,经江门关、洮源、激川西可至青海,南可至郎木寺、若尔盖。这条支线,既是吐谷浑政权统治时的“国道”,亦是历代青海河南及吐蕃等西域属邦使臣向中原朝贡方物的往来通道;还是佛教僧侣前往西域乌斯藏等地朝拜的重要路线;更是吐谷浑、吐蕃等部族政权进取中原进军的必由之路。这条古道直至明正德后由于朝廷下令“诸乌斯藏来者皆由四川入,不得经赴洮岷,遂著为例”而逐渐衰落。
  二、洮岷道
  洮岷道是从岷州(今岷县)沿洮水南岸溯流而上直至洮州阳坝古城的一条古道。据洮水流域古人类遗址的调査结果证明:岷、洮之间的古人类遗址大多集中在洮水南岸地区,如古道所经的纳浪、朝勿、温旗、羊化、也儿、阳坝等地都有大量古文化遗址留存。且在这条古道沿途,有许多历代古城堡遗址,当时就有人类生息活动的遗迹,也有原始道路的存在。《水经注》载: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上,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其“九山析旅”及《禹贡》西倾、朱圉、鸟鼠诸山中,西倾、朱圉两山,当在此地。这条古道亦是其治水必由之路。秦统一后的临洮县治所也在这条古道上,当时为了保持和朝廷的联系及便于统治,道路亦大为改观。西汉曾在此道西端地区设临洮县及洮阳郡,并于此设军事重镇南部都尉。由于军政需要,这条古道也成为此地与中原联系的重要纽带。东汉章帝建初间,烧当羌叛,与马防战于洮西,马防失利后沿此道退兵至岷州,筑索西城固守,迁南部都尉及临洮县居此后,这条古道才从畅通兴盛中逐渐衰落,后为历代洮岷诸地民间往来的大道。洮岷道东从古岷州起,从岷属坎布塔的高石崖入卓尼境,经西尼沟、大小板子、纳浪、朝勿、温旗、羊化、大扎、多坝、博峪诸地,从木耳桥北渡洮水至卓尼城,沿河南继续西行至达子多与古羌中道相接。沿羌中道越阳坝城西行至麻路,南与车巴沟古道相接;北渡洮河与河南道支线江可河、完科洛古道相接,至峪古墩与北山道相接。洮岷古道是贯穿县境东西途经最长的一条主动脉,也是境内使用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道。三、北山道
  南从古汎潭治所阳坝城起,北越达架暗门,经牛头城入板藏沟,又越官洛暗门至恰盖寺,又北翻山至康多水磨川寺,越花崖山出麻山关至景古城与狄道一一河州道相接。这条古道形成于秦汉时期,是由长期居住于此的羌戎民族开拓的,东汉之后逐渐废弃。晋隋唐时期又由吐谷浑吐蕃等民族重新开拓。此道中途的杓哇寺附近,至今还定居着此地唯一的少数民族一一吐谷浑的后裔一一土族。北宋熙宁中王韶进军洮州时,曾在景古城分右翼军从此道进军,故在高山峻岭、荆棘丛生的人行便道基础上拓展而形成。后由于狄道一一洮州道的改道而废弃。
  四、狄洮道
  狄洮道是古代洮州通往狄道的古道,分东西两线。西线从狄道起,渡洮河至康乐、景古城南至古水池县(今冶力关)越大岭山至童川(今羊沙附近),进大草滩沟越大石山后分道:西岀长川沟至旧城,又出拉扎河口南渡洮河至阳坝城;东出党家沟至新城(明代洮州治所),又西可至元明时安多地区的佛教中心禅定寺(今卓尼县城所在)。东线从狄道南行经会川西越关山出磨沟峡至峡城,穿九巅峡至新堡、柏林后分道:西从洮砚哇儿沟渡洮河至石门口后又分道,西进石门沟越后山坡至新城、卓尼;东沿洮水至铁城(今陈旗龙元附近),又西行经扁都(有鸣鹤城,疑为古当夷县城)而至新城、卓尼。东从柏林南行入岷州境,经中寨、梅川、茶埠至岷县与甘川大道相接。狄洮道西线开拓于秦汉, 是古临洮县与其陇西郡治狄道的通道之一,也是洮州通向中原及金城、甘、肃、凉诸州的古道。东线形成于唐末宋初,盛于明、清,是甘川驮队运输的捷径之一。狄洮道在历代时盛时衰,自元、明之后趋于畅通。
  除以上诸条古道外,境内还有许多与外地相通的便道支线,如车巴沟支线可通四川松潘、若尔盖等;大峪沟支线可至叠州西固;洮岷古道的南岸支线延伸至碌曲西仑、双岔,北岸支线岀江可沟与古羌中道相接等。
  第二节桥梁渡口栈道
  卓尼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干流洮河自西向东纵贯县境,又有车巴河、卡车河、大峪河、纳浪河、新堡河、冶木河等大小支流近30条,形成了各条道路上的天然障碍。在此地聚居历史悠久的各族人民,出于生产、生活上相互交往、流通的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在这些河流上架桥梁、设渡口、修栈道,为自己创造开辟了畅通的道路。
  一、桥梁
  卓尼境内修桥置渡的历史悠久,所建的桥梁在设计、用料、式样上独具风格,最典型的桥梁数伸臂木梁桥。
  伸臂木梁桥
  又称“踒桥”,踐为方言“撬”之意,取桥身用杠杆原理,将成排的木梁撬在两岸的大石笼中,逐排向前延伸直至两臂会合,又以木板铺设桥面,两岸的石笼充当桥墩,在墩上又铺架引桥而成。这种架桥方式由吐谷浑民族创造,早在十六国时期,吐谷浑就曾在黄河上采用此种方式架设过河历桥,又曾在洮河上架设过多座这种“踒桥”。据《沙州记》载:“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历,长百五十步,两岸垒石作壁基,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相镇压,两道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巨板横次之,施构栏,甚严饰”。此地利用洮河流域丰富的木材资源优势,历代在洮河及其各条支流上架设过许多座这种桥梁。如九巅峡洮河王公桥、卓尼木耳旧桥、羊化旧桥、西尼沟桥、录竹桥、强岔桥等洮河桥。车巴沟、大峪沟、卡车沟内的这种桥也遍布河上,几乎是五里有一村,有村即有桥,这些古桥今天虽然大多数被水泥桥所代替,但还有保留至今的,如大峪沟扎烈桥虽经多次维修,但其古风至今尚存。除“踒桥”外,此地古近代的桥式还有:
  木架桥
  是以河流两岸的天然岩石岸沿作桥墩,上架大圆木作桥梁,再铺桥面而形成,这种式样的桥梁多架设在支流小河上和河面狭窄而河岸坚固的河段上或河中尚有突岀的礁石利用而造成两孔桥。木架桥是此地极为普遍的一种桥式,它以其省工省料、简易可行而被人们广为采用,尤其是一些临时性的人行便道上,随便架设几根甚至一两根圆木即可过渡,只有永久性的桥梁上才铺设桥面。
  石墩木面桥
  是在两岸用条、块石砌成桥墩,上架木梁,再用木板铺设桥面而成,是近代创建的一种半永久性桥梁。卓尼城郊洮河上的木耳新桥,就是在原“踒桥”被洪水冲毁后由土司杨积庆在英国牧师安献全的建议下,由广东人承建的三墩两孔、水泥条石浆砌、木质桥面的石墩木面桥,曾取名“靖安桥”。
  冰桥
  卓尼地属高寒山区,境内的主要河流洮河在每年大雪前后结冻,直至翌年惊蛰前后解冻,在河流的许多背阴处河面结冰封冻,冰层坚厚,这些25〜40厘米厚的冰层,形成了天然的桥面,以供人畜、车辆行驶,而无落水之虑。《洮州厅志》卷三《桥梁》中载:冰桥是“济众之成于天然也……以梁以通之,耕者樵者忻忻,行者负者坦坦,其所济不亦众乎!”境内每年结冰期形成的著名冰桥多达数十处,有强岔、柏地旋、仙梯崖、多架寺、麻地卡、石媳妇、力赛、羊化、纳浪、结拉、包舍口、宗石等处。
  二、渡口
  渡口是连结河岸两边道路的设施。有的渡口经过长期发展而逐渐演变为桥梁,有的则是桥渡交替岀现。县境因洮河东西贯穿全境,从古自今形成渡口20余处。原始的渡运工具以木排、牛皮筏子为主,后逐渐发展为小型木船,原以畜力、人力牵引过渡。随着铁索钢丝的岀现而逐渐改进为钢索滑轮牵引的中型渡船。这些渡口的渡运工具极不稳定,一遇汛年,很多木船荡然无存,在新船尚未打好之时,只有以木排和皮筏等作为临时性的渡运工具,所以各渡口的渡运工具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以某种工具存在时期长短而载。桥渡交替的渡口则分别载入。
  三、栈道
  栈道亦名栈阁,俗称“鹦哥架”。它一般架设在依崖傍水的峡谷中和悬崖绝壁上,境内的各条古道上都有零星分布。大多栈道在古代交通史上往往因战争的需要而架设,又因战争而遭破坏。境内存在于永久性道路上的栈道首推九巅峡栈道,它是狄洮道东线上的必经之路,位于藏巴哇乡境内,从包舍口村入峡至宗石村岀峡,在全长约15公里的石峡内,沿途均以断断续续的栈道连接。九巅峡是洮河下游最险峻的一段石峡,两岸石崖万仞,似刀削斧劈,咆哮的河水在峡内翻滚奔腾,惊涛巨浪发岀震耳欲聋的吼声,河床与岩岸,形成一个下宽上窄的梯形,顶端宽不过数丈,可望而不可及,栈道就在北岸向内倾斜的半崖上架设而成,道面宽不足三尺,各段长数丈、数十丈,二、三里不等。道面仅容驮畜单行而不能转身,单人若在栈道相遇,尚可互让通过,偶而畜驮相遇,无法避让,只有双方协商,将一方畜驮推下栈道,由另一方付给牲口及货物之半价。特别在穿越一些地形复杂的栈道时,或吹牛角号,或高声吆喝,以传递声息,使对方在尚未踏上栈道时止步,待其通过后再行,栈道通行之艰难由此可知一二。县境内古桥梁、渡口分布见下表:
  卓尼县古桥梁一览表卓尼县古渡 口一览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