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路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1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道路建设
分类号: F540.3
页数: 11
页码: 362-372
摘要: 卓尼县道路建设的大规模发展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建国初,首先致力于古近代人行便道、驮道的拓展、整修,沟通了县、区、乡、村间的全木大车通道。这些大车道后来不仅成为县乡公路的前基,还为当时的县乡交通运输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卓尼县 道路建设

内容

卓尼县道路建设的大规模发展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建国初,首先致力于古近代人行便道、驮道的拓展、整修,沟通了县、区、乡、村间的全木大车通道。这些大车道后来不仅成为县乡公路的前基,还为当时的县乡交通运输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县乡公路和林区便道公路的拓建阶段,在此其间,岷(县)麻(路)、卓(尼)、电(尕)等县乡公路开始拓建,洮河林业局在县境内所属的4个林场和各工段间均开通了简易级林区便道。1958年随着“引洮上山”工程的上马,同时也开辟修筑了运送工程物资的会(川)、新(堡)、岷(县)、柏(林)等便道公路。这些道路的修建,使当地交通落后的面貌大为改观。从70年代初期开始,县乡公路的建设进一步发展,许多已建成的简易公路和林区便道得到全面整修,数条新建的县乡公路亦被开通,全县80%以上的乡(公社)政府驻地与县城通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公路建设事业更是日新月异,全县所有的交通死角几乎全部开通,乡村公路也开始延伸。原有的县乡公路和林区便道得到全面整修,很多永久性的桥梁涵洞也纷纷建成,彻底改变了原有县乡公路“夏秋怕雨水,冬春怕冰雪”的忧患。大多数道路达到了晴雨畅通无阻的等级路况。截止1990年底,全县所属的17个乡镇全部通车,其所属97个村委会中,已通车80个,占总数的82%。小四轮、手扶拖拉机、三轮兰驼等小型机动车道更是村村畅通。结束了卓尼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出门难、行路更难及物资运输长期依靠人背畜驮的历史。
  第一节大车道的整修
  全木大车是当地最原始的运输工具之一,从古至今担负着民间的短途运输重任,由于它的长年行驶,形成了境内乡村间断断续续、长短不一的大车道。这些大车道中,以古洮岷道(从岷县至车巴沟)的线路最长,使用年代最久,全长约150公里,它亦是岷麻公路的前基。此外,洮河北岸因山势平缓,也便于全木大车行驶,从明代初期就在古羌中道等古道上形成了断断续续的大车道路段。有从峪古墩越达架暗门、那子卡经牛头城、古战川至旧城长约25公里的路段;有从阳坝城北渡洮河从拉扎河口经旧城过羊永至卓尼全长70余公里的路段;又有新堡经恰布族过纳路寺东出拉麻、金钟至漳县全长150余公里的路段;还有从柏林经中寨通岷县全长60余公里的路段等。至于各村寨之间的短距离路段,更是纵横交错,在境内形成网状分布。
  1949年9月,卓尼和平起义,成立了卓尼藏族自治区。为了加强与邻地、县间的联系和交流,首先对卓尼至岷县的大车道进行了局部整修,将原路段50余公里的路面进行了拓宽取直、降坡取平的处理,使路况大为改观。1954年秋,随着原会川县新堡区划入县境而整修开辟了新堡至柏林长15公里,柏林至洮砚长17公里的大车道。次年,又整修了申藏至恰盖长25公里的大车道。这数条大车道的整修拓展工程全由当地区乡政府主持,由受益地区农牧民义务出工修建。部分地区还实行了换工互助的方式。截止1956年底,县境内的大车道几乎全部得到了整修和拓展,这些四通八达的大车道,为当时的城乡生产建设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县乡交通运输业立下了功勋。
  第二节干线公路建设
  穿越卓尼县境唯一的干线公路即岷(县)、合(作)公路,也是县境内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公路。岷合公路原称岷(县)、夏(河)公路,是从岷县香房崖起,经新城、卓尼(支线)、旧城、合作(支线)至夏河的公路,全长264公里,是由民国甘肃省政府投资征工兴建,于1944年初动工,1945年12月竣工,历时两年。这条公路因工程量大,投资少而遗留工程较多,整个路况技术标准低,仅以便道通车。修筑时,曾将全线分为四大段:第一段为岷临段,从岷县至新城,全长70公里;第二段为临完段,从新城至完科洛,包括卓尼支线5.5公里,全长73公里;第三段为完慕段,从完科洛至慕黑龙山,包括合作支线4公里,全长63公里;第四段为慕拉段,从慕黑龙山至夏河县驻地拉卜楞,长58公里。全线修筑土方的施工任务均由各县(设治局)民工承担,木石料就地征用,各县分片包干。卓尼设治局民工承担了卓尼支线5.5公里及完科洛至合作63公里的筑路任务,除部分桥梁涵洞等设施因经费不足未建外,主要工程于1945年11月竣工,以便道通车。
  1952年,卓尼自治区行委第四科(建设科)负责动员民工,对卓尼支线5.5公里路段进行了全面整修,共投工433个,投资587.4元,于当年完工。
  1953年秋,洪水泛滥,甘南境内的主要交通线兰郎公路交通中断,岷夏公路随之成为全州唯一的运输线,全州动员临潭、卓尼、夏河三县民工对岷夏公路全线203公里路段进行全面整修和重点桥梁涵洞的修建:共完成土石方9085立方米。还在卓尼支线上修筑石墩木面桥1座,石拱涵1道,投资1.25万元。
  1956年3月,随着甘南州府驻地从拉卜楞迁往合作镇而将岷夏公路正式更名为岷合公路,并首次在沿线竖立了里程碑及行车标志,路况达到国家6级公路标准,其全线土砂混铺路面达到了晴雨通车的要求。其间,卓尼支线由卓尼县动员民工建勤2143个工日,又对原路面进行了加宽和降坡处理。
  岷合公路由于穿行在临卓两县的插花带上,所以其在卓尼境内呈间断状,分五段共61.2公里。第一段:卓尼支线5.5公里,是从卓尼县城起至上卓梁与干道交汇。此段于1981年采用机械撒铺方法,铺筑柏油路面,共投资23.33万元。1988年曾毁于山洪,1989年重新修复。第二段从上卓梁至官洛湾0.7公里,为土砂混铺路面;第三段从羊升山至坡岔河长2公里,土砂混铺路面;第四段起于县境阿子滩乡与临潭县交界处之坯线口,经古战川、阿子滩、甘布塔越达鲁什山至江可河共13公里。其中10公里为油路,3公里为土砂路。第五段从亦子多村入县境经完冒沟、沙冒沟至东日口,全长40公里,均为土砂混铺路面。此五段中,卓尼支线5.5公里与阿子滩段10公里路段达到国家“部颁”三级公路标准,也是整个岷合公路上路况最佳、路面级别达到次高级标准的路段。
  第三节县乡公路建设
  卓尼县县乡公路的建设始于1953年。当地人民政府以“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主导思想,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赈”的方式,动员全县各族人民,大搞县乡公路建设,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本地千百年来交通闭塞的落后面貌。截止1990年底,全县新修、整修、改建县乡公路11条,全长409公里,修建公路桥梁23座,全长585米。
  —、卓电公路(卓尼一一电尕寺)
  卓电公路北起卓尼县城,渡河与岷麻路相接,沿洮河南岸西行至达子多村后南行进入卡车沟,经郭札、大日卡诸村越光盖山又经扎尕那、益哇抵电尕寺(原为卓尼县属上迭区驻地,现为迭部县治),全长109公里。
  位于迭山北南麓之卓尼与迭部,自明代起同属卓尼辖地,仅有穿行于悬崖峭壁、深山密林中的一条崎岖驮道相通。加之光盖山长年积雪,山高路滑,数处栈道宽不盈米,人畜过往无不胆颤心惊,每年跌入沟壑中的死伤人畜不下数十。1955年冬,甘肃省政府为了便利卓尼前后山藏胞的交通运输,开拓甘川通道,批准修建卓电公路。1956年甘南州批准卓尼县实行“民工建勤”,并由洮河林业局投资18.6万元,于1956年4月在卓尼至达子多路段先期动工。是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经请示总参谋部批准,调动临夏驻军步兵11师工兵营和甘南驻军内卫二团全体指战员参加筑路工程,并担负达日卡经光盖山至电采寺全长77公里的主攻路段。卓尼县组织民工200余人担负卓尼至达日卡32公里的修路任务。并协助筑路部队运送给养,测量路线,安排住宿,协调军民关系及解决占用土地,征用木石料等问题。
  筑路大军于1957年5月5日至13日先后抵达工地。5月20日正式开工,9月23日完工,10月1日在光盖山部队工程指挥部驻地召开了隆重的通车典礼。这条公路虽然经过的地段山高崖陡、高寒积雪、地形复杂,工程非常艰巨,但由于使用了风钻、爆破等先进机械和技术设施,再加军民齐心协力,先后仅用了9个月时间就全线通车,是卓尼筑路史上的壮举。卓电公路工程共计投入114.01万个工日,挖填土石方工程量616.14万立方米,每人每日完成土石方工程量达5.4立方米,完成工程计划定额的133%。修建大小木架桥30座,共长333.6米,涵洞9道,伐木323.4立方米。1958年底,这条公路因光盖山积雪阻车,加之卓尼、迭部两县分治,交通冷落等原因失养弃用,至今未能修复。
  二、岷麻公路(岷县——麻路)
  岷麻公路东起岷县野狐桥南栈里村,沿洮河南岸西行经卓尼县城西至扎古录乡驻地麻路村,全长103公里。东西依次贯穿卓尼县所属的纳浪、木耳、大族、卡车、扎古录及柳林6个乡(镇)和洮河林业局所属大峪、卡车、车巴3个基层林场。初修于1953年,次后于1958,1964,19723982,1988年5次整修改建,使用近40年,是卓尼县县乡公路中东西贯穿卓尼全境的交通运输主动脉之一,前后分3段修成。
  1953年,卓尼县政府决定在洮河南岸原大车道的基础上修筑岷麻公路第一段。即从东端栈里村与岷合公路相接处起至卓尼城南木耳桥长50公里的路段,由纳浪、多坝、博峪沿线等处村民采取“民工建勤”方式,分户、分人、定时、定额承包修筑。木耳桥至县城支线1.5公里由柳林镇民工承包修筑。工程由县政府第四科派员指挥,并抽调县乡干部协助。木石料均从当地征用,民工口粮工具自带。共投入23.89万个工日,移动土石方工程总量216.6万立方米,修建中小型简易木石桥4座,历时9个半月竣工通车。
  岷麻公路第二段(卓尼至达子多)始修于1956年4月。卓尼县在承担了卓电公路卓尼经达子多至达日卡段的修筑任务后,即先行在此段动工。全县抽调民工200余人,由当时的洮河林场(洮河林业局前身)协助筹措经费4.6万元,历时8个月(中间停工3个月)于次年5月底修通,长22公里,修建石墩木面桥4座。
  岷麻公路第三段(达子多至麻路)是由洮河林场筹资主持修建的。1957年9月,在岷麻公路卓尼至达子多段已打通的基础上,筹资10万元,雇佣民工300余人,动工修建岷麻公路第三段,工程基本上是以加宽原来的沿河驮道、大车道基础上修建,个别地段进行了改线降坡。于是年底打通以便道通车,全长31公里,完成土石方23万立方米,修筑土木石结构便桥4座。1958年春,县政府在岷麻路全线已打通便道的基础上,抽调民工500余人,历时40余天,投入工日20余万个,移动土石方98万立方米,对全线进行加宽、降坡、取直,铺设土砂路面及加固桥梁、疏通水道的整修,使其达到了晴雨通车的标准。1988年,鉴于岷麻公路使用年限较久而常年失修失养、路况日趋转差的状况,经县政府报请州交通局批准并拨款28万元,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对岷麻公路全线进行整修改建。是年即完成了下段卓尼至野狐桥50公里,次年完成了上段卓尼至麻路53公里。改建后的岷麻公路达到了国家简易公路标准,并由县工交局组织在沿线设立了民办公助常年养路队定期养护。
  三、燕石公路(燕子坪——石灰路)
  燕石公路是从九巅峡口燕子坪经藏巴哇乡境的新堡、纳路寺进入漳县境内的拉麻至金钟乡驻地石灰路。东出漳县东扎口与甘川公路相接,全长46公里,系引洮上山工程在原大车道的基础上修建。全部工程由靖远工区3000余引洮民工历时三个月于1958年5月建成通车。它担负了引洮总部(当时驻渭源会川)与靖远工区(驻包舍口)之间全部工程物资的运输任务。公路通车后,每天行驶在这条公路上的运输车辆不下数十,将工程所需的工具、器材、机械、给养源源不断的送往工程第一线,也给当地群众的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方便。四、临北公路(临潭一一北山)
  临北公路是1962年临、卓分县后筹建的第一条公路,南起临潭县城,北经县境申藏乡越大沟山至北山恰盖乡驻地恰盖寺,全长29公里。东北与北(山)羊(沙)林区便道相接。是北山与县城之间的通道之一。临北公路工程聘请临潭公路段段长庞进恩负责测绘与工程指挥,并借调该段领工员3人亲临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由县财政筹资5万元并抽调申藏、恰盖两乡民工600余人以“民工建勤”方式参加施工,于当年年底完工。因当时刚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民工积极性低落,工程质量较差,仅以便道通车。尽管如此,这条公路的修成,给长期交通闭塞的北山藏族人民带来了极大方便。尤其是临北路南端与岷合公路相接,可西通合作,东南通卓尼、岷县。北经羊沙与新(城)、冶(力关)公路相接,北通康乐、临夏、临洮、兰州。大批的粮食及供应物资经此路运送到北山藏胞手里,北山的大批畜产品及木料又经此路运送岀去,为北山藏族群众尽快恢复发展农牧林业生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江尼公路(江可河一一尼巴)
  江尼公路全长42公里,以麻路洮河渡口为界分南北两段。南段从岷麻路之西端终点麻路起,南进车巴沟经刀告至尼巴,长27公里;北段从麻路北渡洮河进癿力沟至江可河与岷合公路相接,长15公里。全线南北横穿县属尼巴、刀告、扎古录、完冒4乡。
  江尼公路始修于1964年4月。是由县政府批准,县经计委主持修建的。工程由副县长陈旺秀亲任总指挥,黄立芳、郭秉忠任副总指挥,郭秉忠兼任技术指导。抽调全县民工750余人以“民工建勤”方式施工修建。于当年11月竣工通车。麻尼段27公里工程投劳14.5万个工日,开挖土石方50.4万立方米,修建公路木桥5座,全长37.5米。
  江尼公路的建成,不仅延伸了岷麻公路,沟通了车巴沟与县城的交通联络,而且打通了车巴沟地区西通州府合作的通道。原中途的麻路渡口以木船摆渡车辆行人,1990年,省、州及洮局联合投资250万元,动工修建麻路洮河大桥,由洮河林业局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测绘设计并施工,计划于次年10月通车。江尼公路与麻路洮河大桥的修建,为今后岷合公路的改线及迭(部)、合(作)公路的兴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洮新公路(洮砚一一新堡)
  洮新公路西起洮砚乡驻地哇尔沟村,东越白石山经柏林乡北至藏巴哇乡驻地新堡村,全长39.5公里。1969年,甘南州计委拨款1.8万元,批准在原引洮工程运输便道的基础上修建洮新公路洮(砚)、柏(林)段,长23.5公里。工程由当时的洮砚乡乡长卢文耀率领本乡民工施工,州交通部门派遣包卫东任技术指导。全段工程仅用了70天即打通通车,并用20矢时间整修了原柏林至新堡的林区便道,使洮新公路全线通车。这条公路的建成,除沟通了县境东部三乡的交通运输外,并与原引洮工程废弃的燕石路、林区便道燕岷(县)路相接,分别于东扎口、梅川两地连通甘川干线公路。使东部三乡的汽车运输可绕道岷县而至卓尼县城。也为新(城)柏(林)、必(林)塔(儿窑)公路的兴建奠定了基础。七、东新公路(东扎口一一新城)
  东新公路是卓尼、临潭、漳县三县合用的一条县乡公路。由于1972年以后洮(砚)柏(林)段、新(城)石(门口)段公路的便道通车及洮砚洮河大桥的建成,基本上构成了这条公路的雏形,但沿线路况差,绕道多,坡陡弯急,水害严重,时断时续,不能保证通车。1979年,省交通厅投资48万元,对新石、洮柏两段公路进行了整修和部分路段的改造。通车能力虽有提高,但因工程艰巨,资金有限,水患未除,坡陡弯急等问题依然存在。1980年遭特大暴雨,洪水成灾,新城至石门口路段受灾尤为严重,交通中断达4年之久。卓尼所属东部三乡绕道岷县至县城的历史再现。1984年10月,县政府为了使次年东新公路全线开工的顺利进行,先期在柏塔段动工,绕开原塔儿窑绕道牛心崖至柏林的40余公里,直接开辟从柏林越野力大山至塔儿窑13.5公里的路基。工程由县工交局主持施工,抽调全县民工1760余人,由副县长杨正任总指挥,县工交局副局长周旦知、梁子才任副总指挥,万方任技术员,在甘南州公路工程队已测量设计的基础上,历时两个月于当年12月底开通路基,以便道通车。
  1985年3月,国家实行粮棉布以工代赈,这条公路正式列入全线改造项目,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桥涵荷载汽一20,挂一80,沿线各县境内分别由各县主持改造。卓尼县负责洮砚至柏林至塔儿窑两段的施工。投资108万元,实际耗资101万元,节余的7万元用于柏林至新堡段的公路改造。全部工程重点改造坡陡弯急、线型不良、治理翻浆等盲肠路段,共移动土石方工程量61万立方米,修建混凝土平板桥(柏林桥)1座,净跨10米,钢筋混凝土涵洞29道,长29米,防洪工程2处,计492立方米。改建原大滩梁1处,因坡陡弯急,地形限制,改移越野力大山,比原道延长了3.5公里。改建后的洮柏段长23.5公里,柏塔段长17公里。东新公路在县境内的总长度为40.5公里。于1985年8月全线竣工通车。
  东新公路被重点改建后,路况超过了原岷合公路的等级,增强了县境东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加强了此地和县城、外地之间的交通运输与商贸交流。对改善边远地区贫困面貌,提高人民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四节林区公路建设
  卓尼县是甘南州的主要木材蓄积基地之一,驻有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下辖的洮河林业局及其所属的车巴、卡车、大峪、新堡(后划归县有)4个林场及羊沙、冶力关2个林场的管理覆盖地域。广大林业战线上的职工,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深山密林中勘査设计、开辟林区公路,为当地县乡公路、林区公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地许多县乡公路就是在原有林区公路的基础上改建的。截止1990年底,县境所有林区乡镇及大部分村庄,洮局所属林场及工段均有公路相通,全长368公里,有大中型桥梁13座。洮河林业局历年在林区公路桥梁建设上的累计直接投资就达812万元。其历年修筑的主要林区公路和大中型桥梁可见下表:
  卓尼林区公路桥梁修筑年代及投资情况
  第五节桥梁渡口建设
  卓尼境内由于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建桥历史悠久。有名的伸臂木桥,就是由古代的吐谷浑民族创建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县乡公路,林区便道公路的拓展,各类大中型永久半永久性的公路桥梁也随之建成。许多人行渡口也由原始过渡工具改造为永久性的钢索吊桥。当地各族人民行路难,过渡更难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建国以后建筑的主要桥梁渡口有:
  卓尼洮河大桥
  卓尼县城郊原建有伸臂木桥1座,称木耳桥,1914年被洪水冲毁。修复后又毁于1919年的洪水。卓尼土司杨积庆于1922年〔民国11年)在英国牧师安献全的建议下修筑石心混凝土桥墩3个,木板桥面,建成后取名“靖安桥”,后因战乱破坏,桥面烧毁,桥墩倾斜,后改修为一座简易木桥。卓尼和平解放后曾几经加固,但终因抵抗名住洪水袭击而于1958年被冲毁。为了适应日益繁荣的城镇交通建设和林区建设的需要,卓尼县革命委员会和洮河林业局协商决定在卓尼县城大街南端的洮河上新建永久性大桥。由洮河林业局投资56万元并负责测设施工,卓尼县以民工建勤方式动员抽调全县民工300余人,于1971年1月动工,同年10月竣工通车。桥型为钢混结构双曲拱,5孔净跨25米,全长175米,桥面宽7米,荷载汽一13,挂一60。
  卓尼洮河大桥的建成通车,使洮河两岸郊区人民永远结束了靠木船、铁索过渡的历史。桥身犹如一条彩虹,将洮河南北两岸连成了一片。原先荒芜的南岸沙滩,现在变成了新市区,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沿着笔直平坦的岷麻公路排成了一条整洁的街道。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洮砚洮河大桥
  洮砚大桥座落在临、卓两县交界的石门峡口。1972年初,卓尼县革命委员会在新(城)石(门口)公路、洮(砚)、新(堡)公路均已便道通车的基础上,决定修筑洮砚洮河大桥,沟通东部县乡公路。经报请州交通局批准,并拨款38万元,委托州交通局所辖的地方道路工程队测设承建,县上仍以民工建勤方式抽调民工300人参加施工。于1972年3月12日动工,同年9月5日竣工通车。桥型为钢混结构双曲拱,1孔净跨77米,全长96.47米,全高15.41米,桥面宽&18米,荷载汽一13,挂一60。
  洮砚大桥是继卓尼大桥后,县境内建国后洮河上建造的第二座大桥。它的建成通车,不仅彻底结束了东部3乡交通绕道岷县的历史,还为东(扎口)、新(城)县乡公路的进一步拓展打下了基础。
  达子多桥
  桥址位于卡车河与洮河交汇处的达子多村西。是卡车河上较大的一座公路桥梁。它始建于1956年4月的卓电公路动工前夕,由卓尼民工所建,原为石笼木桥,1958年毁于洪水。此后由洮河林业局所属卡车林场修复,但屡修屡毁。1975年,洮河林业局投资13.2万元,雇佣民工建成了1座净跨20米的半永久性石墩石拱桥。于1980年复毁于洪水。1982年春,洮河林业局会同县工交局,再次投资15万元,建成了永久性的钢混结构拱桥。1孔净跨20米,全长27.5米,宽6米,于1982年8月竣工通车,荷载汽一13,挂一60。是县乡岷麻公路和通往卡车沟林区公路的一座主要桥梁。
  多坝桥
  位于木耳乡驻地多坝村东大峪河与洮河的交汇处。是大峪河上最大的一座公路桥。初修于1953年9月,卓尼县人委修筑岷麻公路野狐桥至卓尼段时,曾在此修建石笼木面桥1座,1958年毁于洪水,后虽经数次修复,但随修随毁。1972年初,洮河林业局投资17.6万元,雇佣民工100余人,并主持测设施工,于同年8月竣工通车,桥型为钢混结构双曲拱。2孔净跨25.54米,桥身全长64米,宽6米,荷载汽一13,挂一60。多坝桥的建成,为岷麻公路和大峪沟林区公路的畅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麻路洮河大桥
  麻路渡口是岷麻公路终端与江尼路交叉之所在。历年来过往车辆均靠木船摆渡。1990年,卓尼县政府经报请省州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列项,并于是年投资1万元,作为前期测绘、设计费用,工程总投资为256万元,由县工交局委托洮河林业局承建。桥型设计为钢混结构双曲拱,桥长94.1米,宽8米,高10.2米,荷载为汽一13, 挂一60,计划于次年5月开工。
  麻路大桥建成后,不仅能全面沟通县境西部各县乡公路之间的交通,亦对岷合干线公路改道于岷麻路及迭合公路改线、甘川公路的改线均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人行渡口吊桥建设
  在重视公路桥梁建设的同时,县政府亦于1982年起,陆续修建改善境内人行渡口的过渡条件,先后在塔乍、立珠沟、强岔、麻地卡、羊沙口、包舍口、九巅峡口等处分期建成了一批洮河钢索吊桥。这些吊桥的长度均在60米以上,其载重量不仅能过渡人畜、架子车、小四轮与手扶拖拉机,有些还能行驶小汽车,便利了洮河两岸农牧民群众的交通运输及农牧业生产。卓尼县1949〜1990年建筑桥梁一览表第六节道路养护
  卓尼地处高寒,阴湿多雨,水患成灾,加之境内县乡公路修筑标准低,道路养护亦成为当地交通方面的重要环节。自1976年以来,县工交局地方道路管理站就根据此地自然条件和农牧区的分布,对县乡公路养护采取了四种不同形式的养护办法:一是根据农区人口密度大、村寨分布距离密集的特点,采取设立道班的形势进行养护,如东新路段上的洮砚、柏林等处;二是根据牧区、林区及半农半牧区人口稀少,群众居住较分散,地段辽阔,冬季封冻期较长,不宜组织道班的情况下,采取雇佣民工或动员群众组织民工建勤进行季节性养护,如岷麻路上段及延伸部分的江尼路、北临路诸段;三是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公路沿线群众分段承包养护,如岷麻路纳浪、木耳诸路段;四是林区实行养护队与生产季节性养护相结合的制度,如境内的各条林区专用道路。此地县乡、林区公路在采取了上述集体承包与个人养护责任制相结合,专业养护与民工建勤相结合,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相结合的方法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道班建设
  县乡公路道班建设始于1976年,随着地方道路管理机构的成立,县工交局于岷麻、洮柏等路段上组建了亦工亦农道班4个,招收亦工亦农养路工32人,实行农忙参加农业生产、农闲上路养护制度,集体住宿,伙食自理,国家每月每人补助劳务费13元,除此按同等劳动力参加社队年终分配。1978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这些道班自行解体。
  1987年7月,鉴于东新公路的全线通车,县工交局又在洮砚一一柏林一一新堡的路段上组建了3个民工建勤形式的道班。
  洮砚道班
  组建于1987年7月,班址设在白石山顶坟湾村附近的洮柏公路15公里处,建有3间砖木结构的道班房,配备小四轮拖拉机1台,民工建勤代表7人,具体负责洮砚至柏林23.5公里路段的养护。
  柏林道班
  组建于1987年7月,班址设在柏塔公路5公里处的野力大山西麓,建有砖木结构道班房3间,配备小四轮拖拉机1台,有民工建勤代表6人,负责柏(林)塔(儿窑)公路17公里路段的养护。
  新堡道班
  组建于1988年11月,班址设在藏巴哇乡石茁村,亦建有砖木结构道班房3间,配备小四轮拖拉机1台,有民工建勤代表6人,负责柏林到新堡16公里路段的养护。
  以上道班以对所属路段进行定期铺沙、疏通水道、塌方补修及部分路面的整修等小型工程的保养施工为己任,数年来为东新路的晴雨通车、改善路况作出了贡献。
  二、公路绿化
  公路绿化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一可供行人车马乘凉,二可保护道路,美化环境。当地在发展县乡公路建设事业的同时,亦重视了公路绿化工作,至1990年底,全县在岷麻、东新两条主要公路上栽植杨、柳树14万余株,成活率达到50%,绿化路段近30公里。已形成林荫道的路段有新堡段、加当段、拉力沟段、纳浪段等处,总长约15公里,成材蓄积量约490余立方米。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