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20005条
析出资源
2561条
图表
1687条
人物
2793条
机构
931条
事件
8204条
地名
807条
专题
2138条
作品
544条
实物
334条

检索条件

共 20005 条 95 / 1334
1411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1965年,甘加乡、桑科乡遭雪灾,全县牲畜存栏数下降8.40%。
1412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县内发生鼠害,第二年才平息。
1413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0月20日,拉卜楞寺宗喀巴佛殿失火梵毁。
1414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1468年(明成化四年)4月,县内发生旱灾。
1415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1483年(明成化十九年)2月,县内发生地震。
1416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瘟疫多次传入拉卜楞寺内。
1417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远在周秦时,夏河地区居住着人数众多的西羌各族。汉时置白石县治,并实行“屯田戍边”政策,曾在大夏河两岸的甘加桑科等地屯田垦荒。唐时吐蕃王朝兴起,统一青藏高原后,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从西到东,迁移其部,镇守各地。
1418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远在周秦时,夏河地区居住着人数众多的西羌各族。汉时置白石县治,并实行“屯田戍边”政策,曾在大夏河两岸的甘加桑科等地屯田垦荒。唐时吐蕃王朝兴起,统一青藏高原后,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从西到东,迁移其部,镇守各地。
1419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远在周秦时,夏河地区居住着人数众多的西羌各族。汉时置白石县治,并实行“屯田戍边”政策,曾在大夏河两岸的甘加桑科等地屯田垦荒。唐时吐蕃王朝兴起,统一青藏高原后,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从西到东,迁移其部,镇守各地。
1420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人口构成包括年龄,性别,地域分布,民族,文化教育,职业等方面。民国时期,夏河县的人口年龄是成年型。男女比例失调,男少女多。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人。
1421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人口变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生和死亡引起的自然增减,二是迁入、迁出的机械变动。夏河县流动人口主要来自江浙一带个体服务业人员及工匠,其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每年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人来此观光旅游。
1422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人口普查是査清我国国情、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应准确地掌握全县人口情况。
1423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夏河地区普遍实行早婚,买卖婚姻时有发生,中上层家庭中盛行门当户对。解放后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一夫一妻,结婚年龄普遍推迟。家庭规模缩小,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由夫妻及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不断扩大。
1424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74年以前,夏河县的人口处于自然繁衍状态,由于人口高速增长,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人均占有牲畜和耕地数量逐年下降,1959年人均耕地3.86亩,到1990年人均占有土地2.27亩。
1425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县有18种民族成份,有藏族、汉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朝鲜族、满族、土族等,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虽然各民族的源流不尽相同,其形成或早或晚,但在这土地上,他们共同创造了夏河的历史和灿烂的...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