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41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口源流
分类号: C922
页数: 3
页码: 213-215
摘要: 远在周秦时,夏河地区居住着人数众多的西羌各族。汉时置白石县治,并实行“屯田戍边”政策,曾在大夏河两岸的甘加桑科等地屯田垦荒。唐时吐蕃王朝兴起,统一青藏高原后,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从西到东,迁移其部,镇守各地。
关键词: 人口地理 人口源流

内容

远在周秦时,夏河地区居住着人数众多的西羌各族。汉时置白石县治,并实行“屯田戍边”政策,曾在大夏河两岸的甘加桑科等地屯田垦荒。唐时吐蕃王朝兴起,统一青藏高原后,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从西到东,迁移其部,镇守各地。甘加卡加六部为吐蕃军队将领玉擦的后裔。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拉卜楞寺建立,随着寺院宗教势力的发展,甘青各地一些藏族部落和众多的信教群众纷纷投奔拉卜楞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置南番二十一寨,区域包括今夏河县大部,共4214户,为夏河县户籍记载之始。至道光三年(1823年)增至为8549户。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残酷掠夺与血腥屠杀,以及草山纠纷等,使人口锐减。加之交通不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长时间处于缺医少药的状况,人口是高出生伴以高死亡,低增长。民国20年(1931年)4130户,34265人。民国28年(1939年)共47316人(其中喇嘛7640人)。民国30年(1941年)14213户,56788人。民国37年(1948年)14215户,56729人,民国38年(1949年)14215户,56730人。
  民国30年度(1941年)现住人□的宗教状况民国30年(1941年)婚姻状况
  民国30年(1941年)现住人口职业统计表
  民国30年(1941年)全县人口教育程度统计表
  民国30年(1941年)全县人口籍别民国30年(1941年)全县人口性别
  1949年9月夏河县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医疗卫生条件被改善,全县人口呈曲线上升。至1990年人口达到28885户,137548人,比1949年增加80818人,增长1.7倍。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地名

夏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