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36条
析出资源
35条
图表
1条

检索条件

共 36 条 1 / 3
1
封面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封面
2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书名页
3
目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目次
4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云霄县潮剧团历史悠久,前身为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儒家剧社“老振笙馨”和“老乐天馨”。1951年,县人民政府成立戏剧改革筹委会,以上述两个剧社为基础组成“云霄县潮剧团”。1981年,该团创作了一部反映水利建设题材的现代戏《宝镜篇》,并在...
5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作者回忆1964年3月30日为周恩来等中央首长演出,其中作者的碗独奏得到好评,并介绍了碗独奏的技巧和经验。周恩来等领导与演员亲切握手、合影留念,并与演员进行短时间的亲切谈话。
6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街头文艺》是1962年至1963年云霄县文化局与文化馆合办的文艺刊物,以橱窗形式出版,每月一期,每期一万字左右。文章体材包括小小说、散文、特写、诗歌等,短小精悍、通俗化、富有生活气息和战斗性,广受读者欢迎。作者包括机关干部、职工...
7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云霄县文艺创作在“文革”前十分活跃,但“文革”期间处于低潮。打倒“四人帮”后,文艺创作热情喷发,但缺乏发表园地。在这种形势下,铅印版的《云霄文艺》创刊并发行了七期,成为当时县办刊物的先声,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8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方言快板和街头剧是两种常见的文艺宣传形式。方言快板是以群众口语编写的,有板有眼、有韵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通俗生动,男女老少都能接受,且不受任何场所和演出条件的限制。街头剧则是以街头巷尾为舞台,表现手法夸张,直观形象,观众一目了...
9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云霄中小学及各界常演出话剧以激发民气,提高抗敌情绪。其中一些剧目包括《放下你的鞭子》、《烟苇港》、《蔡金花》和《生命之花》。这些剧目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绪,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0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云霄县文宣队克服困难,学习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成功演出。演员们刻苦学习,迎难而上,提高技艺,克服了人力财力不足的困难,最终得到领导和观众的认可。
11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云霄小报》和《云霄报》是云霄县创办的两种报纸,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本文提供了关于这两种报纸的创办时间、版面和出版周期等详细信息,并提到了县委为支持报纸工作所采取的措施。同时,文中还列举了一些报纸版面的变动情况,以及一些通讯...
12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方邵安夫子的诗稿及其诗歌的主要特点。这些诗反映了三个朝代的爱国知识分子的经历,以及云霄等县现代史上的若干史实和掌故。同时,也描述了闽南风光、名胜古迹和家园风貌。这些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3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旅美爱国华侨张时雍先生在1982年和1985年两次回乡探亲,看到祖国的发展后,益添爱国爱乡之情。他立下心愿每隔两年就要回来一次,但因年老生病,最终在遗愿下由子女将其遗体运回国安葬。他的深厚民族感情和爱国观念得到了家乡政府和媒体的赞...
14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张笃生是爱国侨领,在泰国兴办教育,多次接待中国访泰团组,为家乡捐赠兴建云霄县实验幼儿园和修复文物保护单位“云山书院”,赞助厦门集美中学改善卫生设施,及赠送泉州华侨大学礼物等。
15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吴士梁先生的生平事迹,包括其早年学业优异,担任教务主任和国民党诏安党部云霄直属区分部常务委员等职务,以及他在运动场建设、工作生活、对家乡青年的关怀和对国内形势的分析等方面的贡献。最后描述了他在香港和澳门的避难生活以及最终定居新竹并...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