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的突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31
颗粒名称: 零的突破
分类号: J892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云霄县潮剧团历史悠久,前身为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儒家剧社“老振笙馨”和“老乐天馨”。1951年,县人民政府成立戏剧改革筹委会,以上述两个剧社为基础组成“云霄县潮剧团”。1981年,该团创作了一部反映水利建设题材的现代戏《宝镜篇》,并在福建省第十四届戏剧创作剧目调演中获得成功。
关键词: 云霄县 潮剧团

内容

云霄县潮剧团历史悠久。其前身为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儒家剧社“老振笙馨”和“老乐天馨”。
  1951年,县人民政府成立戏剧改革筹委会,以上述两个剧社为基础组成“云霄县潮剧团”。1954年,云霄县潮剧团即作为龙溪地区潮剧代表队,参加省第二次全省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传统戏《扫纱窗》、《搜楼》和现代剧《刘胡兰》。
  十年动乱期间,剧团被迫解散,不少老艺人被迫改行。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2月,云霄县潮剧团恢复建制,大部份艺人归队,剧团基本恢复到“文革”前的规模,在艺术上、设备上都有较大的改进。这时候,全省各地剧团也纷纷恢复,省文化厅又恢复了每年一度的创作剧目调演活动。从1953年全省第一届戏剧创作剧目调演到1966年“文革”前已举办过13届调演(不包括观摩性质的戏曲会演和单项性戏曲调演,如现代剧调演、国庆节调演之类)。这13届创作剧目调演,我们县潮剧团都未曾参加过。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沐浴下,和全国一样,我县文艺形势发展很快。不仅恢复了专业剧团,业余剧团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冒出。为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县委宣传部在1979年夏举办了全县农村戏曲调演,并在此基础上,号召创作人员向更高的层次进军,努力创作出自己的剧目,力争参加全省性创作剧目调演。
  1979年底,县委宣传部成立了带有攻关性质的剧目创作组,由张耀堂、汤印光、方朝晖组成。当时,下达写一个反映我县“向东渠”水利建设题材的现代戏任务,我和汤印光同志也曾经为此到峰头水库去采访、体验过,但最后没有写成功。
  1981年9月初,省14届创作剧目调演筹备工作已经在密锣紧鼓中进行了。我们还拿不出一台戏来;这时,分管宣传工作的陈焕章常委十分着急,给县文化局下了硬任务,非要创作出一台戏参加省14届调演不可。于是,县文化局在9月5日成立了调演剧目创作组,由张耀堂、汤印光和我三人组成。在一次会上,我向大家介绍了不久前在《袁王纲鉴》上看到的一则唐太宗选充华被魏征谏阻的历史故事,大家感到很有戏剧性,可以写成一出戏,因此,便决定由我为主执笔,与张耀堂、汤印光共同合写反映这一历史题材的戏。并且取“鉴古知今”之立意,确定剧名为《宝镜篇》。
  会后,剧团即奔赴广东汕头地区演出,我们三人也与剧团同行。按照我们商量好的提纲,各自分工编写若干场,最后由我总其成。至9月21日,剧团在汕头市文化宫演出时,剧本脱稿。接着,就争分夺秒进入排练。10月13日,戏刚在舞台上立起来,就遇上了龙溪地区戏剧巡回观摩演出组到云霄评选剧目,我们只好匆促应战,在县人民会堂进行首演。谁知演出效果大出我们意料,观众爆满,掌声雷动,竟然取得意外的成功。在10月底的全地区创作剧目会演评奖中,《宝》剧一举获得剧本二等奖,演出一等奖,演员陈裕(饰魏征)、沈淑辉(饰长孙皇后)等获演员奖。地区文化局还把此剧目推荐给省文化局,准备参加14届调演。
  11月14日,省戏研所柯子铭副所长、戏文室刘宝川主任等人到汕头大观园观看我们加工、修改后的《宝》剧演出,并和剧组创作人员通宵座谈,初步同意我们这个戏参加省调演。
  12月6日,省文化局正式通知《宝》剧赴榕参加14届创作剧目调演,我们终于如愿愿以偿。12。月8日,由陈焕章同志带队从云霄整装出发;9日在漳州向阳剧场向地委做汇报演出;12日到达福州;15日至17日在南华剧场连续演出三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上海市剧协秘书长钱英郁、广东潮剧院任来榕等专家纷纷撰文在会刊上盛赞剧本和演出的成功。更值得欣慰的是,在榕工作、就学的云霄老乡们把家乡剧团赴榕演出看成是一种崇高的荣誉,他们纷纷前来剧团下榻的南华剧场和剧团演职员们一起为布置舞台、排练剧目、分发票务而共同奔波,使全团同志大受鼓舞。演出期间,卢胜、卢叨、肖苏、沈文福等一些曾经在云霄战斗、工作过的老同志也都来剧团看望演职员并观看我们的演出。
  82年元旦,省委还在西湖宾馆召开文艺界新春座谈会,我有幸出席这一盛会,并受到省委常务书记项南同志的接见。
  82年元月7日,14届调演大会降下帷幕,宣布评奖结果,《宝》剧获得剧本三等奖,演出三等奖,演员陈裕、沈淑辉获演员奖。调演期间,省电视台、上海唱片社分别把《宝》剧录相、录音,后来,都曾播映、发行过,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
  《宝》剧赴省调演,弹指之间,就十年过去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许《宝》剧所获的奖项、奖级并不是那么可意;但是《宝》剧赴省调演,的确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这是一个零的突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我县潮剧团首次以自己的创作剧目参加省级调演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一花引来百花开,此后《易婚记》、《断鸿曲》、《泪洒秦淮》、《围城记》一个个创作剧目连续参加省15、16、17、18届调演,奖项一次比一次多,奖级一次比一次高,终于在18届调演中荣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优秀演员奖等高奖。这些成绩确实应归结于《宝》剧的开创之功。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零的突破”、“难忘的演出”、“回忆《街头文艺》”、“忆方言快板与街头剧活动”、“抗战中话剧演出活动”、“县文宣队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3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朝晖
责任者
汤印光
相关人物
张耀堂
相关人物
方朝晖
相关人物
陈焕章
相关人物
陈裕
相关人物
沈淑辉
相关人物
柯子铭
相关人物
刘宝川
相关人物
任来榕
相关人物
卢胜
相关人物
卢叨
相关人物
肖苏
相关人物
沈文福
相关人物
项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云霄县潮剧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