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云霄小报》、《云霄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38
颗粒名称: 忆《云霄小报》、《云霄报》
分类号: G216.2
页数: 5
页码: 25-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云霄小报》和《云霄报》是云霄县创办的两种报纸,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本文提供了关于这两种报纸的创办时间、版面和出版周期等详细信息,并提到了县委为支持报纸工作所采取的措施。同时,文中还列举了一些报纸版面的变动情况,以及一些通讯员为报纸投稿的例子。
关键词: 云霄县 云霄小报 云霄报

内容

解放后,云霄县曾经创办过《云霄小报》和《云霄报》。《云霄小报》创办于1951年11月——1952年4月,共出版21期,报纸由行政机关逐级分发到基层。《云霄报》创办于1956年9月至1962年7月,历时5年9个月,共出版693期,报纸通过邮局公开发行。《云霄报》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发行量,在当时全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云霄新闻史写下了灿烂篇章。现根据记忆提供一些有关史料,以飨读者。
  1951年秋天,当全县土改结束、抗美援朝浪潮汹涌澎湃的时候,县委创办了《云霄小报》。为加强报社领导,组成了《云霄小报》委员会,由县委宣传部长赵克良任主任委员,成员有郑国栋(县委书记)、石瑞(县长)、郝杰(公安局长)、李晓山(文教科长),还有县委、县府秘书、工会主任、组织部、团、妇等11名领导干部,由林文、林琨、吴培青三位同志兼职负责办报。小报内容:主要有各时期中心工作,宣传党的主张、政策,反映情况,指导工作,对干部群众进行思想政策教育,表彰批评等。该报创刊于1951年11月6日。报社地址:南强路99号。版面为玉扣纸六开二版,六天一期,共出版21期,后为集中力量办好地委的《龙溪农民》报而于1952年4月30日停刊。随着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形势的需要,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1956年5月,县委选派曾祥生、朱坤生二位同志参加省委新闻培训班学习,回来后负责筹备创办《云霄报》社的事宜。按照“因陋就简,勤俭节约”的原则,通过二个月筹备,《云霄报》社诞生了。社址设在县委会东侧原城隍庙里。原县委办简报主编曾祥生担任副总编辑,编辑人员有李文勇、朱坤生、张赛霞、陈大景等5人。1956年9月1日出版了创刊号,版面为八开二版,五日刊。从1956年9月至1961年4月,版面不断改变扩大,变动情况如下:
  1956年9月1日创刊时,八开二版,五日刊。
  1957年5月1日改为八开四版,五日刊。
  1958年4月1日改为八开四版,三日刊。
  1958年9月1日扩大为四开四版,三日刊。
  1960年2月1日改为四开四版,隔日刊。
  1961年4月1日改为四开四版,三日刊。
  《云霄报》一创刊就以正规格报纸出现,有本县新闻(面向农村,兼顾工业文教卫生)和国内外时事。扩版后,版面安排:头版,主要刊载重要新闻、中心工作、“社论”“评论”;第二版,生产新闻、技术介绍;第三版,文艺副刊、文教卫生;第四版,国内外时事。四版由四名编辑人员各负责编写一版。
  《云霄报》是中共云霄县委机关报,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也是党联系教育组织群众、提高党员和干群觉悟、推动党的各项工作的有力工具。所以,县委十分重视党的报纸工作,采取如下四条措施:
  第一、加强领导。县委分工一名常委分管报社工作。县委书记亲自审阅报纸大样,指导业务,有时还动手写稿。
  第二、充实报社工作人员。1958年增调吴培青担任总编辑;1960年提拔李文勇、汤焜邦为副总编辑。全社工作人员增加到11人,先后调进郑石德、陈振权、方木行、张春哈、方达仁担任编辑和记者以及政工人员,原县广播站编辑人员郑周成也到报社合署编辑稿件。
  第三、保证报社经费。报社的经费开支,前期由县财政拨付。1959年,将县印刷厂并入报社,实行“以厂养报”,印刷厂的盈利,作为报社经费。
  第四、贯彻全党办报方针,发展通讯员,建立健全通讯网。在县委领导下,建立了有各级党委直接领导的强大通讯联络网。全县有七个乡级党委报导组和130个通讯组,通讯队伍逐步扩大,由几十名发展到995名。他们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忠心耿耿为党报服务,每天投稿近百篇,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而且及时向报社反映人民的思想要求和各方面的工作情况。不管清晨黄昏、更深人静,编辑部时刻都可接到来稿来信或来电。遍布全县各个角落的通讯网络成为办好党报的力量源泉。通过举办通讯员座谈会、电话联系指导、开辟“通讯与读报”专栏,进行经验交流,辅导培养,广大通讯员的通讯报导写作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有的通讯员还调到市级报社当记者。
  县委的领导是《云霄报》的创办、报纸质量的提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县委采取有力措施,增加了报社人力、物力,进一步调动办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云霄报》的出版,人人都付出了一番心血,也摸索积累一些经验。在工作上建立了一整套业务制度。如:“编前会”制度,每期编辑稿件之前,开个短会,各版提出本期主要内容,会上研究通过定稿,以免编后改版,造成被动;“报导计划会”制度,每旬开一次,根据县委提出的各时期中心工作,商定近五期要报导的主要内容,以便各版的编辑人员事先向通讯组、通讯员组稿约稿。这样做,可避免马后炮,走在运动、工作的前头,取得主动,充分发挥报纸的指导作用,“核稿”制度,对来稿有疑问之处,都要与写稿人联系核对、查清,避免差错,提高党报威信;还有“三审”制度,稿件先由编辑人员审稿编辑,各版编写划版后,送总编辑审稿,然后送印刷厂排版,打出大样呈送县委书记或分管县委领导审阅后才可付印。
  印刷厂并入报社后,《云霄报》社有了自己的工厂,设备齐全,有成套的印刷设备和摄影、洗影、收音设备,后来增加制版设备,照片可随照随冲洗随制版随印刷。在此之前,照片要寄到漳州、厦门制版,往返十来天,不方便又不及时。印报纸都要在深夜,十余名政治觉悟高技术精的印刷工人经常加班加点干通宵,毫无怨言。
  《云霄报》办报质量不断提高,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它能在一二天中,把县委意图和全县各个角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用新闻、图片、漫画、诗歌、通讯、特写等形式,真实地传播出去;同时也能在一二天中,把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指示、北京和全国各地的重要消息如实地传达下去,使之产生巨大威力,成为群众的行动。信息的快速传递,突出个“新”字,在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综合性、趣味性诸方面达到办报的基本要求。在文章的通俗化、口语化和简短方面的努力也有明显的成效。《云霄报》开辟了许多栏目:设有“社论”“评论”、“短评”、“要紧话”、“知心话”、“编报人的话”、“编后话”等栏目,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表议论,宣传政策,树典型,立旗帜,针对各时期干群思想情况,教育引导;设有“大家谈”、“三言两语”、“田头巷尾话”、“论理评事”、“读者来信”等栏目,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议论、要求,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设有“丰收喜讯”、“光荣榜”、“好人好事”等栏目,树榜样,表扬好人好事;设有“农业技术交流站”、“农业技术”、“农民讲台”等栏目,传授先进新技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设有“人民日报社论大意”、“老张讲时事”、“宣传员讲话”等栏目,对国内外时事,加工综合编写,通俗系统讲解,使读者易看易懂。在文艺副刊上,设有“漳江”、“俱乐部”、“革命故事”、“文化生活”等栏目,内容丰富多彩,文体多种多样,趣味性可读性较强。这些都深受工农群众欢迎,许多干部群众在报纸出版日,盼望早点看到《云霄报》;不识字的农民还请人念给他们听;有的小学教师反映《云霄报》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拿去当政治教材;许多农民还称《云霄报》是“农业技术指导员”;农村基层干部说《云霄报》是工作的指南。总之,广大读者对《云霄报》评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精短通俗,易看易懂。”《云霄报》在全县人民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成为当时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份精神食粮,发行量由1000多份增加到3000多份。在全省县级办报中是较好的县份之一。
  1962年,由于精简机构,《云霄报》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零的突破”、“难忘的演出”、“回忆《街头文艺》”、“忆方言快板与街头剧活动”、“抗战中话剧演出活动”、“县文宣队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3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曾祥生
责任者
汤混邦
责任者
赵克良
相关人物
郑国栋
相关人物
石瑞
相关人物
郝杰
相关人物
李晓山
相关人物
林文
相关人物
林琨
相关人物
吴培青
相关人物
曾祥生
相关人物
朱坤生
相关人物
李文勇
相关人物
张赛霞
相关人物
陈大景
相关人物
汤焜邦
相关人物
郑石德
相关人物
陈振权
相关人物
方木行
相关人物
张春哈
相关人物
方达仁
相关人物
郑周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云霄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