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陈伯达” 相关
共 11 条 1 / 1
1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我长期研究国民党陆军上将张贞,发现张贞早年同陈伯达有着缠缠绊绊的关系。虽然,张贞1963年客死台北,陈伯达1989猝逝北京,但两人间的生前关系,却烙印在永远抹不去、擦不掉的历史车辙上。张贞,字干之,福建下南部的诏安县人。张、陈二人,一黑一“...
2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张贞,字干之,福建下南部的诏安县人。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军委第一、四军风纪巡察团主任委员,陆军上将衔;陈伯达、原名陈建相,笔名陈尚友,福建上南部的惠安县人。曾任毛泽东政治秘书,“文革”中红极一时,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
3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1926年10月8日,张贞独四师联合钱大钧部第58团出松柏关,由广东饶平推进福建平和,开始东路北伐孙传芳、周荫人的福建第一师张毅部。11月7日攻克漳州城,12月5日于瓜山参与生擒张毅,继而推进福州驻扎西门。18日,福建战事宣告结束,成立政治...
4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1927年4月底,张贞奉蒋介石命令,率独四师到浙江江山驻防待命,直至8月初全部抵扎江山,喘息未定又移防江西玉山。那时候,正逢南昌“八一”起义军南下,驻防赣东玉山县的张贞部距离南昌不远,倘若能够策反张贞,无异予南昌起义之烈火添薪加油,革命声势...
5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陈尚友陷入大牢,又是张贞第二次救了他。1931年11月,张贞从漳州启程赴南京,出席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当嵩屿建埠开锣擂鼓的时候,张贞的“钱袋仔”、饷捐局长张达卿突然收到陈尚友寄自北平监狱的一封信。张贞在陈伯达性命悠关的时刻,又伸手...
6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出狱后的陈尚友住进西山疗养院,一住便是七、八个月。就在陈尚友进院疗养两个月,即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一举歼溃张贞49师,俘敌千余,缴获飞机两架和大批枪弹,使张贞部丧失过半兵力,于当月19日晚趁夜溃逃诏安老家...
7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1938年,张贞在重庆,也记挂着在延安的陈尚友。时在重庆面访张贞的林师珍所写的材料,可见一斑:“我在北平参加民先队,后到武汉经徐特立介绍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分配晋西战地服务,病得很厉害,辗转好几个医院未见好,在新加坡的大哥林学增要我出...
8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福建省漳州市辖县,地处福建南部沿海,是福建省十大内陆侨乡之一。漳浦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活动。三国时期,孙权在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收复台湾,漳浦县就是他的重要根据地。漳浦县是全国文物大县,...
9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66年发生的中国文化大革命,作者认为这场运动并不是真正的革命,而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场内乱。他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者是毛泽东,他的目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然而,由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阶段...
10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张贞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但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却与当时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他固守旧军阀的统治思想和军事政治理念,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不惜背叛革命事业。他在福建的所作所为,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破坏了国家...
11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沈福文教授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