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变”时的漳浦县长陈祖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85
颗粒名称: “闽变”时的漳浦县长陈祖康
分类号: K827
页数: 4
页码: 1535-15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福建省漳州市辖县,地处福建南部沿海,是福建省十大内陆侨乡之一。漳浦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活动。三国时期,孙权在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收复台湾,漳浦县就是他的重要根据地。漳浦县是全国文物大县,拥有梁山寺、海月岩、古雷炮台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盘陀、乌石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漳浦县还是中国海盐文化发祥地之一,留存着全国唯一的海盐文化遗址——古盐场。此外,漳浦县还是全国著名侨乡,有海外华人华侨20多万,祖籍漳浦的台胞10多万。
关键词: 漳浦县 人物 陈祖康

内容

“福建事变”(简称“闽变”)时期的漳浦县长陈祖康,是处在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物,且与中共福建、闽南党史有所牵涉,故其命运如何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经多方搜集,有了粗略概貌,剪接成文,闲话其复杂多变的人生经历,以飨读者。
  陈祖康,又名陈子侃。福建漳平人,1901年出生。1919年9月,因“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主持闽南护法区时,实施“平民的精神教育”措施,得以被选派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至1923年间参加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更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为中共旅欧支部成员之一。分别攻读西方工学院和乌赛大学理科课程。期间,有一说说其因表现不好曾被开除党籍。其于1925年秋离法回国。回国原因也有二说,一是陈祖康与熊雄(又名披素)是留法时的同学,熊雄先于陈祖康回国,熊在黄埔军校时经周恩来推荐,继周恩来之后任军校政治部主任,曾多次去函去电,请陈祖康返国参加革命,陈遂回国。又一说是陈祖康完成学业后回国,由同乡、原中共旅欧支部成员郑超麟介绍入黄埔军校,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在黄埔军校期间,任少校政治教官职。
  陈祖康在黄埔军校任职期间,有件事是值得一提的,那是1926年秋,黄埔军校第五期开学初的一天,熊雄请陈祖康撰写军校校歌歌词,陈祖康无法推辞,遂根据军校首期开学典礼时,孙中山先生核定的校训“亲爱精诚”和以“革命军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为题发表的训词精神进行构思创作,反复吟咏,写成歌词,后交音乐教官林庆梧谱曲。不久,即随国民革命军东征。歌词是否录用,陈并不知道。
  军校校歌歌词全文如下: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的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其歌词后来被勒石于黄埔军校的校园内。
  北伐初时,他被中共广东区委派到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政治部工作,任宣传科长。旋即与陈伯达、秦望山等到独立团团长张贞在诏安创办的福建陆军干部学校任政治教官。1927年元月,北伐军攻占福州,干校迁设福州,校长仍由升任新编第一师师长的张贞兼任。陈祖康仍在该校任教。期间曾与徐琛争任地委书记不成。后到永定从事农运工作,颇为努力,得同志们的信任。4月3日,福建的国民党右派在福州发动反革命事变,陈祖康从张贞处得到消息,及时转移到闽南,化名郑剑凡,与王占春等在漳州市郊农村,以教书职业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其生活颇刻苦,又擅长做宣传工作,在农会中有一定威望。农民用谐音称他为“主公”。1927年8月中旬,在南靖宝林召开的中共闽南特委扩大会议上,被选任中共闽南特委委员、宣传委员,后又兼负责军事。12月初,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在漳州成立,被选任执委。翌年2月,在省委第二次会议上,选任省临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管漳州工作。4月间,省临委书记罗明赴莫斯科参加党的全国第六次代表大会时,陈祖康代理省临委书记职务主持省临委工作。
  其时,闽南工农运动在共产党人领导下,经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摧残,再次崛起,特别是漳浦、惠安、同安等县农民掀起强烈反抗烟苗捐运动高潮,形成遥相呼应之势,正愈演愈烈,1月10日,漳浦农民尝试实行武装抗捐的形式,继之,平和则组建农军,于3月8日举行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暴动,而原驻守闽南的国民党军第十一军在全省民众舆论反对声中,又值在东江战争中遭惨败,不得不全部撤离闽南。这一切,使福建国民党当局如坐针毡,为了控制闽南局势,特调张贞部驻守闽南,收拾残局。这是由于张贞在大革命时期,曾以国民革命军的名义驻守过闽南,因而在民众中尚有一定声望,又与闽南地方势力关系密切,张的下属又多是闽南人。特别是在闽南活动的共产党人,很多在北伐时期与张贞共事过,他们对张贞真实面目不清楚。正如当时福建党组织所指出的,“闽南民众以前屡受客军蹂躏,自然而然对这个‘家乡老板’新军阀起了许多幻想。”果然,张贞率部进驻漳州后,不负当局所望,不遗余力地玩弄起反革命两面手法。如在漳浦,一是宣布裁厘减税,逮捕土豪劣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更大规模的农民武装反抗局势;二是成立“清匪委员会”,加紧“清党”,迫使隐蔽在县党部内的共产党人温崇渊离开漳浦。追捕中共中央派任福建军委主任职的漳浦人吴本芳等,使漳浦党组织的活动更为困难;三是组织、扶持“第三党”,对中共漳浦地方组织实行分化、瓦解。
  轰轰烈烈大革命的失败,昔日同一营垒的盟友成了针锋相对的另一阵营的敌人,并向工农大开杀戒,这不能不使为万众一心“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大革命浪潮所裹挟,而进入革命队伍的陈祖康,感到惊慌失措,感到革命前途的渺茫和失望,陷入了彷徨、消沉,在挣扎中试图寻找新的出路。此时,张贞看准时机,派人找陈祖康游说,又与他密谈三个昼夜,终于使陈祖康的思想起了180度的大转弯。张贞于是电请南京国民政府取消对陈祖康的通缉令,恢复陈的国民党党籍。6月16日,陈祖康发表脱党宣言,19日,在《漳州日报》上发表《中国革命的前途》的反党文章,公然反对党的八七会议关于暴动、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改良中国社会,鼓吹发展“平民革命”,“以工农及其他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来作阶级斗争的联盟,以达到社会政治的解放,以求民族的自由独立”。继之,拉拢福建中共党内一些不同意实行土地革命的人,组建非国民党也非共产党的组织,即历史上谓之“第三党”,并极力为张贞效力,以漳州为中心,发行《漳潮报》,在石码等地组织“农工资产阶级联盟”,开办“自治人员训练班”,组织“自治村”。他还亲自劝说中共漳浦县委书记张余生和省委与闽西联系的交通员陈子青等叛变,使漳浦县党团组织遭受很大损失,漳浦农民武装反抗斗争遭受挫折,同时,省委机关鼓浪屿M17号亦遭到破坏。6月24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开除其党籍,并为纯洁组织,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对土地革命胜利的信心,坚决贯彻党的六大精神,为之由此持续开展了一场反对“第三党”的活动。先后发出《反对第三党宣传大纲》、《中共福建省委通告第十六号——关于反第三党》等文章,批驳陈祖康的反党言论,揭露其危害工农运动的罪行,并在党内改造各级基层组织,洗刷一切犹豫不决的腐化分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驳“第三党”理论,提拔大批工农干部,肃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乃至采取了一些偏激的方式。在与“第三党”斗争的过程中,不少共产党员表现了崇高的革命气节,原闽南、漳浦农运领导人李联星、龙岩县委书记罗淮盛、漳州县委常委陈辰同先后为“第三党”告密而被捕,但意志始终没有动摇,一同在漳州仰止亭英勇就义。陈祖康起到了堡垒从内部攻破的作用,颇得张贞信任,被任命为新编第一师师部上校参议。曾加入军统组织和参加中华革命党(农工民主党的前身)及任闽南地区筹备委员。1931年,新编第一师改编为陆军第四十九师,陈祖康任军需处上校处长,不久去上海。1932年4月20日,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第49师张贞部被打得丢盔弃甲,在中央红军支持下,以漳浦小山城、龙岭、车本为中心的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崛起,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开创了闽南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6月,蒋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特调曾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英勇抗击日寇的十九路军离沪入闽,执行围剿红军的行动命令。该部未开拔时,先请第三党成员黄琪翔协助了解漳厦一带情况,黄琪翔则请陈祖康等先到漳州活动。7月中旬,十九路军全军抵闽驻防。其总指挥部设在漳州,并驻防一个师,蔡廷锴任总指挥,49师后被并入该军。
  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全国人民抗日热潮不断高涨。十九路军在红军顽强抵抗下,也感到剿共没有出路,并对蒋介石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方针愈加不满,决定与中共合作,共同抗日反蒋,于10月26日签订了《反日反蒋初步协定》。1933年11月20日,李济琛、蒋光鼐、蔡廷锴与驻福州官兵、民众召开“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为闽海、兴泉、龙汀、延建4个省,树起抗日反蒋旗帜,这就是著名的“福建事变”。
  12月12日,“龙汀省人民政府”成立,辖有闽西8个县及漳属地区共18个县。陈祖康被任命为漳浦县长。在任时,尚能力图刷新政治,实施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政策,为坚持抗日,反对封建势力,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力,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同时,解除了对靖和浦苏区的经济封锁,停止了对红三团的进攻,释放无辜被关押的群众,逮捕了一些反革命分子,还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武装队伍,加强了保卫新县政权的武装力量。陈祖康在漳浦采取的一些措施,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但却被脱离十九路军的张贞部下恨之入骨。12月间,张贞部所辖的漳浦县地方反动民团武装翁必达部于18日夜间进攻县城,被击溃。23日,张贞又组建一支由乌合之众凑成的自治军(闽南讨逆军)配合翁必达部进攻漳浦,总兵力达1000余人。24日清晨,以潜伏在县城内的便衣为内应,发起突然袭击。陈祖康率部应战,被围困于城北制高点的鸡笼山炮楼。抵抗至中午,漳州十九路军援兵乘汽车赶到,陈部反守为攻,自治军司令胡捷中弹毙命,群龙无首,成鸟兽散。此后,漳浦局势始得到稳定。1934年1月,蒋介石自兼“讨逆军”总司令,抵闽坐镇建瓯指挥,以陆、海、空三军力量向十九路军发起进攻。同时,帝国主义分子、日本浪人、国民党特务在福、厦、漳、泉地区大肆骚扰,加剧了社会动乱。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于1月13日,在中外反动派联合扼杀下,宣告失败。漳浦陈祖康率部星夜撤退,张贞部张式玉率兵进入漳浦城关,由张正继任县长。
  十九路军失败后,陈祖康逃到香港,后经戴笠引见,回福建任绥靖公署情报处上校科长、省保安处谍报股上校股长。也有说其避居福州一带,在中学任教,曾任校长,此说法似不可信。抗战胜利后,陈祖康当选“国大代表”。没料到春风得意没几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力量终于战胜了反革命势力。在解放前夕,陈仓惶逃到台湾,曾任偏安一隅的国民党政权的所谓“驻外大使”。1979年2月,在台湾病故,享年79岁。
  大浪淘沙,穷时节乃见。陈祖康这位曾做为早期的共产党人,由于历史的局限和自身的因素,更由于其价值取向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而不仅背叛了共产党,背叛了革命事业,也不可能实践其“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的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的慷慨陈词,不但不知路在何方,乃至走向人民的反面。陈祖康是何许人也,当无须赘述。
  本文参阅资料:
  《福建党史月刊》251期黄文光著《陈祖康与黄埔军校校歌》
  《中共闽南地方史》、《闽南现代史人物录》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
  《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组织史资料》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党史室,省档案馆主编
  《九十九峰起伏漳浦史》李林昌著
  《漳浦人民革命史》漳浦县委党史室主编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国坚
责任者
陈祖康
相关人物
陈炯明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陈伯达
相关人物
秦望山
相关人物
张贞
相关人物
王占春
相关人物
郑剑凡
相关人物
罗明
相关人物
张余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