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誉震国际的现代漆艺革新大师沈福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92
颗粒名称:
誉震国际的现代漆艺革新大师沈福文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9
页码:
178-186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沈福文教授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
关键词:
诏安县
沈福文
内容
诏安籍的沈福文教授,现年83岁,现居四川重庆市。这位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即献身于祖国的美术工艺事业,并取得了惊人成就的名老教授,是位誉震国际,名耀艺坛,为祖国现代工艺美术的革新和发展,写下了光辉篇章的工艺美术名家。
沈福文教授,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多次在沅陵、成都、南京、上海、兰州等地举办过以新工艺制作的漆器展览而轰动海内外。1942年沈老制作的脱胎花瓶、与刘开渠的雕塑、吴作人的油画和华罗庚的数学,同时获得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学术大奖,徐悲鸿盛赞沈老的漆艺“造就甚宏”。“在中国现代艺术上大放光明”“此乃旷古所无之盛举”庞薰琹教授赞扬沈老以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漆器艺术,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一声号角!”东北文摘《展望》曾发表评论称誉“成都有三宝:一是刘开渠的雕塑;二是张大千的国画;三是沈福文的漆器。”
在半个多世纪里,沈老亲手创造的数百件漆器工艺品,多次获得全国漆器工艺大奖,并为英国、美国、日本、朝鲜、越南、苏联等国的博物馆所收藏。我国的“故宫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华西大学博物馆”(后合并为四川大学)等处,也珍藏了沈老的漆器工艺品。
沈老还是一位杰出的工艺美术教育家。他执教半个世纪中参与筹建创办了“四川省立艺专”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首创了中国高等美术学院工艺系漆工科专业。解放后他大力扶持组建社会工艺美术厂。对我国现代美术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沈老现荣获这么高的职称与美誉:
中国工艺美术漆画革新大师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家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
中国漆画艺术开拓者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四川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
中国美协四川分会副主席
作为一代名家、大师的沈老却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丝毫没有一点名家架子的老人。在他身上显现了高度的智慧、谦虚以及永不自足的追求奋斗的精神。
作为沈福文教授家乡的人们,在从心底里产生敬仰我们的大师,教授的浓厚感情之下,更迫切地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
1906年农历除夕夜,沈福文诞生于福建省诏安县山区太平乡科下村的一户农家。父亲沈锐奇很疼爱他,幼年的沈福文,聪明活泼,求知欲极旺。虽然在较偏僻的小山村里生活,但山水秀丽,树木苍翠,这一切都给他幼小的心灵以美的感染。他有个隔房叔公是民间制漆工匠,由于耳濡目染,对沈福文后来的艺术道路,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影响。
1921年秋天,沈福文即离开父母和乡里,到县城的毓奇小学读书。学校是用谢姓的一间祠堂办起来的,设备十分简陋,但老师中有一位谢朗溪先生,本人善画花鸟草虫,对沈福文这样一个天资颖悟、勤苦善学的孩子,很是喜爱。不但自己指导,还经常带着少年的沈福文,到县里一些名书画家的家里拜访。甚至沈福文还在这些老辈书画家中,讨取了一些书画条幅。精神上的追求和满足,弥补了他独自一人,学习之余,还要自己煮饭,洗衣等料理自家生活的艰苦。回到家中,连他父母亲都奇怪城里的这些名书画家,竟会赠给小小的福文这些优美的书画。
1926年,年已弱冠的沈福文,表面上顺从父亲的意见,要他到广东省潮州念师范的打算,暗中却拨着自己的算盘,出得家门,独自负着行李,从水路乘船到厦门投考入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师范学校,这所师范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一流学校,凡录取的学生可免费入学。
师范的课程很庞杂,但是,酷爱绘画的沈福文很快与教图画的花鸟画家张书旗先生熟悉,并受到张先生的器重。这期间,沈福文差不多把课余时间,都用在绘画上,在张先生的指导下,除了临摹、白描外,还接受了西画的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的训练。
1928年秋,沈福文以各科优异的成绩在集美四年制获师范毕业,张书旗先生决定推荐他和同学胡一川投考专业美术学院。同时,张先生向在刚组建的杭州艺专任教的潘天寿先生介绍沈、胡两人的美术天赋和基础,这年秋天,沈福文和胡一川获准进入首届杭州艺专绘画系旁听(因该校是春季招生)。1929年春,沈、胡二人均以优秀成绩考入杭州艺专首届西画班,并由潘天寿先生作他们俩人的担保人(这是该校当时的规定)。
1929年,杭州艺专的进步学生陈卓坤组织了一个美术团体“西湖一·八社”。该社到1930年上海成立“左联”后,又分裂为两团体。沈福文、陈卓坤、胡一川、李可染、姚馥(夏朋)等人受左翼文艺思潮的影响重组社团为“一·八艺社”。该社在中共地下党的影响和倡议下,创作了不少以反帝、反封建、反压迫为内容的木刻作品。沈福文与艺社的同学课余深入工厂区去画工人,到郊区画农民,他当时创造出的一系列木刻作品,至今在我国现代绘画史上仍占着重要地位。
“一·八艺社”在党领导下,常进行着各种秘密活动。上海“左联”常派人来开演讲会,发散进步书刊、传单和各种振奋人心的消息。其时沈福文接受了很多马列主义的革命道理。有个“一·八艺社”夜校兼教日语补习班课程的李友邦是个地下党员。李是台湾人,与福文同讲闽南话。沈福文的任务是掩护他和作他的联络人。但不久李友邦住在杭州广化寺俞楼(俞平伯先生的家)便被国民党特务搜查了,李也不知去向,沈福文也险些落入特务手中。
九·一八事变后,“一·八艺社”组织杭州各大、中学生赴南京请愿,回来后拟成立杭州市学生联合会,受到杭州市当局的百般阻挠。爆发了大规模学生的示威游行的学潮,沈福文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参与浙江省的教育厅谈判,厅长张道藩恶劣劣、凶残的态度激怒了学生代表,几百名学生愤怒地捣毁了张道藩的住宅,杭州学生联合会获胜利成立。1931年,“一·八艺社”在上海首次公开举办美术习作展览,沈福文参加展览的木刻作品有《垃圾堆》《卖油条者》等。这次展览会,获得鲁迅先生的高度赞扬。这次展览会大壮了革命的声威,使反动派十分恐慌。也暴露了他们的反动狰狞的面目,展览会闭幕后几天,“一·八艺社”一位成员即遭逮捕。杭州艺专训导主任,国民党特务张彭念不顾正直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强烈抗议,强行宣布开除沈福文、胡一川、李可染等人,并勒令解散了“一·八艺社”。
这事发生在1932年夏天。沈福文被开除了,接踵而来的是传来妻子病逝的噩耗,这一连串的打击,是何等的沉重!但对性格倔强,吃苦而不诉苦的沈福文来说,种种的不幸都没能将他击倒。痛定之后,他毅然北上,在北平艺术学院西画系教授高乐立先生全力奔走下,福文和“一·八艺社”被开除的王肇民、汪占飞、杨丹生、姚馥等均以转学的名义考进了北平艺术学院西画系四年级,而另一批“一·八艺社”被开除的同学胡一川、李可染等则赴上海成立了“一·八艺社研究所”。
沈福文等一行同学在北平入学后,在二龙坑贵人关租下两个院子住下。在这里沈福文结识了中国大学的学生李德辉女士。不久,沈福文与王肇民在北平成立“北平木刻研究会”,会址就设在二龙坑,该社吸引了不少北平、天津的青年美术木刻爱好者,队伍迅速扩大,后改为“平津木刻研究会”。
1933年沈福文在北平艺术学院西画系毕业,旋即被北平私立美专校长王悦之聘为该校教授和教务主任。尽管工作很繁忙,但课余时间,沈福文还是很热心的搞好“平津木刻研究会”。他和汪占飞曾登门拜访了郑振铎先生,郑振铎把他和鲁迅合编的中国木刻集《竹芳笺》赠给沈福文,同时勉励他们要把中国木刻运动的旗帜高举起来。1933年夏“平津木刻研究会”在北平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在北平举行了“平津木刻大展”展出了200多幅木刻作品,轰动了京津美术界、新闻界。沈福文、汪占飞、王肇民等人的木刻独占鳌头。沈福文的20多幅作品,有《拾粪者》《伤兵》《筑路工人》《拾煤渣》《铁窗》等深刻反映了当时劳苦大众置身于黑暗环境下民不聊生的真实面目。这些作品刀笔洗炼遒劲有力,线条粗犷奔放,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全国各地纷纷致电要求他们巡回展出,后来该展览会应各地之邀,到过上海、广州等许多大城市展出,每到一地再添进当地许多新作品,由于展览巡回全国,展至上海时改为“全国首届木刻大展”。沈福文的作品,后来在梅益、林林、吴承化、陈伯达等人主编的《文史杂志》上发表。
这次“全国首届木刻大展”气势磅礴,震动效应极强,为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起了奠基与推动的作用,反动派十分恐慌和仇视,就在1934年春的一天夜里,沈福文的住处,被一群自称是“社会调查局”的特务翻了个底朝天。沈福文也被带到当地警察署“审讯”,在审讯中福文才知北平当局是奉蒋介石庐山急封逮捕令逮捕了自己,问题仍然出在那场轰轰烈烈的木刻大展上。在上海的胡一川、夏朋于前几天已被逮捕了。上海有人写信告诉福文,说夏朋生病、胡一川住院了、而这些信全落在敌人手里,敌人拿着那些信严厉喝问福文“生病”,“住院”是啥意思?特务、警察的“审讯”,目的是要他讲出文艺界的共产党,以便“一网打尽”。但沈福文面对着反动派的迫害、恫吓、软硬兼施,沉着镇定,推说除了木刻西画,他什么都不知道。后来在李德辉和王悦之在外面的积极营救,王悦之通过他在国民党政府任要员的干爹王法勤先生设法保释福文,在被监禁数月后,才获得出狱。但还不是完全的自由,警署要了铺保,还提出什么要随传随到等条件,这无异是出了小监狱进了大监狱。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李德辉和王悦之使尽全身解数才得到了的。
就在出狱后的一天子夜,沈福文正要就寝时,突然响起了一阵轻快的敲门声。他开门一看,原来是中国大学学生梅益。他气喘吁吁地对福文说:“敌人在追捕我,暂时在这里避避风。”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和万分紧急的关头,使福文不顾自己受监视的危险,马上让梅益躲进屋里。“有我在就有你在”,沈福文镇定地说。隔天才由李德辉找来进步同学杨玉辉女士,伴着梅益的妻子,把化装了的梅益转移到西山植物园福文的朋友家中。经过四个月后,再由福文和德辉设法将梅益安全转到上海。
在那黑暗无天日的社会环境下,不少青年为了学业的成就远涉重洋留法、留日。福文为了自由、为了祖国新兴的艺术之花不致枯萎,经与李德辉商量后,也准备出国去。
1935年8月7日,经过了一番的周密准备后,沈福文辞去北平私立美专教授的职务,李德辉中止了中国大学学习物理系二年级学籍,双双告别了古老的北京城,乘着去天津的列车。接着登上去日本神户的班船,东渡日本。在船上,沈福文、李德辉请了几个同学,吃碗简单的鸡蛋面,宣布了他们两人的结婚。真挚的爱情,患难的相交,共同的志趣,全化在这简单的“婚宴”里。在这海天相连的大船上,以简单的婚礼,奠下了他们以后几十年苦乐与共的生活基础.这是何等令人起敬的一幕啊!
到了日本,福文原计划深造西画,对西画他在大学时代已有了深厚的基础和执著的爱好。但当他要东渡时,王悦之却告诫他到日本后应改学工艺。到日本后,他参观了东京所有的博物馆、工艺美术陈列馆,在被日本那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所陶醉的同时,他的民族自尊心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他决计放弃学油画的打算,改为学习工艺美术。但因当时他的日语只有3个月短期的“突击”,过不了关。报考东京高等工艺美术学校的福文名落孙山,他的夫人李德辉投考奈良高等女子师范,却名列榜首。
但是沈福文并没有把学工艺美术的心冷下来,他继续在东京的博物馆、图书馆找资料,参考作品,通过浩瀚的书海他发现了原来日本的漆艺,是中国从唐代以后传人日本,明以后才失传、衰败的。但当时变革中国漆艺后的日本漆艺,却有了新的成就与发展,一种民族的自尊心受到鞭挞,他修书向蔡元培先生,请求蔡先生帮助他实现复兴中国漆艺的事业。蔡元培先生热诚的赞扬沈福文的志尚,他写信给当时日本著名美术史家、东京高等美术学校教授田边考次先生,再由田边考次推荐给日本漆艺界最权威的专家,在东京美术学校主持漆工科工作的松田权六大师,并进入他私人开设的漆艺研究所从事专业漆艺研究工作。
这位松田先生,曾被日本天皇授予“人间国宝”的称号。松田先生酷爱中国文化,家里满架图书,尽是中国的古经典和殷商、两汉铸造的铜器等,松田先生没有狭窄的民族主义意识,他崇拜中国的文化,对中华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松田先生毫无保留地把所有制漆秘诀、配方、技法、每道工序的流程都传授给福文。每天午膳沈福文常在松田先生家里用餐,当松田先生外出办事时,福文就抓紧向他的助手学习。除了学习日本的漆器工艺,福文还要追本穷源,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历史这就需要大量的资料了。此时,福文除了认真到各个图馆翻阅搜寻资料外,更值得提起的,是有关《髹饰录》一书的获得。
《髹饰录》系我国明代黄大成著的唯一的一本漆工专著。在中国早已失传,三、四百年来只有一个抄本流传于日本。1927年朱启铃先生曾刊刻回国,但其木刻板在搬运途中,适遭“一·二八”日机轰炸,木版尽毁。在日本国内,《髹饰录》被视为稀世珍品,藏书家是不轻易示人的。他为得此书足迹踏遍日本岛国;但一无所获。后田边考次先生得知福文不畏艰辛,苦寻该书,为其精神所感动,慨然将自己私藏的一本《髹饰录》用绸缎包裹,赠给福文。当时福文双手捧着这本千金难买的宝书,心里激动得难以言语表达。
福文以日本现代漆器工艺为起点,根据《髹饰录》所载传统制漆工艺,研究了大量日本和中国历代出土的古漆器,并扩大到各种陶瓷器、青铜器等的花纹、图案、予以继承、发展、推陈出新,创造出多种漆艺技术。如“金鱼漆画”就体现了他综合运用各种漆艺技法的代表作。
研究漆艺,使福文忘掉了生活的艰辛,忘掉了对家庭、个人的享受,他与妻子李德辉,一在东京,一在奈良,双方都把精神集中于学习上,难得相聚共度一个闲暇假日。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沈福文、李德辉夫妻在中国大使馆的安排下,不得不告别了日本朝夕相处的恩师爱友。1937年11月的一天,在日本神户码头,芝加哥号的海轮满载着从日本回中国的留学生,上千条纸带,连结着轮船和岸上送别的人的心,这时,松田先生和他的助手尚守,也来为沈福文送行,三人相抱哭别,这感情,是千万个中日人民的真实友情,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割断不了的。
沈福文夫妇回国后,由于抗日烽火的漫延,狼烟四野、哀鸿遍地,中国大片大片的土地沦入敌手,他报国心切,先受聘于湖南省沅陵油漆学校任教。沈福文在抗战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在油漆学校自己制作了一批漆器工艺品,开了个览展会。这是他回国后第一次大显身手。展览会吸引了原来国立艺专的师生前来观赏,如刘开渠、常书鸿,李有行,雷圭元,庞薰琹等教授,对着精美绝伦的漆艺,赞不绝口。沈福文当即被聘为国立艺专工艺系教授。
1939年春,沈福文去成都探望李德辉,无意中发现这座川西平原的古城,是个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他回到沅陵。在沈福文的竭力鼓吹下,李有行、庞薰琹等教授集资伍百大洋由沈福文,李有行到成都创立了“中华工艺社”,两位教授与工匠们一起,卷起衣袖亲操作业。沈福文搞漆艺,李有行做纸伞,他们的产品轰动了锦城工艺界,不久在当时省教育厅长的协助下,由官方出资创办“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聘请了吴作人、毕晋吉等人去当教授。1944年正式招生,全校开设了漆工料、染织科、图案、绘画、家具等专业。李有行任校长、沈福文任漆工科主任。
1942年初,当时的国民党教育部在重庆设立全国首次美术大奖赛。福文拿了他精心制作的“脱胎漆器花瓶”“双耳花瓶”“金鱼盘”及“二十四角脱胎大盘”等参加比赛,比赛揭晓,福文的漆艺与吴作人的油画、刘开渠的雕塑,同时获得二等奖(这是当时美术最高奖)。
1943年12月,福文在成都举办个人漆器作品展览会,100多件漆器艺术作品,光彩照人,轰动了整个新闻、美术文艺界。《华西日报》《新新日报》《中央日报》都辟专栏刊载评论文章,四川省主席张群、教育厅长郭有行、文学翻译家罗君玉、国画大师张大千等都撰文评论,对福文的漆艺备加赞赏。名教授庞薰琹赞叹为“工艺美术的一声号角!”罗君玉以《艺术夫妻》为题,盛赞沈福文、李德辉由爱情、艺术的牢固结合起来的一对美满夫妻的生活和工作。
1945年元月廿日,福文在成都美协举办了个人漆器大展,这次展出,又有了新的作品,艺术上,技巧上都有了重大的新的突破,不但使国人叹为观止,连外国人也称赞福文漆器可以代表中国的文化。美国的南度将军买下了福文的漆器,有的被收藏在英国和美国的博物馆。
是年暑假,沈福文、李德辉夫妇俩到峨嵋山旅游,就在这时,传来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当时,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八年抗战结束了。
1946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先生,到成都来,看了沈福文的漆器,兴奋之余,建议他到敦煌去。研究敦煌壁画的艺术,以融化于他的漆艺之中。于是,沈福文、李德辉带着漆工科的两名学生,乘着常书鸿的大卡车向茫茫西北戈壁挺进,途中几回受到洪水包围,以及翻车下崖的危险,好不容易到了敦煌。沈福文在敦煌考察了那里的石窟艺术,进行临画,生活是十分艰辛的,而且沈福文夫妇身体又不好,但为了振兴民族的艺术,忍受了生活条件的艰辛病魔的摧折,直到西北的寒冰覆盖了高原的十一月,他们才回到成都。
就在沈福文从敦煌石窟回归的一年后,“沈福文教授敦煌图案漆艺全国大展”在成都揭幕了,这是凝集着沈福文的多少心血而创造出来的啊!130多件作品.全是采用敦煌壁画图案和色彩研制而成的。这个大展,先后到过上海、南京等地展出。国民党行政院长张群、陈布雷和孙科都参观了这个展览会,孙科还预订了四件漆器。在上海展出期间巴金、沈从文等名作家都专门观看了展览会。上海《环球画报》刊载了范纪缦教授评论长文,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衰,沈福文教授的贡献等,作了深刻的多角度的评价。同时在各报章发表评论文章的,有几十篇之多,足见其影响的深广。
1948年,徐悲鸿邀请沈福文带着助手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但因战争关系未能成行。
解放后,党和国家给予沈福文教授以极崇高的荣誉和地位。1951年,中央文化部赴苏联举办大型中国艺术综合展览。福文以“金鱼盘”“敦煌图案盘”“跳鹿盘”等8件参展,后被苏联列宁格勒博物馆和东方博物馆各收藏4件,后又被文化部选送了“松鹤太阳盘”“晨曦浴海盘”“金鱼盘”等赴越南及日本展出,也被收藏于这两个国家的博物馆。
1953年,沈福文创作了第一幅毛主席漆画像,被外交部作为贵重礼物赠给朝鲜人民共和国,至今还保存于该国博物馆内。同年9月,福文应邀出席全国文联二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并摄影留念。当年10月1日登上天安门观礼台。
而在9月23日文代会期间,徐悲鸿大师逝世。沈福文参加了丧礼。
是年,成都艺专美术系迁重庆,与西南艺术学院合并为西南美专,沈福文任实用美术系主任。
1954年,沈福文赴北京举办“全国民间工艺展览会”这是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先生筹展的,当时征集各地民间工艺美术作品3万余件,展出1万余件。展出后与庞薰琹共选出3000余件赴苏联展出,回国后,福文与庞薰琹、陈叔亮合计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要设立漆工科,报告上去后,获周总理指示应在出产漆的四川美专建立漆工科。
迁往重庆的西南美专实用美术系(后改为四川美术学院)开始有染织、漆器两个专业。根据当地民间工艺潜力,由他积极筹备,搜罗人材,再扩充陶瓷和装璜两个专业,请来了当地身怀绝技的艺人当老师,并建立“重庆美术漆器厂”,既培养人才,又出产工艺品,是重庆市主要漆器生产基地。
1957年,沈福文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在沈福文的努力下,重庆市办起了金银首饰、玻璃器皿、木雕、竹篱等手工艺厂。
1964年,国家委派他携带了“中国高等美术学院系师生作品展”、“抗美援越宣传展”和“建国十五年农业图片展”赴越南展出,受到了胡志明主席的接见。
十年浩劫期间,沈福文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几十年保留下来的珍贵漆盘、漆瓶、藏画全被抄走。
1979年夏出任四川美院院长,1982年退居二线当顾问带研究生。但沈福文老当益壮,为祖国的工艺美术事业奋斗不息,1984年80高龄的沈老还精神抖擞地带研究生行程万里进行考古活动。他的新作推漆“金鱼”及“虾”等都获得国家奖励。
沈福文教授著作出版了《西南少数民族大团结图案集》《四川荣昌陶瓷》。主编了《中国髹漆工艺美术史》和李大树合著的《漆瓶工艺技法撷要》等书。
1988年夏,沈福文教授在李德辉同志的支持下,将他晚年珍藏的280余幅近代中国名家书画,无偿地赠送给家乡:福建省漳州市。受到了漳州市党政领导、各界人士,广大干部群众的热诚欢迎。对沈老这一爱国爱乡大公无私的举动,备加赞扬。漳州市党政部门开辟“沈福文珍藏书画陈列馆”,存放沈老赠送的一批珍贵书画,该馆还请画家李可染亲笔题匾,漳州市政府还聘请李德辉同志为该馆名誉馆长,年届耄耋的沈老,现在家里,还是朝夕忙碌。最近又新创出“虾”“葡萄”“群荷图”等几十件漆盘、漆瓶。其勇攀工艺美术的高峰的精神,令人感动,给人以莫大的激励。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美渝
责任者
沈福文
相关人物
刘开渠
相关人物
徐悲鸿
相关人物
庞薰琹
相关人物
沈锐奇
相关人物
谢朗溪
相关人物
陈嘉庚
相关人物
张书旗
相关人物
胡一川
相关人物
潘天寿
相关人物
陈卓坤
相关人物
李可染
相关人物
姚馥
相关人物
李友邦
相关人物
俞平伯
相关人物
张道藩
相关人物
王肇民
相关人物
汪占飞
相关人物
杨丹生
相关人物
高乐立
相关人物
李德辉
相关人物
王悦
相关人物
郑振铎
相关人物
梅益
相关人物
林林
相关人物
吴承化
相关人物
陈伯达
相关人物
王法勤
相关人物
杨玉辉
相关人物
蔡元培
相关人物
松田权
相关人物
朱启铃
相关人物
常书鸿
相关人物
李有行
相关人物
吴作人
相关人物
毕晋吉
相关人物
罗君玉
相关人物
张群
相关人物
郭有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重庆市
相关地名
沅陵县
相关地名
成都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兰州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太平乡
相关地名
科下村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北平镇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