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肥城县” 相关
共 909 条 16 / 61
226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基础文化课根据需要加强应用知识教学。语文增加合同、总结、计划、报告、新闻报道、黑板报宣传、农村常用杂字和毛笔字练习等;数学增加珠算、会计知识、测量、绘图等内容。还根据当地生产特点,确定农技课的教学重点。盛产小麦、玉米、大麻的汶阳、边院等农中...
227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小学,中学,师范,职工教育管理体制。
228
小学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高初等小学堂由县视学公所管理,堂长由县衙任命。1913年“学堂”改称“学校”,设校长、训育主任、庶务主任。校长由县政府任命,主任、教员由校长聘请,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1937年后,抗日小学,由区文教助理员领导,村政权管理。建国以后,小...
229
中学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岱南中学由抗日民主县政府管理。建国后,中学校长由省政府加委,后由地委、县委任命。1957年中学建中共支部,配专职党支部书记,设教育基层工会、教导处、总务处、团委,各班配班主任,协助校长管理学校。1966~1976年,中学建革命委员会...
230
师范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肥城师范讲习所校长由县政府聘任,报省政府加委。训育主任由校长聘任,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日伪时期的简易师范学校,伪县长兼任校长,教育科长兼副校长。1952年建初级速成师范学校2处,附设在城关、安驾庄两处完小,该校校长兼任校长,由县人...
231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0年后受县职工教育办公室领导,人员、经费,行政业务均由办学单位管理。
232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肥城县1931年到1987年校舍设备。清末至民国初期,私塾多借用民房、家祠。建国初期,农村小学大都沿用旧校舍,除规模较大的完小有部分课桌凳,多数学校由学生自备。1980年后,贯彻谁办学谁建校的原则,农村学校依靠集体和群众集资兴建。
233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0年在县气象站设立地震测报点。至1975年又先后设立了县一中、六中(安驾庄)、十中(孙伯)、五中(湖屯)、王瓜店5个测报点,以水文、气象、地形变化、地应力、地下水、动物异常反应等为观测物,进行地震测报。1976年,全县有13处中学、4...
234
剧团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7年1月成立“肥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团址在县城三街路北,演职人员70人。1959年增至百人,1965年减至61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12月剧团解体。1972年4月,县革委成立“肥城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235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民间文艺其中包括舞蹈,戏剧,曲艺,民乐,歌谣,雕塑。
236
舞蹈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舞蹈,在诸多舞蹈中,尤以龙灯、顶灯、十八大姐斗王皮著称。
237
龙灯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所制龙灯多为7节,以木、竹作胎架,纱衣罩身,牛油蜡烛照明。演出人员分为“前七后八中十一”,即7人轮流掌头,8人轮流执尾,11人执撑龙身。表演开始,先“跳龙门”,后下蹲,头尾3交,再纵身而起进场。此时燃放烟火,恰似云雾缭绕。随即龙头飞起,...
238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系省内稀有舞蹈小品。城关街艺人赵立盛是表演顶灯舞的佼佼者。他表演顶灯时,用粗陶瓷碗1个,内糊泥巴,将蜡烛置于碗内点燃,身穿大红裤褂,足穿青鞋、白袜,光头顶碗,两腿呈罗圈形起舞,配以唢呐伴奏,表演十字步、跑圆场、串八字,跑、跳、扭、舞、躺身、...
239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石横、隆庄一带开始上演。小品大意为王皮借元霄观灯之机,想整顿家规。但18个老婆各有“冤屈”,个个不服,与之争辩。王皮渔翁打扮,手持龙头拐杖。大姐着红袄、蓝裤,每人左手执灯,右手执扇。表演形式为舞一段,唱一段。跑场...
240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一、剧院,二、影院。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