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图书馆
泰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泰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民间文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262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间文艺
分类号:
J193
页数:
6
页码:
621-626
摘要:
本文描述了民间文艺其中包括舞蹈,戏剧,曲艺,民乐,歌谣,雕塑。
关键词:
民间艺术
民间文艺
肥城县
内容
舞蹈建国前夕,全县有民间舞蹈社、团160多个。舞蹈种类有龙灯、顶灯、竹马、狮子、四蟹、高跷、花船、跑驴、台阁、补漏担、抬赃官、罐子神、顶红伞、二人摔跤、大头娃娃、老汉推车、姜老汉背老婆、十八大姐斗王皮等20多种。
建国初期,人民庆祝解放,安居乐业,各种民间舞蹈盛行。至60年代初期,民间舞蹈团体发展到200多个,每到农闲季节便组织排练,逢重大节日或庆贺活动时演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民间舞蹈停演。1979年始,民间舞蹈逐渐恢复。每年元宵节,县城及乡镇驻地组织演出。1987年,全县有民间舞蹈团体80多个。其中刘家庄、孙小庄、陈刘、沙窝、东付村、仪阳、石东、石西、安临站、东陆房、阎屯、老城、屯头、石横等村的舞蹈团体多次应选进县城表演。
在诸多舞蹈中,尤以龙灯、顶灯、十八大姐斗王皮著称。
龙灯,本县所制龙灯多为7节,以木、竹作胎架,纱衣罩身,牛油蜡烛照明。演出人员分为“前七后八中十一”,即7人轮流掌头,8人轮流执尾,11人执撑龙身。表演开始,先“跳龙门”,后下蹲,头尾3交,再纵身而起进场。此时燃放烟火,恰似云雾缭绕。随即龙头飞起,从后节穿过,龙身翻滚,连续4次,谓之“闯四门”、“滚龙翻涛”,非武功深厚者不能为。百尺龙灯在清朝末期就闻名县内外。1916年元宵节,百尺龙灯舞蹈队员60多人曾赴徐州演出,轰动全城。至1987年全县有龙灯舞蹈队50多个。
顶灯舞,系省内稀有舞蹈小品。城关街艺人赵立盛是表演顶灯舞的佼佼者。他表演顶灯时,用粗陶瓷碗1个,内糊泥巴,将蜡烛置于碗内点燃,身穿大红裤褂,足穿青鞋、白袜,光头顶碗,两腿呈罗圈形起舞,配以唢呐伴奏,表演十字步、跑圆场、串八字,跑、跳、扭、舞、躺身、伏身、钻席筒、跳桌子、钻板凳等,碗不掉、灯不熄,技艺超群。1955年后,县内顶灯舞无人演出。
十八大姐斗王皮,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石横、隆庄一带开始上演。小品大意为王皮借元霄观灯之机,想整顿家规。但18个老婆各有“冤屈”,个个不服,与之争辩。王皮渔翁打扮,手持龙头拐杖。大姐着红袄、蓝裤,每人左手执灯,右手执扇。表演形式为舞一段,唱一段。跑场有二龙吐须、八角迷魂阵、十字串心阵等。曲牌有叠断桥、清江引等,打击乐贯穿始终。隆庄的舞蹈队,曾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奉知县之命进城演出。此舞蹈于1950年停演。
戏剧境内民间戏剧历史悠久。至清朝末期,乡村自发成立的戏班(俗称子弟班)已有很大发展。其中较有名气的当数东高淤、葛小、安驾庄、大辛庄、辛镇、蒋庄、石横、隆庄、孙伯等30多个。其流行剧种,以山东梆子(建国前称高调梆子)最为广泛。受地域影响,东南部边院、东向一带流行莱芜梆子(建国前称靠山梆子);北部、西北部的城关、王瓜店、石横一带流行京剧、河北梆子;其他还有河南梆子、评剧、花鼓戏、大腔、弦子戏、拉魂腔、两夹弦等,共计11种。主要传统剧目,有《两狼山》、 《五凤岭》、《玉虎坠》、《铡美案》、《大登殿》、《对花枪》、《牧羊圈》、《穆桂英挂帅》等古装戏目上百个。民间戏剧寓教于乐,发挥了教化作用。1934年,石横镇大留村聚赌成风,屡禁不止。是年该村办起河北梆子戏班——“同乐社”,后生子弟渐以看戏、演戏为乐,村内赌风渐除。同年,县第一高级小学教师、共产党员张维之,组织该校学生,把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风波》搬上舞台,受到群众的欢迎,也引起了本县国民党统治者的惊慌。1947~1948年,各地戏班纷纷移植上演了《白毛女》、《血泪仇》、《赤叶河》等新编现代戏。
建国后,农村业余剧团大量发展,至1956年,全县达200多个。1957年5月,湖屯业余剧团作为勤俭办文化的典型出席了全国群众文化工作会议,受到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的奖励,并展览了他们自制的服装道具。1958年,城关业余剧团在县文化馆辅导下,创作演出了大型舞蹈《群英水库》。10月,《群英水库》应选晋京演出。在京25天,曾三进怀仁堂为中央领导和正在中国访问的苏联代表团演出,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演出实况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入影片《跃进花开》。是年,全县业余剧团发展到420多个。1959年后,提倡古装戏、现代戏并举。至1964年,现代戏大量上演。其间主要剧目有《丰收之后》、《夺印》、《三回船》、《两垅地》、《三世仇》等。1966~1976年,古装戏禁演,民间戏剧活动大部分停止,只有少数业余剧团排演“样板戏”。1978年后,古装戏重新上演,民间戏剧活动开始复苏。至1987年,全县有民间戏剧团体71个。
曲艺建国前,县内曲艺种类主要有渔鼓、大鼓、山东琴书、评词、河南坠子等。1949年全县有艺人10余人,大都因生活贫困,走村串乡或逢集围场演出,以卖艺养家糊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进步艺人利用曲艺进行宣传活动。1940年,渔鼓艺人丁元兴改编的《岳飞传》、《花木兰》在县境西南部颇有影响,对唤起民众、团结抗日起到了鼓动作用。
建国后,曲艺艺人政治上翻身,演出活动十分活跃。赵绪成的渔豉《响马传》,丁元兴的渔鼓《隋唐演义》、《金鞭记》,曲振甲的琴书《杨家将》、《明英烈》,陈凤河(艺名九头狮子)的大鼓书《严海斗》等,脍炙人口,深受群众欢迎。1955年,县文化馆组织境内曲艺艺人18名,成立“肥城县曲艺队”,队员持介绍信到农村巡回演出,统一结算,多劳多得。1964年,曲艺队开始说新书。主要书目有渔鼓《铁道游击队》、评词《烈火金钢》、琴书《儿女风尘记》等。这一时期,曲艺种类除传统形式外,增加了山东快书、相声、快板、山东柳琴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曲艺队解散,曲艺活动受到限制,绝大部分艺人被迫改行。1979年后,部分艺人恢复活动。
民乐县内民乐,主要为吹打乐。演奏有文武之分,文用唢呐、笙、管、笛、箫;武用唢呐、堂鼓、锣、钹、笛、笙。祈祷祭奠、婚礼喜庆、迎送官宦用文乐;各种典礼仪式、集合游行用武乐。曲牌主要有:“朝天子”、“一官迁”、“回马岭”、“点绛唇”、“月番平”、“万年欢”、“小五六”、“石阳景”、“大留锣、“小留锣”、“哭长城”、“百鸟朝凤”、“梆子娃娃”,以及群众喜爱的戏剧曲牌和唱段。
建国前夕,县内有民间吹打乐班12个,多为群众婚、丧演奏。乐班多由本族本户组成,世代相传,以此谋生,兼营理发、看林,社会地位低下。建国后,民间吹打乐艺人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提高了政治地位。他们除为群众婚、丧演奏外,还参加一些大型文艺会演和庆贺活动。部分艺人演奏造诣很高。汶阳镇浊前村艺人王德华,出身吹打乐世家,不到20岁即能同时用双唢呐吹奏和用鼻孔吹奏,音量丰满。1957年他参加了全省民间音乐调演。同年又应选参加了华东地区民间器乐会演,受到奖励。1960年,他被选为县人民代表。至今,仍从其艺,在南部地区享有盛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民间吹打乐被当作“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而禁止。1972年后,乐班陆续恢复活动。至1987年,吹打乐队有浊头、砖舍、后营、于老、东岭、王庄、张侯、陈楼等10多个。
歌谣境内民间歌谣源远流长,丰富多彩。1986年,县政府成立“三集成”委员会,文化部门组织专人搜集县内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至1987年搜集民间歌谣100余首,有71首选入《肥城县民间文学集成资料》一书。其内容有儿歌、情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等,现择其精华录之。
一、儿歌吃馍馍东打夯,西打夯,下来麦子喝面汤。
东打锣,西打锣,下来麦子吃馍馍。
小蚂蚱小蚂蚱,肚子大,爹拉犁,娘拉耙,奶奶在后边砸坷垃。走路的,别笑话,这乎年月没办法。
小小雀小小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媳妇背到炕头上。擀白饼,卷雪糖,媳妇媳妇你先尝,我上山沟找咱娘,咱娘变成了屎克螂。推小车,贩小粮,吱由吱由碰西墙。只要媳妇不要娘,一下子碰到石头上。
抗日谣一布袋糠,两布袋糠,洋鬼子来到安驾庄。
一双筷,两双筷,洋鬼子住进肖家店。
又杀人,又放火,家家遭殃没处躲。
八路军,真能干,打的鬼子团团转。
挖战壕,割电线,发动全民来抗战。
游击战,地道战,鬼子早晚要完蛋。
二、生活歌扛活饿死饿活,不给地主扛活。要袋烟抽给锯末;要个盆洗脸,门外有大河;要块手巾,放着衣襟干什么? 下关东正月里,正月正,老汉推车下关东。弯腰撅腚使劲推,热汗四流肚子空。
二月里,龙抬头,老婆拉车在前头,一摇三晃走不动,骨瘦如柴直哼哼。
三月里,三月三,肥城连年遭荒旱,寸草不长地裂缝,逼租要债气难咽。
四月里,四月八,年年庙里把香插,磕头烧纸许神愿,菩萨根本不管咱。
五月里,五端阳,糯米粽子谁能尝?地主老财酒肉臭,穷汉大家饿断肠。
六月里,整半年,推车出了山海关,离家越远心越凉,何时才能回家园。
三、情歌汶河水汶河水,水流长,奴在河边洗衣裳。手搓衣裳心头乱,怎么还不见情郎?情郎悄悄身后站,棒槌砸到手心上。郎要当兵上前线,等郎十年不算长。
选女婿为人嫁个街头站,喝口凉水也坦然。为人嫁个二鳖种,吃酒捞肉不舒坦。
择妻头发梳的光,脸上搽的香,好吃不劳动,没人答她的腔。
四、劳动歌打井铁镢头,二斤半,一刨刨到龙王殿。龙王见了直发颤,“要水、要水我照办” 整地刨的刨,剜的剜,小车装的象小山。
推的推,拉的拉,平了沟子再垫洼。
运的运,搬的搬,满岭石头下了山。
上的上,挖的挖,砖头瓦块全搬家。五、时政歌中央军来了更遭殃想中央,盼中央,中央军来了更遭殃。
门摘净,树杀光,抓夫抽丁抢财粮。
八路军与杂牌军八路军,喝稀饭,打起仗来真能干。
杂牌军,吃馍馍,见了鬼子打哆嗦。
骂鲍三月儿出来照正南,骂了一声鲍星三,投靠日本当汉奸。
月儿出来照正东,鲍三是个害人虫,到处抓人又逞凶。
月儿出来东方明,鲍三罪恶天不容,早晚叫你送性命。
政策对头人喜欢天改变,地改变,政策对头人喜欢。住新房,看彩电,天天有菜光吃面。
雕塑石刻据发掘的文物考证,两汉时期县内已有大量画像石雕刻珍品。
唐至清代,石刻艺人主要雕刻有:洞灵观、西幽寺、竹林寺、大云寺、玉皇洞、观音洞、古槐形石刻,“超群绝伦”碑,石佛寺造像,朝阳洞石佛造像,琶山庵石碑,云阳庵石碑,方篆碑,风雨竹碑等,为上乘石刻作品。
民国初期,玉都观石刻书画、吕祖坛石雕亭榭,县内外闻名遐迩。
建国初期,全县约有石刻艺人500余人,较著名者有杜春生、韩玉瑞等人。杜春生,桃园镇东里村人。牛山寺武圣殿供桌“八仙醉酒图”、八角硫璃井碑刻、老城玄都观“百鸟朝凤”图、舒同题“群力放水洞”刻字,均出自他手。1958年春,他与杜兴利、李志锋合作,完成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群英谱的部分人物雕像。1959年,他与徒弟李志锋合作,在山西省文水县雕成了高4.2米的汉白玉石刘胡兰烈士像;同年,在北京雕刻了人民大会堂的汉白玉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韩玉瑞,王庄乡南尚村人。1947年,应聘参加了“东北人民解放纪念碑”的修建,成功的完成了圆雕“八路军塑像”。
60年代以后,石刻艺人多从事建房、修桥、水利工程建设。至1987年,全县石刻工匠发展到800多人。
泥塑旧时,泥塑艺人多以塑造寺庙佛像、神像为业。建国前夕大都改做他业。建国后,部分艺人塑制各种儿童玩具。1968年,泥塑艺人王德茂,参加千佛山大型泥塑展览《收租院》的设计塑造。所塑上百个人物姿态各异,形象逼真,受到专家和同行的赞誉。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