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泰安市” 相关
共 1994 条 25 / 133
361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泰山、徂徕山林场时有火灾发生,全赖人工用扫帚、铁锨、砍刀等工具扑灭。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重视森林防火工作。60年代建立森林防火线120公里,主防火线宽12米,支防线宽8米。
362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峰峦起伏,地形复杂,大汶河横贯全境,其河流多源于山丘区,河床落差大,汛期暴涨 暴落,常常酿成灾害。
363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汶河在境内长67. 3公里, 河宽多在500-1000米,河底平均比降近千 分之一,水量大小随季节而变化。申村以下属 平原河道,旧有五堤:高淤堤长80丈,吴家店 堤长80丈,西徐堤、孝门堤、李家店堤共长。
364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汶河在境内长67.3公里, 河宽多在500-1000米,河底平均比降近千分之一,水量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365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柴汶河是大汶河最大支流,境内长29公里,平均河宽500米左右,河槽较浅且沿河有些低洼地,汛期常酿水灾。
366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石汶河由境内东北部山区南下注入瀛汶,境内长40公里,是条有名的害河,汛期时常溃决成灾。建国后,进行了多次治理。
367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后曾多次治理,未能根绝水患。1977年,结合开挖溢洪道,省庄公社组织30个生产大队施工,在旧河道以东开挖新河,长3.5公里、底宽5~10米,固定了河床, 消除了比降大、流势突变的弊端,保护了沿岸6000亩良田。
368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漕河源于满庄办事处北留村东,向西南流至堽城坝以下入大汶河,境内长21公里, 河宽20?河床平缓,流速慢,汛期常漫溢成灾。
369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942年,日伪政府在泰山西溪兴建黑 龙潭水库(小二型),此为境内水库建设之始。
370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黄前水库位于石汶河上、黄前村北。1958年5月动工兴建, 1960年汛期蓄水。1966年续建,次年11月基本建成。
371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从1957年10月至1978年共建成小(一)型水库22座,总库容6700万立方米,兴 第二节 小(一)型水库 利库容45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 93. 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 07万亩。
372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小(二)型水库共129座,分布在各办事处,其中祝阳18座、下港16座、崅峪11座、徂徕、道朗、房村各10座,夏张9座,北集坡、满庄、麻塔各8座,省庄7座,良庄5座,山口4座,粥店3座,泰前2座。
373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井灌历史悠久。民国年间,政府对有 水源的地方规定60亩凿井1眼。1930年,县 建设科发放无息凿井贷款,仅1933年即凿水 井1228眼。至建国前夕共有小井37287眼。
374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井灌历史悠久。民国年间,政府对有水源的地方规定60亩凿井1眼。
375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重修泰安县志》记载,境內有泉水69处。当时大都派有专人管理。1930年,曾对浊河上游的斗泉、神泉进行过浚治,挖深1?2米用乱石围泉砌池,以灌溉粮田。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