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峰峦起伏,地形复杂,大汶河横贯全境,其河流多源于山丘区,河床落差大,汛期暴涨暴落,常常酿成灾害。
民国时期,政府对水利投资寥寥,除黑龙潭水库外,无其它蓄水设施,农田灌溉以井灌为主,人民无力抵御水旱灾害,缺水的山丘区完全靠天吃饭。建国前夕,全县有小(二)型水库1座、水井37287眼,有效灌溉面积2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9.1%;水土流失面积达900平方公里,占版图面积的43.6%。
建国后,县设水利局(科),配备专职人员对水利事业统一规划管理,并持续不断地进行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兴建的一批水利工程,因急于求成,设计存在问题,工程质量又差,致使病、危库塘一度高达8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水利局到基层单位逐步落实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水利建设试行“三包”(资金、质量、工期)和“三保”(资金、技术、材料设备)为内容的承包责任制,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涌现出一批水利专业队、联合体和个体户。到1984年,水利部门管理人员达53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6人,为1956年的44倍;兴建水利工程2036项,治理河道22条,打机电井10880眼,治理涝洼地12.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3.44平方公里;工程投资34916.7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563.32万元),投工28600万个(从1963年计起),完成土石方27096.48万立方米。是年,市水利水产管理局管理7座中型水库、汶河管理段、市勘探钻井公司,黄前水利机械厂及办事处水利水产站;全境水利工程实行市、办事处、乡村分级管理。
第一节汶河治理
汶河(包括牟汶河)在境内长67.3公里, 河宽多在500-1000米,河底平均比降近千分之一,水量大小随季节而变化。申村以下属平原河道,旧有五堤:高淤堤长80丈,吴家店堤长80丈,西徐堤、孝门堤、李家店堤共长150丈。1918年6月29日,洪水冲决河堤30多处,冲毁房屋,淹死人畜。省财政厅拨款2000元、上海中国济生会捐助2000元、旅京山东水灾筹赈会助洋15000元对河堤进行修整,完成土石方68730立方米。
建国后,多次对堤防整修加固、增建新堤。1950?1957年,对旧堤进行了五次整修加固和接长。1960年汶口拦河坝建成后,河
第一章河道治理北岸汶口至申村一段旧堤,加高、培厚外,又增修新堤,形成长6.9公里、高3~4米、顶宽5米的防洪大堤,对拦河坝以东350米长的大堤加修了外堤。1964年汶河大水对堤防陡岸冲刷严重。是年冬,县组织万名劳力,对大汶口坝以东和侯村到临汶的旧堤进行培修加固,大汶口铁路桥至侯村增修了新堤,翌年春工程结束。大汶口以西的大堤顶宽5米、边坡1:2.5,高出1964年最高洪水位1?1.3米。1973年汛期前,大汶口公社组织万名劳力整修加固了汶口拦河坝以上的大堤。1983年汛期前,大汶口办事处再次组织万名劳力,对大汶口一段东西大堤再次加高培厚。至此,东起申村西至市边境汶河大堤全部达到顶宽5米、边坡1:2.5,高岀1964年最大洪水位1.3~1-5米,达到7000立方米每秒的防洪标准。
除对大汶口一带大堤整修外,1963?1965年由国家投资,先后完成牟汶河南岸杜家庄500米、北岸逯家庄800米的险段砌石护岸。1964年,位于房村北的险段建了长120米、高4米的砌石护岸。1977年,对位于东大吴村西南大堤迎流处的险工段,用水泥沙浆按挡土墙标准砌筑了4米高的护河岸,墙顶留平台宽1米,堤坡护砌至顶,护长350米。后又分期接长520米。同时,对汶口坝以东大堤的险工段、迎水面的堤坡和河岸均建砌石护坡和护岸,长700米。至1984年,共治理险工护岸16处,长6700米,抵御了洪水的侵袭。
汶河治理共投资490万元,其中办事处 (公社)自筹450万元,投工850万个、完成土石方2300万立方米。
第二节柴汶河治理
柴汶河是大汶河最大支流,境内长29公里,平均河宽500米左右,河槽较浅且沿河有些低洼地,汛期常酿水灾。1731年(清雍正九年)曾筑堤防。1918年对旧堤进行了整修加固。
1953年,对旧堤进行整修,并增建一部分新堤。1957年,西住区调集民工1.4万人,在东良父、鲁里、西良父、杨庄等村筑堤7.5公里(高3米),动用土石方30万立方米。次年2?4月,县组织大汶口、西住、良庄3个区,整修加固东起石楼、西至北滕村共4段长18.4公里的堤坊,加高1~2米。1964-1982年,先后投资42万元,用工37万个,动土石方43万立方米,多次对石楼、北宋、宣洛、良父等险工段整修加固,并建大小排水涵洞17个。基本上消除了汛期水患。
第三节石汶河治理
石汶河由境内东北部山区南下注入瀛汶,境内长40公里,是条有名的害河,汛期时常溃决成灾。建国后,进行了多次治理。1958年,在上游兴建黄前水库后,基本控制了洪水灾害。但河道内树株、芦苇丛生,河床抬高,行洪不畅。1972年黄前水库调洪放水,流速180米每秒,两岸即有多处决口。为彻底治理该河,县组织山口、祝阳、范镇、邱家店、麻塔5个公社的劳力,从1974年11月至1975年5月,在上起黄前公路桥、下至瀛汶汇合处一段河床,开挖子河,清理河道阻水障碍物,加固河堤16.35公里,在下游增修堤防15公里。此次治理投资40.6万元、用工224万个、完成土石方211.2万立方米,使下游10个村庄和沿河低洼农田不再受淹。
第四节柴草(冯家庄)河治理
该河源于泰山东峪,南下注入泮汶,全长23公里,平均河床宽15米,比降大,雨季常漫溢成灾。建国后曾多次治理,未能根绝水患。1977年,结合开挖溢洪道,省庄公社组织30个生产大队施工,在旧河道以东开挖新河,长3.5公里、底宽5~10米,固定了河床, 消除了比降大、流势突变的弊端,保护了沿岸6000亩良田。
第五节漕河治理
漕河源于满庄办事处北留村东,向西南流至堽城坝以下入大汶河,境内长21公里,河宽20?50米。河床平缓,流速慢,汛期常漫溢成灾。1933年9月,曾在河北涯挑挖4公里长的泄洪水道。1951年,作过小的疏浚,用工2.4万个,挖土3万立方米。1957年11月,对东起纸房西至吴家店河段进行治理,全长11.74公里,使河床深达2?2.5米,河底宽10?15米、河上口宽16?25米,河堤高达2米。1959年,疏浚岗子到北庄段河槽,全长9.65公里。1964年10月,由泰安地区主持整修该河,泰安、肥城两县共同施工,中游展宽,下游改道,由堽城坝以上改到该坝以下,疏浚与改道共长12.5公里,(其中新开河道7.13公里、展宽加深河槽5.4公里),加固堤防8.82公里。河道由原来的十几米展宽至50米,修桥涵52座(泰安完成40座),泄洪能力达到690立方米每秒,减少了洪水顶托和内涝灾害。该河治理共投资36.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15万元,投工269万个,完成土石方112万立方米。
第二章水库
1942年,日伪政府在泰山西溪兴建黑龙潭水库(小二型),此为境内水库建设之始。建国后,从1956年兴建虎山水库和满庄龙门涧水库开始,至1978年共兴建大小水库158座,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22座、小(二)型水库129座,总库容3.9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28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3.3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1.88万亩。1982年12月,对境内水库进行了“三査三定”(即査安全、査效益、查综合经营,定标准、定措施、定发展计划),査明有6座中型水库、20座小(一)型水库、70余座小(二)型水库,不同程度地存有病、险因素,对黄前、大河、徂彳来、李子峪、胜利5座水库进行了大坝灌浆,灌入干土4907立方米,基本上解除了水库险情。
第一节中型水库
黄前水库位于石汶河上、黄前村北。1958年5月动工兴建,1960年汛期蓄水。1966年续建,次年11月基本建成。1976年加高帮宽大坝,增加两孔溢洪闸和非常洪水溢洪道,次年全部竣工。共投资896.92万元、用工860万个、完成土石方350.1万立方米。
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输水洞、溢洪道(闸)等组成。大坝为粘土心墙沙壳坝,总长1530米、高33.3米,心墙插入岩基0.5米以上。有输水洞两个,右洞为主洞,钢筋混凝土管,设计输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溢洪道建闸7孔,每孔净宽10米,最大泄洪量4050立方米每秒。该水库总库容8248万立方米。省水利厅定为大型水库管理。水库启用后,对下游防洪起了重要作用。该库设计灌溉面积1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09万亩灌区效益显著,建库前粮食平均亩产175公斤,建库后平均亩产450公斤,最高的721.5公斤。
黄前水库敷设西干渠一条,穿过泰城把水调到满庄公社的响水河水库,全长50余公里。渠道除石砌明渠外,东起岱道庵,西至御碑楼和对臼岭为石拱暗渠,长为9.5公里。水库养鱼区4800亩。在总干渠上建有二、三号水利发电站。
为加强水库管理,1961年建立黄前水库管理局,1984年5月改称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50人。
胜利水库该水库位于满庄办事处北留村东,主要靠胜利渠引牟汶、瀛汶、石汶河水存蓄。原址为3座小型水库,在此基础上,1977年10月15日动工兴建胜利水库,次年7月29日基本建成。水库最大坝高27.1米,主、副坝长4770米,全系粘土心墙。冬季施工,冻土夯打不实,大坝曾出现纵向裂缝43条,计长1220米。此外,主坝坝基渗水,放水洞漏水,后经灌浆加固,险情始有缓解。
胜利渠是由11个公社的6万名民工和县属企业职工共同建设的。东起范镇公社郑家寨子东牟汶河右岸,经范镇、祝阳、山口、邱家店、省庄、泰山(泰城东关和南关)、北集坡、满庄等公社,纵贯8个岭头,横穿瀛汶、石汶等27条大小河流和0九、泰莱、泰新、泰良、泰汶等8条公路,全长53.5公里。从渠首至泰城为砌石渠,由泰城至石灰窑官庄为“万米渡槽”,再下为“开山劈岭大挖方”(最深14.7米)。水渠共有建筑物228座,其中倒虹吸8处长12&95米,两座翻板闸长371.9米。有些渠段在冬季施工,工程质量较差,后经岁修也未能保证正常引水。水渠设计引水量15立方米每秒,实际最大入库流量7立方米每秒。年设计引水为7437万立方米,实际年引入水量1350-3138万立方米该工程投资4069.4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74.35万元,投工476.54万个,完成土石
方625.77万立方米。
水库总库容59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67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灌区产量由开灌前的亩产200公斤增至425公斤。
水库及引水渠建有3座水力发电站。养鱼水面4600亩。
水库于1978年6月建管理局,1984年5月改称管理处,工作人员74人,其中技术人员8人。
彩山水库彩山水库位于徂探山之阴,陶河西支上,原为小(一)型水库。1977年10月开工改建,在县施工指挥部组织领导下,边设计边施工。由崅峪、徂徕、范镇、邱家店4个公社的2万多民工施工。1978年8月底基本完工。1981年续建大坝迎水面石护坡5700平方米,整修4000平方米。1982年安设大坝沉陷位移观测点。1983-1984年,建坝背水坡排水沟。
水库总库容为165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60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9万亩 (实际灌溉面积1万亩),削减百年一遇洪峰的41%。
工程共动用土石方214.46万立方米,工日473.13万个,投资868.2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5.69万元)。
水库大坝为土心沙壳坝,长1350米,最大坝高24.5米,坝顶宽6米,坝顶高程184.5米。坝坡迎水面1:1.5,背水面1:2、1:2.5,坝脚排水体长500米,高2.5米。水库溢洪道在坝右端,宽70米,设计底高程179.4米,最大泄洪量1392立方米每秒,达到防御山东可能最大降雨标准。
大坝两端各建1个放水洞,均为钢筋混凝土管,内径1米,进口底高程168.5米,设计流量2立方米每秒,平面钢闸门。
1978-1984年,蓄水量一般在800万立方米左右,蓄水最多的年份1978年达1100万立方米。1980-1984年,灌溉供水共1300万立方米。库区养鱼水面765亩,年产鲜鱼1?3.5万公斤。
1978年设彩山水库管理所,工作人员3人,其中技术员1人。1984年工作人员增至13人,其中技术员2人、行政干部2人。该工程曾受到山东省水利厅通报表扬。
中型水库基本情况一览表
第二节小(一)型水库
从1957年10月至1978年共建成小(一)型水库22座,总库容67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5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93
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07万亩。基本情况如从1957年10月至1978年共建成小下表。
小(一)型水库基本情况一览表续表
第三节小(二)型水库
小(二)型水库共129座,分布在各办事处,其中祝阳18座、下港16座、崅峪11座、徂徕、道朗、房村各10座,夏张9座,北集坡、满庄、麻塔各8座,省庄7座,良庄5座,山口4座,粥店3座,泰前2座。其中除黑龙潭水库(总库容3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000亩)外,其余均为建国后兴建。1956年10?1957年10月共建5座;1958?1962年共建33座;1963?1975年共建79座;1976?1981年共建11座。1984年统计总库容31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07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0.6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43万亩。
第四节库区移民
1958年,兴建黄前水库开始移民。此后建水库,同时办理移民。至1978年,共移38个村庄的1.41万户、5.82万人。国家累计投资398.45万元,帮助移民调整土地43795亩,人均0.77亩;建房4.54万间,人均0.78间;打机井31眼,挖大口井23眼,建扬水站52处,发展灌溉面积1.69万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移民开垦荒山,植树造林,发展庭院经济,逐步解决了收入偏低的问题。
第三章灌溉工程
第一节打井
境内井灌历史悠久。民国年间,政府对有水源的地方规定60亩凿井1眼。1930年,县建设科发放无息凿井贷款,仅1933年即凿水井1228眼。至建国前夕共有小井37287眼。
建国后,政府注重凿井并逐步改造水井。至1957年,水井增至50806眼。是年开始凿机电井,凿成64眼。1966年6月,县成立打井队,使用KA-2N-300型钻机,于次年在徂徕首次打出60?70米的岩心井3眼。此后,提水井数量减少,机电井迅速增加。至1972年,提水井减至23465眼.机电井增至5452眼。1975年,提水井基本淘汰。1980年,县打井队技术力量增强,使用SPJ-300型钻机,在泰城打出百米以上的深井34眼,最深的达437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岀现农民自凿、联凿机电井。1983年,省庄和大汶口办事处分别打机电井386眼、290眼。至1984年, 全市机电井累计达到10880眼,有效灌溉面积为54.76万亩。
1984年机电井分布情况一览表
单位:眼
第二节挖泉
《重修泰安县志》记载,境內有泉水69处。当时大都派有专人管理。1930年,曾对浊河上游的斗泉、神泉进行过浚治,挖深1?2米用乱石围泉砌池,以灌溉粮田。50年代,政府提倡挖泉灌溉。1958年,全市共挖泉1112个,后因水源不足大都废弃。至1962年仅存259个。1984年有水者寥寥无几。泰城东北汉明堂故址旁的明堂泉四季清流不辍。
徂徕办事处桥沟村有温泉,水源丰富,水温41-49℃ ,1982年开发为罗非鱼繁殖基地。
第三节塘坝
1955年开始兴建塘坝,此后塘坝逐年增多。至1984年全市共有1054座,总库容4780万立方米。其分布情况为道朗241座、370万立方米,崅峪159座、3260万立方米,粥店105座、80万立方米,夏张84座、170万立方米,满庄74座、160万立方米,徂彳来69座、70万立方米,下港64座、120万立方米,北集坡54座、110万立方米,省庄和祝阳各50座、110万立方米,麻塔46座、80万立方米,山口13座、60万立方米,范镇12座、10万立方米,良庄11座、60万立方米,房村11座、90万立方米,泰前8座、10万立方米,大汶口3座、10万立方米。由于许多塘坝规划不妥,蓄水不足,加之灌渠不畅,灌溉面积仅1400亩。
塘坝较大者有两座:
虎山水库(塘坝)坝址在泰山王母池东北梳洗河上,汇水面积5.3平方公里,总库容7万立方米。1956年4月开始施工,9月30日竣工。共投资19.78万元、用工6.1万个、动用土石方1.09万立方米。坝体为砌石重力坝,迎水面直立,背水面为流线形;坝长168米、高12米,坝底宽9.4米;顶为园弧形,宽弧的弦长2米;坝顶建桥7孔,孔宽5.2米、高2.4米,桥墩厚0.6米。桥上设栏杆和照明灯。放水洞在坝右端,高0.6米、宽0.5米,进水口设竖井式配水塔,塔上有高低不同直径0.3米的三个放水孔。坝下往泰城送水的管道长1738米,沿管道建蓄水池6个.汲水井13眼。虎山水库周围环境优雅,成为泰山南麓旅游胜地之一。
车网沟塘坝该坝位于石汶河支流东网沟上游,羊栏沟大队兴建,1966年10?1967年5月建成。总库容3.2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200亩。大坝为一座首创的薄壁石拱坝。坝高溢流段18.6米,非溢流段19.3米;坝顶弧长28米,溢流段底宽1.1米、顶宽0.9米;坝身砌石分内外两层,中间有0.2米厚的混凝土,作为隔水层。坝底部中间设有高宽各0.7米的冲沙闸,放水洞是内径0.2米弯头铸铁管,在坝外出水口设有阀门。坝体砌石及混凝土共465立方米,仅占等高重力坝体积的13.3%。建成18年来,坝体没出现异常现象。
第四节引河工程
建国初,下港、麻塔区曾兴建部分小型引河灌溉工程,此后该项工程有较大发展。至1970年达533处,灌溉农田10万亩左右。后由于水库、机电井增多,加之水源不足,至1984年全市引河减至160处,实灌面积2.84万亩,其中灌溉万亩以上的仅大汶口、颜谢2处。
汶□引河工程大汶口引河工程位于大汶口镇东,引用汶河水源。1959年11月动工兴建,次年11月开始灌溉。
渠道包括拦河坝、冲砂闸、引水闸和水电站。拦河坝为浆砌石滚水坝,长497米、高5.4米,坝顶高程98米。冲砂闸4孔,每孔宽2米,平板闸门,设手摇丝杠启闭机。引水闸4孔,自流引水,每孔宽1.4米,平板闸门,闸底高程96米,设计引水量8立方米每秒,正常实引水量4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由于水源不足实灌面积1万亩。水电站装机4台,共575千瓦。
引水渠有干渠一条,穿大汶口村向西,长6.5公里;支渠3条,共长19.4公里;排水干沟1条长2公里。因干支渠不配套,影响了灌溉效益。
该工程共完成土石方71.4万立方米、投工140万个,国家累计投资211.53万元。大汶口办事处负责工程管理,管理人员7人。
颜谢引河工程颜谢引河工程位于颜谢村北汶河上,1970年11月动工兴建,1972年5月竣工。后出现断裂和部分坍塌。1975年重建,次年6月竣工。改建后的拦河闸坝总长429.2米。河道右岸设8孔、左岸设4孔,每孔宽2.5米,闸底高程105米;中间为自动翻板闸门,共12孔,每孔宽10米,闸底高程105.4米,闸门之间有10段溢流坝,每段长23.5米;坝顶高程107.2米,进水闸2孔,每孔宽2米,闸底高程105.4米。设计引水流量7立方米每秒,实引3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6万亩。1984年,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
1973年,建成干渠1条,长14.9公里;支渠15条,共长18公里;排水干沟2条,长5公里。因干支渠不配套影响灌溉面积。
该工程共完成土石方72万立方米、投工120万个,国家投资52万元。
大汶口办事处负责工程管理,管理人员19人。
第五节扬水站
1957年10月,邱家店区在颜张建青年扬水站,灌溉面积2000亩。至1984年,共兴建扬水站663处,其中设计灌溉万亩以上的共7处,国家投资195.4万元,投工170.5万个,完成土石方357.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共6.6万亩。
1984年灌溉万亩以上的扬水站一览表第六节万米洞
万米洞又称东水西调工程。东起粥店公社南黄分水闸,西至道朗公社龙门口水库。1969年1月动工兴建,先由道朗公社组织施工。1979年10月,县成立了万米洞工程领导机构,增调5个公社的2000人参加建设,当年12月基本竣工。工程全长10678米,沿隧道开挖立井42眼,其中最深的43.7米。隧洞开挖断面为2.8X2.4米,过水断面为2.2X1.9米,比降五千分之一,设计过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共投资309万元(国家投资188万元),投工215万个,完成土石方27万立方米。原设计由黄前、大河二水库注水,但工程不配套,没能发挥应有作用。1984年仅能用10眼立井机灌,灌溉面积为1200亩左右,占设计灌溉面积的3%,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因隧洞高程低,致使沿线水位下降,有3个村水井干涸,只得另打机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第七节喷灌
1976年,泰山公社三里庄大队首次试用固定式喷灌设备。1984年,全市共安装454套,灌溉面积1.3万亩。设备有移动式、半固定和固定式三种,因移动式设备造价低故采用较多。各办事处安装套数为道朗119套,房村76套,徂徕70套,北集坡46套,崅峪40套,满庄23套,良庄20套,夏张、粥店各11套,大汶口9套,下港、祝阳、麻塔各7套,范镇、财源各1套。
第八节大中型灌区
1959年9月,建成灌溉万亩良田的刘家庄水库灌区,干支渠10公里,其中防渗渠4公里,有效灌溉面积0.5万亩。60年代,相继建成响水河、黄前、大河、小安门、山阳、崅峪水库灌区和汶口引河7个大中型灌区,干支渠共512公里,其中防渗渠125.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4.58万亩。至1979年6月,共建成20个大中型灌区,又相继建设西北岭、颜谢、胜利、石楼、乡城、埠东岭、泉林扬水站灌区,颜谢引河灌区,安家林、彭家峪、彩山和胜利水库灌区。1984年统计,全市大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5.6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7.28万亩,干支渠817.2公里,其中防渗渠229.86公里,占总数的28.13%。
开灌前,灌区地区粮食产量很低,年平均亩产182.65公斤,开灌后粮食产量提高显著。至1984年,产量最高的年份平均亩产496.4公斤,是开灌前的2.7倍。
由于灌区设施不够配套,工程失修,管理不善,水的利用率较低,有的仅在35%左右。1981年7月13日泰安县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泰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水资源的通告》后,水的利用率提高了20%,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有所加强。1984年设计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灌区一览表1949?1984年有效灌溉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亩
第九节水利区划
在80年代初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过程中,水利部门根据水资源调查情况,划分了5个灌溉区域。
泰山渠灌溉区该区在境内北部,总面积610平方公里,海拔在150米以上,包括下港、麻塔、祝阳、山口、省庄、泰山、粥店、道朗8个公社的196个大队,有农业人口207922人,总耕地19.33万亩。地表水较富,平水年可利用水量使80%的耕地保证水利化。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4439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7.98万亩。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15毫米,多年平均来水量14760.3万立方米,现有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47座、塘坝210座,多年平均可拦蓄水量10454万立方米。该区主要是开发地上水资源。山前斜地为地下远景开发区,其开发措施仍以地上水为主,辅之少量地下水。
徂徕山渠灌区该区地处境内东南部,海拔在150米以上,总面积312.8平方公里, 包括崅峪、徂徕、西住、良庄4个公社的89个大队,有农业人口121525人,总耕地136343亩。该区属于县内均衡区,可利用水量平水年可保证75%的耕地水利化。其中有效灌溉面积88406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62737亩。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56毫米,多年平均来水量5657万立方米。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28座、塘坝107座,多年平均可拦蓄水量2945万立方米。该区水资源开发仍然以开发地上水为主,山前斜地可开发部分地下水补助不足部分。
泰西丘陵混合灌区该区地形复杂,矮山和残丘星罗棋布,为境内贫水区。总面积345.91平方公里,包括粥店、道朗、夏张、满庄、北集坡5个公社的145个大队,有农业人口169302人,总耕地243777亩。可利用水量平水年仅可保证60%的耕地用水。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18826亩,有机井716眼,井灌有效面积38346亩,占32.3%,是县内灌溉率最低的一个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84毫米,多年平均来水量为5150万立方米。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28座、塘坝148座,多年平均可拦蓄水量7180万立方米。该区远景开发一要大搞蓄水工程,扩大引汶工程的调蓄能力;二要找新的地下水源;三要大搞山区绿化,发展林业生产,涵养水源,调节生态平衡。
泰莱平原井灌区该区总面积236.1平方公里,包括范镇、祝阳、山口、省庄、泰山、北集坡、徂徕、崅峪、邱家店等10个公社的208个大队,农业人口306962人,耕地面积294657亩,为境内地下水的富水区,可利用的水资源基本满足农业用水。又是境内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70712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221122亩。多年平均降雨量739.5毫米,多年平均迳流量6295万立方米。有机电井3329眼、扬水站46处,提水1556万立方米,井灌和扬水站灌溉面积分别为213197亩、28900亩。该区远景开发以地下水为主。
南部平原井灌区该区为均衡区。包括满庄、大汶口、西住、良庄、夏张、北集坡6处公社的201个大队。农业人口308439人,总面积460.19平方公里,耕地376153亩。可利用水资源能满足85%耕地用水。有效灌溉面积324596亩。其中有两个贫水区,一是西住、良庄两个公社的19个大队,二是夏张、满庄、北集坡、大汶口4个公社的58个大队,总面积231.42平方公里,总耕地162352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1299亩,多年平均降水量727毫米,多年平均迳流量3775.3万立方米。有大小蓄水工程58项,多年平均可拦蓄地表水785万立方米,水资源除开发部分地上水和地下水外,还要靠引客水。远景开发要搞小蓄水工程拦蓄地表水,挖掘地下水,并引部分客水弥补不足。两个富水区包括夏张、大汶口、西住、良庄4处公社的124个大队,总面积228.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740.7毫米,迳流量3960.3万立方米,总耕地213801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03297亩。有机井3158眼,灌溉面积194997亩;扬水站13处,灌溉面积8300亩。远景开发以地下水为主。第四章水土治理
第一节涝洼地治理
境内涝洼地大片者有石汶洼、施庄洼、大坡洼、羊楼洼、临汶洼、良庄洼,小片洼地各办事处均有,总面积为15.15万亩,每遇大雨便形成涝灾。1933年9月,县政府为治理临汶洼,开凿泄水道4公里,保护耕地3120亩。建国后,用挖水沟、修梯田等方法,使沟渠与河道相通以排除洼地积水。1957年秋,泰安地区成立泰莱平原洼地改造指挥部,对泰安的沟头、范镇、台头3个乡和莱芜的营房、陈楼、杨庄、张里、胡宅5个乡的4.15万亩洼地(泰安2万亩)统一规划,分别施工治理,至次年春结束。动用工日4.46万个(泰安1.53万个),土石方11.58万立方米(泰安4.28万立方米)。共挖干沟4条长8653米、深1.5米,支沟18条长7200米,基本上消除了涝害,并解决了排水纠纷。至1962年,全市又挖排水沟950条、长680公里,治理面积达5.57万亩,其中达到五年一遇排涝标准的2.5万亩。1965年增至15万亩,其中达到五年一遇排涝标准的10万亩。“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被治理的涝洼地重新受涝1978后治理面积回升。至1984年,治理面积达12.3万亩(其中达到五年一遇排涝标准的9.7万亩),占涝洼地面积的81.2%。
第二节水土保持
建国前,农民在自己土地上修筑零星梯田、地堰,栽种少量树株,对控制水土流失起到一定作用。
建国初,全县水土流失面积900平方公里。政府组织群众采用小面积封山造林、修谷坊、垒地埝等措施进行治理。1957年,贯彻国务院《水土保持暂行纲要》,是年底全县修缓水坝4400座,封山造林30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50平方公里。从1950年开始,道朗二起楼村连续七年开山石挖树坑77万个,动土石方千多万方,植树造林,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1957年获“中央水土保持委员会”锦旗奖励。“大跃进”中乱砍树木、乱放牧、扒山皮、开荒之风盛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1962年,依照国务院《关于奖励人民公社兴办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定》,县派出工作组进行重点调查,综合治理,使治理面积增至500平方公里。次年,县建水土保持委员会,农林水等部门也抽调人员加强技术指导,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治理水土流失的热潮,其中泰山林场、徂徕山林场、徂彳来公社取得了显著效益。1964年5月,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在徂彳来、西住、良庄3个公社开展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并在良庄公社茅茨大队设试验站。根据茅茨地区风沙严重的特点,采用主林带与害风方向垂直、副林带结合道路农田营造防护林的方法,经过三个冬春,植树710万株,绿化道路350条,建林网方田470块,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带,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至1974年,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增至796.76平方公里。后因毁林还田,缩河造地,开陡坡种植,使部分治理面积再度流失。1982年6月,依据国务院《水土保持工作条例》,采取多种治理措施,至1984年,治理面积又回升到503.44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5.94%。但全市年均土壤流失总量为603.06万吨,流失有机质5.41万吨,全氮0.34万吨,速效磷0.01万吨。第三节山丘区饮水工程
建国初期,全县山丘区缺水村94个、人口3.69万,分布在下港、崅峪、徂徕、道朗、满庄、麻塔、良庄、房村、山口、祝阳、北集坡、夏张、粥店13个区。道朗的二起楼村,挑一趟水往返7.5公里。为此,国家逐年投资,修建供水工程。至1984年,全市共打机井38眼,装机36台、547.66千瓦;建扬水站21处,装机21台,388.64千瓦;建蓄水池33个、水窖65个,使60个自然村、2.67万人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尚待解决的仍有34个自然村、1.02万人。
附:水利建设重大事故
1、1958年6月27日晚9时,刘家庄水库上游突降暴雨,洪水奔腾而下,由于施工人员缺乏防汛意识,未采取防汛措施,致使洪水冲垮坝堤,居住在坝堤下的两千余民工被卷入洪水中。工地指挥部迅速组织抢救。但因水势过猛,终造成62人死亡的惨痛事故。渐汶河乡党委副书记孙俊峰多次涉入洪水中救人,最后被冲走牺牲。
2,1959年11月7日12时20分,黄前水库工地放炮飞石,将民工谢中利(男,18岁,范镇公社台头村人)头骨砸碎,经地区中心人民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3、1964年5月9日下午6时,夏张公社故县店大队建扬水站放炮开石,共点四炮,响了三炮,点炮人跑至炮点察看,哑炮突然爆炸,将于印康(男,21岁)炸死,于传奎炸伤。
4、1978年3月24日,西住公社鲁里大队社员,在姚庄东的胜利渠姚水公路东挖土清基时,土方坍塌,砸死6人,重伤1人。
5、1979年1?4月,彩山水库灌区东干一、二号石拱渡槽工地,因工程先后倒塌,死亡3人,受伤22人。
6、1982年3月6日下午,燕家庄东胜利渠续建工程施工中,因砌石拱圈倒塌,将民工阎西秋(男,16岁,后省庄村人)砸伤,经八十八医院抢救无效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