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灌溉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6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灌溉工程
分类号: S277
页数: 8
页码: 182-189
摘要: 境内井灌历史悠久。民国年间,政府对有 水源的地方规定60亩凿井1眼。1930年,县 建设科发放无息凿井贷款,仅1933年即凿水 井1228眼。至建国前夕共有小井37287眼。
关键词: 灌溉工程 排灌系统

内容

境内井灌历史悠久。民国年间,政府对有水源的地方规定60亩凿井1眼。1930年,县建设科发放无息凿井贷款,仅1933年即凿水井1228眼。至建国前夕共有小井37287眼。
  建国后,政府注重凿井并逐步改造水井。至1957年,水井增至50806眼。是年开始凿机电井,凿成64眼。1966年6月,县成立打井队,使用KA-2N-300型钻机,于次年在徂徕首次打出60?70米的岩心井3眼。此后,提水井数量减少,机电井迅速增加。至1972年,提水井减至23465眼.机电井增至5452眼。1975年,提水井基本淘汰。1980年,县打井队技术力量增强,使用SPJ-300型钻机,在泰城打出百米以上的深井34眼,最深的达437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岀现农民自凿、联凿机电井。1983年,省庄和大汶口办事处分别打机电井386眼、290眼。至1984年, 全市机电井累计达到10880眼,有效灌溉面积为54.76万亩。
  1984年机电井分布情况一览表
  单位:眼
  第二节挖泉
  《重修泰安县志》记载,境內有泉水69处。当时大都派有专人管理。1930年,曾对浊河上游的斗泉、神泉进行过浚治,挖深1?2米用乱石围泉砌池,以灌溉粮田。50年代,政府提倡挖泉灌溉。1958年,全市共挖泉1112个,后因水源不足大都废弃。至1962年仅存259个。1984年有水者寥寥无几。泰城东北汉明堂故址旁的明堂泉四季清流不辍。
  徂徕办事处桥沟村有温泉,水源丰富,水温41-49℃ ,1982年开发为罗非鱼繁殖基地。
  第三节塘坝
  1955年开始兴建塘坝,此后塘坝逐年增多。至1984年全市共有1054座,总库容4780万立方米。其分布情况为道朗241座、370万立方米,崅峪159座、3260万立方米,粥店105座、80万立方米,夏张84座、170万立方米,满庄74座、160万立方米,徂彳来69座、70万立方米,下港64座、120万立方米,北集坡54座、110万立方米,省庄和祝阳各50座、110万立方米,麻塔46座、80万立方米,山口13座、60万立方米,范镇12座、10万立方米,良庄11座、60万立方米,房村11座、90万立方米,泰前8座、10万立方米,大汶口3座、10万立方米。由于许多塘坝规划不妥,蓄水不足,加之灌渠不畅,灌溉面积仅1400亩。
  塘坝较大者有两座:
  虎山水库(塘坝)坝址在泰山王母池东北梳洗河上,汇水面积5.3平方公里,总库容7万立方米。1956年4月开始施工,9月30日竣工。共投资19.78万元、用工6.1万个、动用土石方1.09万立方米。坝体为砌石重力坝,迎水面直立,背水面为流线形;坝长168米、高12米,坝底宽9.4米;顶为园弧形,宽弧的弦长2米;坝顶建桥7孔,孔宽5.2米、高2.4米,桥墩厚0.6米。桥上设栏杆和照明灯。放水洞在坝右端,高0.6米、宽0.5米,进水口设竖井式配水塔,塔上有高低不同直径0.3米的三个放水孔。坝下往泰城送水的管道长1738米,沿管道建蓄水池6个.汲水井13眼。虎山水库周围环境优雅,成为泰山南麓旅游胜地之一。
  车网沟塘坝该坝位于石汶河支流东网沟上游,羊栏沟大队兴建,1966年10?1967年5月建成。总库容3.2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200亩。大坝为一座首创的薄壁石拱坝。坝高溢流段18.6米,非溢流段19.3米;坝顶弧长28米,溢流段底宽1.1米、顶宽0.9米;坝身砌石分内外两层,中间有0.2米厚的混凝土,作为隔水层。坝底部中间设有高宽各0.7米的冲沙闸,放水洞是内径0.2米弯头铸铁管,在坝外出水口设有阀门。坝体砌石及混凝土共465立方米,仅占等高重力坝体积的13.3%。建成18年来,坝体没出现异常现象。
  第四节引河工程
  建国初,下港、麻塔区曾兴建部分小型引河灌溉工程,此后该项工程有较大发展。至1970年达533处,灌溉农田10万亩左右。后由于水库、机电井增多,加之水源不足,至1984年全市引河减至160处,实灌面积2.84万亩,其中灌溉万亩以上的仅大汶口、颜谢2处。
  汶□引河工程大汶口引河工程位于大汶口镇东,引用汶河水源。1959年11月动工兴建,次年11月开始灌溉。
  渠道包括拦河坝、冲砂闸、引水闸和水电站。拦河坝为浆砌石滚水坝,长497米、高5.4米,坝顶高程98米。冲砂闸4孔,每孔宽2米,平板闸门,设手摇丝杠启闭机。引水闸4孔,自流引水,每孔宽1.4米,平板闸门,闸底高程96米,设计引水量8立方米每秒,正常实引水量4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由于水源不足实灌面积1万亩。水电站装机4台,共575千瓦。
  引水渠有干渠一条,穿大汶口村向西,长6.5公里;支渠3条,共长19.4公里;排水干沟1条长2公里。因干支渠不配套,影响了灌溉效益。
  该工程共完成土石方71.4万立方米、投工140万个,国家累计投资211.53万元。大汶口办事处负责工程管理,管理人员7人。
  颜谢引河工程颜谢引河工程位于颜谢村北汶河上,1970年11月动工兴建,1972年5月竣工。后出现断裂和部分坍塌。1975年重建,次年6月竣工。改建后的拦河闸坝总长429.2米。河道右岸设8孔、左岸设4孔,每孔宽2.5米,闸底高程105米;中间为自动翻板闸门,共12孔,每孔宽10米,闸底高程105.4米,闸门之间有10段溢流坝,每段长23.5米;坝顶高程107.2米,进水闸2孔,每孔宽2米,闸底高程105.4米。设计引水流量7立方米每秒,实引3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6万亩。1984年,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
  1973年,建成干渠1条,长14.9公里;支渠15条,共长18公里;排水干沟2条,长5公里。因干支渠不配套影响灌溉面积。
  该工程共完成土石方72万立方米、投工120万个,国家投资52万元。
  大汶口办事处负责工程管理,管理人员19人。
  第五节扬水站
  1957年10月,邱家店区在颜张建青年扬水站,灌溉面积2000亩。至1984年,共兴建扬水站663处,其中设计灌溉万亩以上的共7处,国家投资195.4万元,投工170.5万个,完成土石方357.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共6.6万亩。
  1984年灌溉万亩以上的扬水站一览表第六节万米洞
  万米洞又称东水西调工程。东起粥店公社南黄分水闸,西至道朗公社龙门口水库。1969年1月动工兴建,先由道朗公社组织施工。1979年10月,县成立了万米洞工程领导机构,增调5个公社的2000人参加建设,当年12月基本竣工。工程全长10678米,沿隧道开挖立井42眼,其中最深的43.7米。隧洞开挖断面为2.8X2.4米,过水断面为2.2X1.9米,比降五千分之一,设计过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共投资309万元(国家投资188万元),投工215万个,完成土石方27万立方米。原设计由黄前、大河二水库注水,但工程不配套,没能发挥应有作用。1984年仅能用10眼立井机灌,灌溉面积为1200亩左右,占设计灌溉面积的3%,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因隧洞高程低,致使沿线水位下降,有3个村水井干涸,只得另打机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第七节喷灌
  1976年,泰山公社三里庄大队首次试用固定式喷灌设备。1984年,全市共安装454套,灌溉面积1.3万亩。设备有移动式、半固定和固定式三种,因移动式设备造价低故采用较多。各办事处安装套数为道朗119套,房村76套,徂徕70套,北集坡46套,崅峪40套,满庄23套,良庄20套,夏张、粥店各11套,大汶口9套,下港、祝阳、麻塔各7套,范镇、财源各1套。
  第八节大中型灌区
  1959年9月,建成灌溉万亩良田的刘家庄水库灌区,干支渠10公里,其中防渗渠4公里,有效灌溉面积0.5万亩。60年代,相继建成响水河、黄前、大河、小安门、山阳、崅峪水库灌区和汶口引河7个大中型灌区,干支渠共512公里,其中防渗渠125.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4.58万亩。至1979年6月,共建成20个大中型灌区,又相继建设西北岭、颜谢、胜利、石楼、乡城、埠东岭、泉林扬水站灌区,颜谢引河灌区,安家林、彭家峪、彩山和胜利水库灌区。1984年统计,全市大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5.6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7.28万亩,干支渠817.2公里,其中防渗渠229.86公里,占总数的28.13%。
  开灌前,灌区地区粮食产量很低,年平均亩产182.65公斤,开灌后粮食产量提高显著。至1984年,产量最高的年份平均亩产496.4公斤,是开灌前的2.7倍。
  由于灌区设施不够配套,工程失修,管理不善,水的利用率较低,有的仅在35%左右。1981年7月13日泰安县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泰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水资源的通告》后,水的利用率提高了20%,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有所加强。1984年设计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灌区一览表1949?1984年有效灌溉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亩
  第九节水利区划
  在80年代初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过程中,水利部门根据水资源调查情况,划分了5个灌溉区域。
  泰山渠灌溉区该区在境内北部,总面积610平方公里,海拔在150米以上,包括下港、麻塔、祝阳、山口、省庄、泰山、粥店、道朗8个公社的196个大队,有农业人口207922人,总耕地19.33万亩。地表水较富,平水年可利用水量使80%的耕地保证水利化。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4439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7.98万亩。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15毫米,多年平均来水量14760.3万立方米,现有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47座、塘坝210座,多年平均可拦蓄水量10454万立方米。该区主要是开发地上水资源。山前斜地为地下远景开发区,其开发措施仍以地上水为主,辅之少量地下水。
  徂徕山渠灌区该区地处境内东南部,海拔在150米以上,总面积312.8平方公里, 包括崅峪、徂徕、西住、良庄4个公社的89个大队,有农业人口121525人,总耕地136343亩。该区属于县内均衡区,可利用水量平水年可保证75%的耕地水利化。其中有效灌溉面积88406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62737亩。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56毫米,多年平均来水量5657万立方米。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28座、塘坝107座,多年平均可拦蓄水量2945万立方米。该区水资源开发仍然以开发地上水为主,山前斜地可开发部分地下水补助不足部分。
  泰西丘陵混合灌区该区地形复杂,矮山和残丘星罗棋布,为境内贫水区。总面积345.91平方公里,包括粥店、道朗、夏张、满庄、北集坡5个公社的145个大队,有农业人口169302人,总耕地243777亩。可利用水量平水年仅可保证60%的耕地用水。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18826亩,有机井716眼,井灌有效面积38346亩,占32.3%,是县内灌溉率最低的一个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84毫米,多年平均来水量为5150万立方米。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28座、塘坝148座,多年平均可拦蓄水量7180万立方米。该区远景开发一要大搞蓄水工程,扩大引汶工程的调蓄能力;二要找新的地下水源;三要大搞山区绿化,发展林业生产,涵养水源,调节生态平衡。
  泰莱平原井灌区该区总面积236.1平方公里,包括范镇、祝阳、山口、省庄、泰山、北集坡、徂徕、崅峪、邱家店等10个公社的208个大队,农业人口306962人,耕地面积294657亩,为境内地下水的富水区,可利用的水资源基本满足农业用水。又是境内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70712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221122亩。多年平均降雨量739.5毫米,多年平均迳流量6295万立方米。有机电井3329眼、扬水站46处,提水1556万立方米,井灌和扬水站灌溉面积分别为213197亩、28900亩。该区远景开发以地下水为主。
  南部平原井灌区该区为均衡区。包括满庄、大汶口、西住、良庄、夏张、北集坡6处公社的201个大队。农业人口308439人,总面积460.19平方公里,耕地376153亩。可利用水资源能满足85%耕地用水。有效灌溉面积324596亩。其中有两个贫水区,一是西住、良庄两个公社的19个大队,二是夏张、满庄、北集坡、大汶口4个公社的58个大队,总面积231.42平方公里,总耕地162352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1299亩,多年平均降水量727毫米,多年平均迳流量3775.3万立方米。有大小蓄水工程58项,多年平均可拦蓄地表水785万立方米,水资源除开发部分地上水和地下水外,还要靠引客水。远景开发要搞小蓄水工程拦蓄地表水,挖掘地下水,并引部分客水弥补不足。两个富水区包括夏张、大汶口、西住、良庄4处公社的124个大队,总面积228.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740.7毫米,迳流量3960.3万立方米,总耕地213801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03297亩。有机井3158眼,灌溉面积194997亩;扬水站13处,灌溉面积8300亩。远景开发以地下水为主。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