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平阳县” 相关
共 2927 条 25 / 196
361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腾蛟被誉为风物之乡,有赤岩山、联安桥等景点,保留着历史人物的足迹,如苏步青、白承恩等。薛氏忠训庙古戏台、联安桥石板桥等文物展示了历史与文化价值。
362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49年,中共平阳县委举办了一期干部训练班,该训练班持续一个月,培训内容包括国内外形势、革命性质和任务、党的政策和纪律等。共有161名学员参加,训练班结束后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平阳县城举行盛大的群众大游行庆祝。训练班在县城...
363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万全公社在1960年发生了严重的饿病死亡事件,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苦难。事件的起因主要是由于共产风政策、生产瞎指挥、高指标高征购和部分干部的强迫命令等因素。善后阶段,中共中央发布了紧急指示信和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进行了整顿和调整,恢复...
364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万全人民公社在1960年发生饿病死亡事件,导致浮肿病、闭经、非正常死亡等悲剧,造成成千上万人死亡和家庭破裂的惨况。
365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万全1960年饿病死亡事件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所致,包括“共产风”挫伤农民积极性、生产瞎指挥导致粮食减产、高指标高征购大挖农民口粮、部分干部强迫命令违法乱纪,造成受害区域灾难性后果。
366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60年万全公社饿病死亡事件引发整顿运动,经历一系列政策调整、干部审查和平反工作,最终实现了对批判处分错误的干部和党员的平反纠正,以及对受害群众的部分经济救济,为事件善后工作画上句号。
367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8年平阳县委按照上级指示,从县机关抽调一批干部到农村进行劳动锻炼。通过锻炼,干部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学到了有关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农业生产知识,锻炼了革命意志,树立了艰苦朴素的作风。
368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平阳和剧是温州地区的一大地方戏曲剧种,源自平阳民间马灯戏演变而来,经历了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和变迁。其表演特色包括生活化、平民化的剧目和唱腔,粗犷豪放又兼具细腻含蓄的表演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剧音乐包括徽调(皮簧)、乱弹、滩簧...
369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平阳和剧源自马灯戏,经历发展衰落至重建,经历改名、加入改进会,获奖走红,与婺剧合并再分离,最终消失。
370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和剧作为地方戏曲,源自民间,表演形式平民化生活化,以皮簧为宗,音乐风格俚俗易懂,表演细腻犀利,兼具武戏和文戏风格特点,表现力量和情感,并以《断桥》、《樊梨花》等剧目受人欢迎。
371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和剧声腔包括徽调(皮簧)、滩簧、乱弹和时调,其中以徽调和滩簧为主,各声腔音乐表现形式各具特色和千秋,乱弹分为正反两类,时调戏现已少见。
372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和剧舞台布置简朴,常见桌披和椅披,班子特制箱笼内装各种服装和道具;乐器包括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对不同声腔采用特定乐器组合;打击乐器如单皮鼓、扁鼓、大鼓等演奏不可或缺。锣鼓主要分为单皮鼓、板、大鼓、特大锣等,演奏人员根据不同乐器分派...
373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和剧剧目早期18出折子戏如《昭君出塞》等,后发展至84本老戏,如《银桃记》、《乾坤配》等,是和调班社水平高低的尺度。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剧目为提纲戏、路头戏,后被记录为传统剧目。1988年和剧并入瓯剧后,温州和剧团消失。
374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清末至民国时期和剧名演员包括陈国荣、董巨春、庄碎坤等,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批青年演员如薛清弟、徐朝门,但随着和剧的消失,后继人才稀缺。当前平阳地区仅有梅溪和水头等民间职业和和剧团表演,希望能够保护、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地方戏剧。
375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鲍铭书是一位地道的文人,教育家和诗人,出身农家,早年走上教育之路,创办学校并参与地方志书的编纂工作。他以诗会友,以书法自娱,著作丰富,作品个性鲜明。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