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剧的表演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96
颗粒名称: 二、和剧的表演特色
分类号: J802
页数: 3
页码: 54-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和剧作为地方戏曲,源自民间,表演形式平民化生活化,以皮簧为宗,音乐风格俚俗易懂,表演细腻犀利,兼具武戏和文戏风格特点,表现力量和情感,并以《断桥》、《樊梨花》等剧目受人欢迎。
关键词: 戏曲剧种 平阳和剧 平阳县

内容

作为地方戏曲剧种的和剧,它来自民间,服务民间,从剧目、唱腔、表演形式等,非常平民化和生活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黄一萍在《温州之戏剧》中对和剧曾有如下描述:“本班以皮簧为宗,唱时较京曲为平,余酷似乱弹。骤聆之几莫能辨焉。曲语鄙俗不堪,大遭上流人士所唾弃。奈以好之者众,营业反胜过其它,岂巴人下里,幸遇嗜痂者耶?其兴之暴,诚非预料,殆平易近人欤。”由于和剧源自民间马灯戏,非常平民化、生活化,具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在巡回演出中以农村庙会为主。唱白均采用当地半南半北的普通话(艺人们称之“温州官话”),通俗易懂。不过和剧俗中有雅,雅俗共赏,如《断桥》、《双金印》、《樊梨花》、《牡丹对课》等剧目。深受上流人士所赞赏。
  和剧角色行当由简而繁,不断变化发展。明清及民国中前期,全班均为男演员,民国后期始有女演员入班,实行男女合演,人物形象趋于完整。和剧以生、旦、净、末、丑为其基本角色,逐渐衍生分化出武生、娃娃生、刀马旦、武旦、老生、武净、武二花等等,视现场上需要而时有变化。一个和剧班社一般有二十至三十多人,除了十几位演员,还有乐队伴奏七至九人,分管戏箱和打杂人员若干。
  和剧表演艺术,粗犷豪放,兼具细腻含蓄、文武兼长的风格。武戏,常融平阳民间武术于其中,以二人徒手或持械对打见长。武将出场,以迅速后退一步、并亮一高架子来突出人物,与其它剧种站定后前跨一步的表现不同。又如其它剧种一招一式都讲究圆,动作呈连续变化的曲线,而和剧却往往圆中带直,曲线中出现折线和直线来显示动作的力量和感情的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如《双金印》中的巡按被恶霸王成明投入“水牢”,遇丁氏相救,二人凭借着一条根本不存在的“绳子”,上拉与下攀,把水牢中青苔丛生、滑攀艰难等情节,通过大跌大落、大歌大舞,粗犷豪放地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同一个戏中,张美英“窥窗思兄”一场,觑、瞄、瞟、视、瞧等一系列细致入微的眼神表演,和虚拟拉窗帘中欲拉又止、欲罢不能的少女内心世界的含蓄复杂心理状态,表演得惟妙惟肖。
  《断桥》中白蛇和青蛇在表演中兼有亦人亦蛇的风格,这主要体现在“蛇行云步”这种绝技绝活上。随着白蛇、青蛇与许仙各自感情的不同,三者相互间形成交插的蹲、跪、仰、俯、倾、斜、跌、叠等各种高难度的步法、身段与舞姿的造型,交替迭起,令人赞叹。由《雷峰塔》延伸派生的《许仙疯癫》是和剧前辈艺人独创的“独角戏”表演,描写许仙因娘子被镇于塔下,神经失常,疯疯颠颠,怀抱幼子(道具)为娘子描容,幼子哭闹拉撒,失去常人理智的许仙,打子、责子、逗子、哭子、笑子、怒子、怜子等一系列唱与表,神态逼真,观者无不心倾意满。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关于平阳历史、文化、人物等多个方面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其中包括了平阳人心中的“三铺”、两大景区创辉煌、北港古镇水头街、建国前的平阳县委干训班、万全饿病死亡事件始末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兆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