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平潭” 相关
共 2321 条 133 / 155
198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清明节,人们都到祖先坟上扫墓,刈除杂草,修整林木,刷新碑铭,压放纸钱;旧时还带上祭墓供品。扫墓后,都要采些青枝带回。现代,祭墓活动多已简化,只在亲人坟上压钱纸、红纸签;基督教徒多用红纸剪成十字架压在坟上。
198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立夏是小麦上场时节,福清、平潭等地的群众有制作面食过节的习俗,意在庆祝丰收。其面食有:夏饼、面饼、春卷等。
198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节”,又称鬼节,是祭祖的节日。旧时,民间多在七月半做普度,超度亡魂。佛教则举行“盂兰盆会”普度活动,寺庙热闹非常。50年代后,此迷信陋习已除,有的只在家中供果品、烧纸钱、叩拜祖先遗像。
198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中国的礼仪习俗包括婚嫁、丧葬、做寿、满月、乔迁等习俗。
198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旧时,男女婚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结婚,手续十分繁琐。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步骤,叫做“六礼”。由于娶亲要花大笔钱,农村、渔区有的无力娶亲,往往以姑换嫂,叫做换亲。童养媳和早婚现象相当普遍。
198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正逢渔区夏汛结束,旧时渔民多备香烛供品到妈祖庙、龙王庙拜谢海神。50年代后,此习渐除。
198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叫重九节。旧时重阳登高,有避邪去祸之意。儿童多在这天竞放风筝。1988年福建省政府将此日定为“敬老日”、“老人节”。
198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冬至,也叫冬节。平潭民间有两项主要活动,一是祭拜祖先,一是“搓圆”(做冬节刈)。两项活动都在冬至前一天进行。先是祀祭祖先(基督教、天主教徒无此习俗),至晚餐后,各家各户点起红烛,摆上红橘,男女老幼围坐一起开始搓埘。料分糯米甜料和薯...
1989
纳采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旧时男女双方订婚后,接着要“请期”,预议聘礼。男家若准备当年迎娶过门,就须知会媒人通知女方亲家,名日“乞亲”。
1990
迎亲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结婚日新郎到女家去迎亲,民间叫做“邀新人”。女方则请三两位未婚女郎为伴同到男家,新郎迎新娘到家门口。!日时还有许多习俗礼节,现多已淘汰。男方放鞭炮迎新人,由一位“福寿双全”年长女性或雇请的喜娘(俗称伴房妈)扶新娘进门,举行鞠躬等简...
199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旧时新娘进门,新郎家预先选派一位聪秀男孩候在门口,接过嫁妆中的新马桶,俗称“掼(提)马桶”。男孩提着马桶先进新房,和早待在房里的其他小孩一道把新房门关上。
1992
回门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旧时,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就派人(大多数是新娘弟辈)请新婚夫妇回娘家。平潭旧称归宁,也叫请回门或“请头行”、“请三日”。50年代后期,逐步改为结婚次日就请回门。这天由女方父母设宴款待女婿、女儿。平潭习俗,开宴时,席前捧出蛋面,让...
199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间素把丧事称作白事(与婚嫁等喜事相对而言),包括立喜寿、筑坟到出殡、人葬、伏山等内容。
199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为上寿老人预制棺木,平潭俗称“立喜寿”。立喜寿时,寿板上要贴红联,悬挂红布、红筷子;已出嫁的女儿要买蛋、面祝贺。有些地方,制作棺木工钱还由女儿负担。
199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上寿的老人在弥留之际要从卧室移到祖厅或家中厅堂,俗称“出厅”,亲属要陪伴守护。在异乡的亲人,也要尽可能赶回来与之见上最后一面,聆听遗言。若老人在外面逝世,来不及在死前移到祖厅,一般不举行出厅仪式。未上寿者逝世,俗称夭寿,无资格举行...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