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98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5
页码: 698-702
摘要: 本段介绍了中国的礼仪习俗包括婚嫁、丧葬、做寿、满月、乔迁等习俗。
关键词: 民俗 习惯 中国

内容

第一节婚嫁旧时,男女婚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结婚,手续十分繁琐。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步骤,叫做“六礼”。由于娶亲要花大笔钱,农村、渔区有的无力娶亲,往往以姑换嫂,叫做换亲。童养媳和早婚现象相当普遍。
  1951年,颁布《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买卖包办婚姻现象渐少。然而民间男女婚事仍多由媒人介绍、提亲。根据民间婚俗,媒人提亲后三日内,男女两家均平安无事算是吉兆。若是要“合婚”(提亲的一种程序),女家就向男方查家当,男方到女家“相亲”(让女方亲属相看男方)。双方同意后,男方要过“上半礼”(聘金的一半)给女家,算是定婚。渔、农村订婚,男女双方多由邻里(或亲戚)青年男女陪伴,共同前往城镇拍摄订婚照片,并由男方买礼品给女方,作为订婚标志。订婚后,男女两方都要买糖果,作为喜糖分发给邻里亲友。婚前,男家要装修房屋、添置家具。婚前一二天,男女两家俱贴红联,大门挂红彩。
  男婚女嫁,一般在结婚前以家长名义分发请帖。接到红帖后,贺男家,一般以现金为主;贺女家,一般以衣物、床上用品为主,俗称“添箱”。
  50年代,政府提倡移风易俗,曾出现女方不要男方采礼(聘金),男方不要女方办嫁妆的新风尚。60年代后期,旧习渐复。女方向男方要聘金、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礼品,时称“三转一响”。至80年代,要求更高,男方要付给女方高额聘金,迎亲时雇小汽车接新娘,嫁妆也逐渐高档化。但也有部分家庭,根据双方的实际经济能力,举办简朴、隆重而又有纪念意义的婚礼。
  平潭民间还有几种独特婚俗: 纳采旧时男女双方订婚后,接着要“请期”,预议聘礼。男家若准备当年迎娶过门,就须知会媒人通知女方亲家,名日“乞亲”。征得同意后,便可“送帖”。男女双方及各自父母、祖父母的“生辰八字”开列清楚写明庚帖进行“合婚”,并根据合婚内容择定结婚吉期(基督教徒只避礼拜天)o50年代后,这些习俗多革除。但其中纳采一项尚沿习至今。有的地方在结婚日上午纳采,这种“随礼还亲”的情况不多见。一般在婚礼前三天纳采,称为“送三日礼”。送礼办“礼担”,视男方经济力量而定,丰俭不等。除“礼担”外,还要办“妈担”(女方祖母)、“洗屎担”、“叔伯肉”等额外礼项。女方收取部分礼品,同时留下猪蹄让男方带回,结婚日挂在男方的大门内上方。男方在结婚前一夜,要备简单酒菜,招待近亲叔伯姑姨兄弟姐妹,厅堂贴舅联、挂贺联,此夜称“闹厅晡”。旧时此夜还延请吹班奏乐助兴,现不多见。
  迎亲结婚日新郎到女家去迎亲,民间叫做“邀新人”。女方则请三两位未婚女郎为伴同到男家,新郎迎新娘到家门口。!日时还有许多习俗礼节,现多已淘汰。男方放鞭炮迎新人,由一位“福寿双全”年长女性或雇请的喜娘(俗称伴房妈)扶新娘进门,举行鞠躬等简单文明仪式。“四双八拜”的“拜堂”仪式在40年代末就已革除。
  关新人房旧时新娘进门,新郎家预先选派一位聪秀男孩候在门口,接过嫁妆中的新马桶,俗称“掼(提)马桶”。男孩提着马桶先进新房,和早待在房里的其他小孩一道把新房门关上。此时,新郎要分赠香烟、糖果(甚至红包),方肯开门。旧时,平潭农村或渔区,新郎、新娘拜过祖先和父母(翁姑)后,由喜娘前导引人新房。同时,喜娘唱起《拍房门歌》、《撒罗帐歌》等婚礼喜歌助兴。新娘在房里坐床后还要坐米桶,意寓新娘过门后稳坐粮仓丰衣足食。
  回门旧时,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就派人(大多数是新娘弟辈)请新婚夫妇回娘家。平潭旧称归宁,也叫请回门或“请头行”、“请三日”o50年代后期,逐步改为结婚次日就请回门。这天由女方父母设宴款待女婿、女儿。平潭习俗,开宴时,席前捧出蛋面,让新女婿用汤匙切开煮熟的鸡蛋后方始开宴。举行回门宴多在下午或晚上,新女婿为上宾。陪伴的多是女方亲眷,席间由女方家长向女婿逐一介绍亲眷身份、称谓。宴会后,新女婿除回门时要带“果子包”(多是糖糕饼)分给众亲眷外,还要封一“红包”压在自己席位桌上,俗称“压桌”。按平潭旧例,回门宴结束,新女婿即可回家,女儿要留娘家住满一个月后才回去。现在此俗已改,女儿、女婿若路远则在娘家住一夜,路近的夫妇宴席结束即双双回家。
  第二节丧葬平潭民间素把丧事称作白事(与婚嫁等喜事相对而言),包括立喜寿、筑坟到出殡、人葬、伏山等内容。
  一、立喜寿为上寿老人预制棺木,平潭俗称“立喜寿”。立喜寿时,寿板上要贴红联,悬挂红布、红筷子;已出嫁的女儿要买蛋、面祝贺。有些地方,制作棺木工钱还由女儿负担。
  二、出厅上寿的老人在弥留之际要从卧室移到祖厅或家中厅堂,俗称“出厅”,亲属要陪伴守护。在异乡的亲人,也要尽可能赶回来与之见上最后一面,聆听遗言。若老人在外面逝世,来不及在死前移到祖厅,一般不举行出厅仪式。未上寿者逝世,俗称夭寿,无资格举行出厅仪式,只能在屋外临时搭简棚,置放遗体。
  二、入殓死者临终时,亲属要为之梳头、更衣、穿鞋、戴帽。死者穿的衣服叫寿衣,寿衣一般由出嫁的女儿缝制。平潭习俗穿寿衣、裤要单数不能双数,忌穿毛类。旧时死者脸蒙白纸,眼盖铜钱,此俗已渐革除。人殓时,长子抱头,女、媳、孙等抱腰、膝、脚。人殓后,儿女子孙围绕柩前哭泣,然后男先女后,各执白蜡烛,向左绕棺三圈,再向右绕棺三圈,俗称环棺。最后亲属再睹死者一面,然后盖上棺盖。环棺是一种向遗体告别的仪式,不同于道士“牵桩”(牵药师)。人殓后,要把死者生前睡过的枕席之类放在路旁焚烧。
  四、出殡平潭民间丧事中以出殡为最大的事项,多在上午举行。出殡仪式由较有声望的人主持。旧时殡礼司仪由职业礼生担任。50年代后殡礼从简,多开追悼会,不举行祭奠仪式。80年代始,逐渐恢复旧习,聘请礼生司仪,恢复“发引”、“叩拜”等仪式。出殡前,家人亲属先在灵堂哭祭,子女儿孙按俗例披麻戴孝,依次在灵柩前跪拜,亲友行三鞠躬礼,然后起柩出门。追悼会一般由部门、单位领导人主持,致祭文或悼词;农村、渔区多由村委会代表致悼词。随后孝男、孝妇及亲属向亲友拜谢。亲友们有的在灵柩出门后或在路途中等候停柩再祭,叫做“路祭”。出殡队伍前一般是黑布白字的横幛为前导,接着是亲戚朋友送的花圈、挽幛和札魂轿(内置遗照)。孝男孝女扶柩跟在魂轿后面,接着是乐队和亲友族人等送葬行列。出殡沿途放鞭炮、撒纸钱。送葬的亲友到大路口,接受孝男孝女谢孝之礼后,便可离开。但丧家子女、亲属须送灵柩到坟山。路上逢沟过桥,孝男都要对死者大声嚎叫:“现在过桥(沟),顺顺通过!”既表哀痛,又可提醒抬棺者注意路障。
  五、安葬灵柩送到墓地后,依俗要按时辰进葬。进葬一般选择涨潮时间,寓意后代子孙能如潮水般兴旺发达。有些村俗,进葬后丧家孝男(长子)要引亲属绕墓左右各转三圈,边转边向墓上撤少许泥土,以示向死者作最后告别,也叫“环棺”。然后,覆土掩埋或封闭墓门。
  六、回龙安葬完毕,出殡队伍将白色灵旗(幡)换成红彩旗,亲属脱下孝服扎上红头绳,埋葬死者的工具都贴上红纸条,然后孝男或长孙捧遗像列队返回,俗称回龙。回龙队伍一般不走来时路。回到家中挂上遗像后再举行祭灵,由长者率全家向遗像跪拜或鞠躬。事后,丧家备酒宴酬谢参加吊唁和送葬的亲友,这餐酒席在旧时叫做“出山顿”或“下山饭”,泛称“丧酒”。
  七、伏山葬后次日,丧家要到坟地烧纸钱祭奠和培土,做最后整理墓地的工作,俗称伏山。到此丧葬活动才算结束。
  是年农历除夕,丧家一般不贴春联(可贴绿色守制联),不参加正月拜年庆贺活动。端午、七夕、冬至、拗九诸节不煎面饼、不包料、不做拗九丸等食物。
  按平潭旧俗,丧家嫡系亲属都要戴孝,儿子及媳妇必须服孝3年,儿子在百日内不能理发(俗称“留百日”);女儿周年可以脱孝,换上吉服;妻为夫须服孝3年,夫为妻一年后就可脱孝。现时一般百日即脱孝。
  第三节喜庆平潭民间除婚嫁、丧葬等红白喜事外,还有做寿、满月、周岁、盖屋上梁、兄弟分家、乔迁等喜庆习俗。
  一、做寿凡年满50岁的老人在每年生日时,已出嫁的女儿均应给做寿的父母送蛋、面、猪脚及衣物等祝寿礼物。平潭有“男做九、女过十”的旧习,即男性的生日(做寿)要提前一年做;女性则逢十做。遇到逢十寿诞尤为热闹。祝寿事宜均由儿女操办。寿诞前,凡已出嫁的女儿都要筹办寿礼饼,分发给娘家亲戚朋友。亲友接到寿礼后,就备红包、红烛、鞭炮、寿面等礼品,在做寿那天前去拜贺,有的还送寿屏、寿匾、寿轴等礼物。旧时,女婿、孙(侄)女婿须送寿桃(多用面粉制成桃形包子代替),取意蟠桃献寿星,祝福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主人家要挂寿嶂布置寿堂,有钱人家还张灯结彩、贴寿联等。做寿人家设家宴庆贺,富户还大办宴席招待来客。祝寿时,上寿的老人端坐厅堂接受子孙和亲友拜贺。
  二、满月周岁妇女分娩坐月子,平潭叫做“坐月底”。这段时间外入一般不能进产妇房间。旧时,门前贴红签,生男贴“弄璋大吉”,生女贴“弄瓦大吉”,俗称“禁冲”。
  产后14日,俗例要报喜,即由添养孩子的人家向亲友分送红蛋和一碗线面(后多改为分喜糖),亲友须在满月前给产妇回送鸡、肉、蛋和线面等礼品,民间俗称“送月”。满月时,娘家要送童衣、童帽和摇篮等礼品给小孩以示祝贺,旧时娘家还要送“满月饭”。孩子满月要设宴款待贺喜的亲友,叫办满月酒。宴后,给亲友分赠红蛋,表示大家同喜。
  小孩周岁时,平潭习俗要“做周”。外婆家要送小孩衣裤,有钱人还要订制银质“天官锁”和手镯、脚镯之类给做周的小孩。同时,设宴招待亲友。
  报喜、送月、办满月酒等习俗,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只限于添养男孩。50年代后,提倡男女平等,除少数人沿袭旧习外,大多数人家生男生女都不分彼此同样操办。
  三、分家分家一般由父母主持,或请娘舅和族中长辈作裁决人。俗例长孙以小儿子看待,可分一份家产。分家时多把家庭的债权、债务划归每个儿子名下,老人赡养也同时议定。分家后,亲戚送来线面、鸡蛋等礼品;娘家依俗则送碗、筷等给女儿、女婿,现在体面人家送整套厨具,俗叫“办压贺”。
  四、上梁建屋在平潭算是一桩大事,上梁时,要宴请工匠及亲友,叫做“上梁酒”或“评架酒”。此日亲友多送喜幛、贺礼。主妇娘家要送一对上梁红灯和红布袋(内装五谷),挂在大梁(中脊梁)两头,以示吉利。大梁上还要贴喜联、挂红彩。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