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周敦颐” 相关
共 99 条 3 / 7
31
知识出处: 朱子学提纲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子不仅在理学界中有很高的成就,也在其他方面有广泛的学术兴趣和贡献。他对于北宋儒学有着全面的掌握和继承,可以称为集宋学之大成。
32
知识出处: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 类型: 正文
这篇文章介绍了朱子前“曾点气象论”的演变。文章指出,在唐之前,虽然也有人谈论曾点,但这些文字多属于文学性质,也多无深意。自宋代开始,才出现了士大夫竞相谈论“曾点气象”的盛况,而其所谈论的内容,也才有了一定的思想内涵。在唐宋之际的文学领域,对...
33
知识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在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理学思潮中的重要流派——濂学,并吸取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哲学思想中。他认为,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与阴阳五行密不可分,是万物化生的基础。与二程的理学思想相...
34
知识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对周敦颐的濂学非常推崇,并认为周敦颐的《通书》和《太极图说》是重要的哲学著作,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注释。朱熹从中吸取了太极说的思想,并将其与自己的理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太极论体系。同时,朱熹也提高了周敦颐在道统史上的地...
35
知识出处: 朱熹的思维世界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朱熹在编辑《伊洛渊源录》时对儒学传统的重新界定和强调,特别是在对二程和周敦颐的评价上。文章还提到了朱熹和吕祖谦合作编辑的《近思录》,以及他们在书中对二程和张载的重视程度。最后,文章指出朱熹在重新定义儒学传统时可能存在一些偏颇和...
36
知识出处: 朱熹的思维世界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讨论了南宋时期师友一起的鹅湖之会,特别关注他们对教学方法和阅读经典的不同观点。陆氏兄弟提出了一些批评朱熹教学方法的诗,强调了内心修养与阅读经典的重要性。朱熹则强调通过阅读经典来理解圣人的思想和道德价值,并提出了系统的读书规划。两者对...
37
知识出处: 朱子哲学的结构与义理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子哲学中,他认为天地以生物为心,即万物是由天地间的气化运行自然产生的。这有别于佛教的以心为法观念,也不同于基督教上帝创造万物的观念。天地以气为体,不是实体化的存在。这种理解方式使朱子能够避免神学目的论的困境,并强调了天地生物的无...
38
知识出处: 朱子哲学的结构与义理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五行之理,即木火金水土之理,这种理在四时运行中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同时,五行之气的理与仁义礼智信是内在地相通的,这种相通性在四时运行中得到了具体的展现。因此,对五行之气的理与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必须放在...
39
知识出处: 朱子哲学的结构与义理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复性”是朱子哲学的重要命题,与“学圣”这一理学中的重要命题相关联。朱子认为,“学”的本质内涵是对“先觉者”的“效”,即效法。而“学圣”则是效法先觉者的最高目标,最终达到“明善而复其初”,即“复性”。在宋代之前的儒学传统中,“圣人...
40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诸儒鸣道集》中《濂溪通书》的独特之处,即未收录《太极图》和《太极图说》,并比较了“鸣道本”与朱子所编的“南康本”之间的异同
41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诸儒鸣道集》在学界受到关注的过程,以及该书的原刻年代与编者身份、与朱熹的关系、与道学及道学谱系、与宋代学术多元化和与周敦颐的著作等方面的热点问题。
42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周敦颐只作《太极图易说》和《易通》两部书,未作《易说》。朱震编订的《周氏太极图》最接近周敦颐所解说之《图》的本来面目,但朱熹不满意进行了调整。
43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祁宽所言《通书》的程门传本将《图》附于《通书》之后,早于朱子所编订的“长沙本”和“建安本”。陈来师认为,《濂溪通书》所依据的底本不是“九江本”,也不同于朱子所整理的“长沙本”、“建安本”和“南康本”。
44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周敦颐与张载都关注天道和人道,构建了道学话语模式,周敦颐提出学以成圣理念,主张主静立人极,重视道德修养;张载则关注气本论和易学,强调实践和功夫。
45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周敦颐在道学话语构建上贡献突出,他提出学以成圣的理念,构建了儒学心性概念的本体化,并主静立人极之修养论,为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