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熹与周敦颐濂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115
颗粒名称: 一、朱熹与周敦颐濂学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318-3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对周敦颐的濂学非常推崇,并认为周敦颐的《通书》和《太极图说》是重要的哲学著作,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注释。朱熹从中吸取了太极说的思想,并将其与自己的理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太极论体系。同时,朱熹也提高了周敦颐在道统史上的地位,认为周敦颐是传承儒家道统的关键人物。
关键词: 朱熹 学术思想 濂洛之学

内容

朱熹对濂学的态度明显与二程对濂学的态度有异。朱熹对周敦颐甚为尊崇,而二程兄弟却很少提及周敦颐,即使提及,也往往是直呼其名。尽管二程也曾受到周敦颐思想的影响。朱熹与周敦颐濂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朱熹吸取周敦颐的太极说,以图解《易》,借鉴周敦颐太极说的框架来论证自己的理(道)本论哲学,阐述一理与二气、五行,以至万物的关系,并把天道与人道,阴阳与仁义相结合,为建构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服务。此外,抬高周敦颐在道统史上的地位,这也是朱熹与濂学之间关系的重要方面。
  周敦颐思想的特点是儒、道相兼,同时也吸取佛教的思想;承继《易传》和《中庸》的学统,把《易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一、二、四、八的关系略加改造,成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一、二、五、万物的关系;吸取道教以图解《易》的治学方法和修炼之图,并把《易传》的阴阳、仁义与《中庸》的诚、中和之道结合起来,由此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体现了其儒道相兼,吸取佛道,而以儒为主的思想特点。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以道教的《太极先天图》为基础,对道士陈抟的《无极图》加以改造,提出了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和一系列哲学范畴。而《通书》则是对《太极图说》的解释,以发其蕴。这对朱熹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说:“先生(周敦颐)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周子太极通书后序》)朱熹为《太极图说》和《通书》作注解,并加以整理发挥,从中阐发自己的思想理论。
  朱熹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及《说》,以及《通书》对《太极图说》的解释,贯穿着由太极而阴阳,而五行,由阴阳而万物的框架结构,这即是宇宙万物的化生模式。他说:
  太极无形象,只是理。(《朱子语类》第2366页,卷九十四)
  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括尽了天下物事。(同上第2365页)
  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因其极至,故名曰太极。(同上第2371页)
  五行一阴阳,五殊二实,无余欠也。阴阳一太极,精粗本末,无彼此也。(《周子全书》卷一,《太极图朱注》)
  朱熹指出,太极是无形之理,太极分为阴阳,阴阳二气构成万物,即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产生出以水、火、木、金、土五行为代表的万物。然而太极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并不是脱离阴阳五行万物的孤立的存在,太极即是理,它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就存在于阴阳五行万物之中,与万物不脱离。故太极与阴阳五行虽有本末精粗之分,但却无彼此之别。这是朱熹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借鉴,并加以发挥,为建构自己的太极论思想体系作论证。其太极论又与理本论、道本论相沟通,共同构成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与二程不重视太极的理学思想体系相比,朱熹借鉴周敦颐的太极说,而提出自己的太极论,这是对二程理学的发展。
  由此,朱熹对周敦颐的濂学备加称许,指出其《通书》与《太极图说》“大抵一理二气五行之分合,以纪纲道体之精微,决道义、文辞、禄利之取舍,以振起俗学之卑陋。至论所以入德之方,经世之具,又皆亲切简要,不为空言。顾其宏纲大用,既非秦汉以来诸儒所及,而其条理之密,意味之深,又非今世学者所能骤而窥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一,《周子通书后记》)朱熹早年便读到周敦颐的《通书》即《易通》,他指出《通书》“本号《易通》,与《太极图说》并出”(同上)。朱熹自从学于延平先生李侗以来,多年潜心探究《通书》及《太极图说》而有所得。于是在借鉴吸取周敦颐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把太极等同于理,认为《通书》发《太极图说》之蕴,从理(太极)、阴阳二气、五行的分合上,论述了道体的精微,以此判断道义与文辞、利禄之间的取舍;并阐发了入德之方和经世之具。如此把宇宙论、修养论和治世论结合起来,构成一完整的系统。
  需要指出,虽然朱熹对周敦颐的太极说吸取甚多,但两人的思想亦有不同,这或者说是朱熹对周敦颐思想的改造和发展。这表现在,朱熹吸取周氏的太极说,以太极为理,强调“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第2375页,卷九十四)然而周敦颐本人却并未以太极为理。不仅在其《太极图说》里,只讲太极,未曾讲理,太极与理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其《通书》讲到的理也不是太极。理在周敦颐濂学思想体系里,其基本涵义是指伦理道德,而不具有太极那样的宇宙本体的意义。周敦颐说:“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周子全书》卷七,《通书·诚几德》)理只是礼,而不是太极,这与朱熹以理为太极思想不同。所以说朱熹的太极论虽有吸取濂学的成分,但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尽管如此,朱熹在论周敦颐在道统史上的地位时,仍把二程作为周氏的传人,从师友渊源上讲,圣人之道复明于天下,是由周敦颐发其端。这就大大提高了周敦颐的地位。
  朱熹宣扬周敦颐默契道体,接续绝学,主要是在于他“建图属书,根极领要”,即由于周敦颐撰《太极图说》和《通书》,这图、书里蕴涵着圣人之道,所以使周公孔孟一脉相传的圣人之道,得以复明于世。其实周敦颐的《太极图》并非本人所自作,它是对道教之图的借鉴和改造。并且程颐的义理易学不重图书象数,其天理论哲学及易学很少讲太极,故周敦颐的图书之学对二程影响不大。朱熹一方面突出周敦颐的图书之学,另一方面又以程氏作为周敦颐图书学的传播人。这固然提高了周敦颐及其濂学的学术地位,但却带有若干人为的因素。

知识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朱熹与中国文化》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作者把朱熹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各个领域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朱熹思想及其与理学思潮、同时代的文化派别,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论书了朱子学的理论构成、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敦颐
相关人物